王冬梅 李 德
摘要:我們要建設和實現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公平公正、民主法制的社會,而公平與公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我們應該對公平和公正進行嚴格意義上的區分:二者擁有不同涵義,屬于不同的范疇,具有不同的功能。分清兩者的概念,對建設和諧社會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公正;公平;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38—02
一、對公正與公平概念的界定
實現和諧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為了社會能夠和諧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公正、公平的共同準則。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因此可以說公平與公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關于公正與公平概念的界定,學術界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辭源》中對公正的解釋為“不偏私,正直”,對公平的解釋為“不偏袒”。中外道德史表明,公正乃是最基本的道德。公正本身具有社會性,它不僅指一種個人的美德的公正,而且是社會的公正,公正的對象或者主題就是社會。在現代倫理學中,公正一般專指社會公正,是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的一個評價體系。正如羅爾斯所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眳侵颐褚苍谒摹渡鐣摗分刑岬剑骸肮龓в忻黠@的‘價值取向,它所側重的是‘社會基本價值取向并且強調這種價值取向的正當性?!倍鄬絼t更加強調對于結果的衡量,作為一種尺度和一種衡量的標準,并且這個“標準”也應該來自公正。亞里士多德指出:“公平就是公正,它之優于公正,并不是優于一般的公正,而是優于普遍而帶了缺點的公正,糾正法律普遍性所帶來的缺點,正是公平的本性?!笨梢钥闯觯降臉藴驶诠希谝欢ǖ纳鐣贫认碌默F實操作中,并不一定能完全保持所有的事情都是公平的,而公平可以在實際的操作中對公正的失當進行適當的矯正。
羅爾斯著名的“公平的正義”的理論實際上也說明了公正與公平之間的差別。為了確立社會公正原則,羅爾斯假設了一種純粹的、純凈的“背景正義”的條件——設立“無知之幕”。人們同意進入一種“原初狀態”的“無知之幕”,令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和相關他們的包括他們的智力高低、所屬階級、社會地位以及人生觀等;其次,也沒有知道他的善的觀念,他的合理生活計劃的特殊性,甚至不知道他的心理特征,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旨在建立一種公平的程序,以使任何被一致同意的原則都是公正的?!笨梢姽齼A向于程序原則的確立,而公平更側重于公正原則內的程序性。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公正不僅包含了公平、平等、和自由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并且自然的涉及到社會關系、社會的主要結構、社會的主要制度、主要政策等內容。相比之下,公平則更多具有工具性,運用在實際的、具體化的操作中,在操作中公平要遵循“公正原則”的同一標準。
二、公正與公平的時空范疇
公正與公平具有不同的時空范疇,就公正來說,公正理論主要運用于現代社會當中,羅爾斯在他的《正義論》中指出,“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基本結構,或更準確的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社會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辈浑y看出,公正、正義的基本目的只有在現代社會中才可能存在和實現。在傳統的社會條件下,生產力水平制約著公正只能在某一個部分做到最初級的公正,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公正,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公正可能性是不大的。由于傳統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統治者反對平等、反對自由,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隨意損害社會成員的基本尊嚴、基本權利的情形隨處可見。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公正就無從談起。歷史上由于對階級認識的局限性,出現最多的也只能是“平均主義”的概念。在歷史上人民起義時,不乏提出含有“平均主義”意義的口號,但不可能有實現的條件。因此公正不能實現。只有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平等、自由、公平的概念已經成為社會價值的基礎,個人的尊嚴和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是社會制度安排的基點時,社會公正才有可能有實現的條件,公正原則才有適用的范圍。
但是相對公平而言,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現代社會自不必多說。即便是在傳統社會,也需要制定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要得到當時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可和接受,那么這些規則也要有一定的公平性。傳統社會也需要有這樣的規則來使傳統社會的專制制度得以維持和運轉。這些規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的含義,這種公平也是一種工具意義上的公平。比如“八股取士”中不論考試者的門第;“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等做法也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公平的色彩。
三、公正、公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功能及作用
由于兩者的范疇不同,因此功能和作用也有所區別。在現代倫理學中,對于公正的目的和基本功能,羅爾斯進行了十分精當的論述。他認為“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準確的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基于正義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義否認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的,不承認許多人享受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的補償強加于少數人的犧牲?!彼麑τ凇白鳛楣降恼x”的理論,和社會正義原則的構想,體現了公正是社會各項制度中首先應當發揮的效能??梢姡碚撘槐淮_定下來就開始研究如何運用于社會制度。
相對公平來說,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對公平又賦予了另一種含義?!霸谀承┲贫戎校攲緳嗬土x務的分配沒有在個人之間做出任何任意的區別時,當規范使用各種對社會生活利益的沖突要求有恰當的平衡時,這些制度就是正義的?!痹诖艘饬x上來說,羅爾斯在他的《正義論》的第六章“義務與職責”中討論了用于個人的道德原則,或者說由兩個正義原則帶來的義務與職責。他認為,在原初狀態中的人選擇了用于社會結構的兩個正義原則之后,還要建立用于個人的原則,要建立一種完全的正當觀——“公平的正當”。此時,羅爾斯把用于個人的一組原則稱為公平原則。公平原則統攝著各種職責,把另一組個人原則
稱為自然義務,履行職責的前提是“背景的正義”和履行者自愿接受這一制度的利益和機會,意味著合作體系內的公平份額,公平負擔。
對傳統社會而言,公正與公平的功能和作用比較單一和簡單。由于傳統社會不可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公正,所以也無從談起公正在傳統社會的實際功能。至多在當時起了一定類似法律的作用,還起了一定倫理道德的作用。傳統社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平,統治者用一定程度上的公平來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維持和鞏固統治集團的階級利益,確保少數人或者少數利益集團的利益不受損害,而非尊重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尊嚴、權利、和利益。
而在現實的社會中,公正和公平的功能及作用是豐富的,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通過公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尊嚴可以得到必要的保證和尊重,社會成員的潛能得到提高;通過公正,可以避免社會財富占有的兩極分化;通過公正,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得以提高等等。而通過公平,更多的體現作為“同一標準”的準則:通過公平原則可以防止某些群體和社會成員以雙重或者多重標準來謀取自身的私利,從而影響和損害其他社會成員的權利和利益,造成一種不公正的社會狀態。當然公正的實現總與實際兌現中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時公平就可以在實際的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對公正的實際兌現起到一定程度的調節和糾正,正如吳忠民在他的《社會公正論》中提到的:“公正在具體化的過程中要借助公平這一有效的可操作化的工具”;“公平可以對現實社會生活中某些失當的‘公正行為進行矯正。”也就是說“公平是現實社會生活中某些失當的‘公正行為的矯正和基于公平本性對某些具體事情的‘變通處理,因此,公正是理念化、理想化的公平,公平是現實化、具體化的公正。”
綜上所述,公正和公平對社會和社會成員的和諧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分清公正與公平的概念是有意義的: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在社會公正與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機會平等的理念在中國也初步形成,民主法制也在逐步健全,但是,中國在社會公正等許多方面也出現了很多令人擔心的問題,社會公正的理論在中國是急需的。為了我們的社會和諧發展,分清公正和公平的概念對于我們建立一個真正的公正共享、機會平等、發達完善的和諧社會是有積極作用的。
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