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珊
摘要:群眾路線在黨風廉政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才能使廣大黨員干部提高黨性意識,保持清醒的執政為民意識,從而不斷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我們應在不搞群眾運動的前提下,根據社會現實情況,不斷拓展人民群眾制度化參與黨風廉政建設的渠道。
關鍵詞:群眾路線;黨風廉政建設;群眾運動;群眾監督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62—02
一
在我國,黨風廉政問題在主觀上是黨政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在客觀上是公共權力的運行、制約問題,而究其實質而言,則是權力代理人(黨政干部和公職人員)與權力委托人(人民群眾)之間的角色定位及這種角色定位的法制保障問題,即干部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群眾,黨和政府如何保障人民群眾行使權力委托人職責的問題。這實際上也即是否有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是否走群眾路線的問題。筆者認為,唯有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在新時期繼續努力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才能使黨風廉政建設取得實質和持久的成效。
1.只有具備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才能切實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第一次對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作出了唯物、辯證和科學的說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共產黨人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在實踐中切實遵循黨的群眾路線,自覺擺正個人與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甘當人民的公仆,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的黨性修養。切實加強黨性修養是廉潔從政的根本保證。只有黨性增強了,黨員干部才會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才能正確辨識、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侵蝕,才能常懷律己之心,牢記“兩個務必”,做到“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從而自覺經受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條件下長期執政的考驗。
2.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才能使廣大干部保持清醒的執政為民意識。
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實行多黨競爭的政黨政治有別,由于歷史原因和人民的支持,在中國,中國共產黨是法定的長期執政的領導黨。這種地位既使黨可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但同時也使黨客觀上缺乏了來自黨外的競爭威脅,在客觀上形成政治權力的黨內集中化,從而極易在黨內產生脫離群眾的傾向。因此,如果不堅持走群眾路線,就必然會產生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甚至腐化變質。對此,列寧早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就曾指出:“對于一個人數不多的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币悦珴蓶|于革命勝利前夕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所作的報告,和鄧小平在黨的八大上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以及江澤民所作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為代表的著作都重點闡述了執政黨與群眾的關系問題,說明我黨三代領導核心都對群眾路線對于實踐黨的執政宗旨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有著充分清醒的認識。當前,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一再指出:“黨風廉政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切實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認真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根本問題,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p>
3.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才能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引向深入。
1945年7月,毛澤東在同黃炎培談到共產黨如何跳出由盛而衰的歷史周期率時,提出了“民主新路”的重要思想,“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边@個寶貴思想給我們指明了執政條件下黨風廉政建設的正確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他們的利益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進程息息相關。同時,人民群眾又是反腐敗的主體和生力軍,是有效開展反腐敗斗爭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是反腐敗工作成效的最權威的評判者。據統計,在全國紀檢監察機構查辦的腐敗案件中,80%~90%以上是由群眾所舉報的。因此,我們只有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始終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才能形成、完善和落實及時發現、揭露和解決腐敗現象的有力機制,從而把反腐敗斗爭不斷引向深入,并最終使腐敗現象在社會中無立足之地。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我們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照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而這個“人心”,才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發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最堅定的基石。
二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敝挥蟹e極發揚群眾路線這個傳統優勢,我們黨才能取得一切工作包括黨風廉政工作的成功。然而,我們在實踐中還需要準確理解和科學把握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形式。在我黨的歷史上,有過通過走群眾路線有效促進黨風廉政建設、扼制腐敗現象滋長蔓延的成功經驗,但也有因將群眾運動與群眾路線混淆等同而導致發生重大失誤的沉痛教訓。
從哲學上講,群眾路線和群眾運動之間的聯系就是內容與其外在形式的關系。任何事物,其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內容存在和表現的方式。但這決不意味著特定的內容只能有一種形式,由于條件的不同,一種內容往往有多種表現形式。群眾運動是我們黨在一定歷史時期貫徹群眾路線的一種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二者之間不能劃等號。正如劉少奇同志在1962年曾批評過的,“有些同志,把群眾運動當作是群眾路線的唯一方式,好象不搞群眾運動就不是群眾路線。這種看法,顯然是不正確的?!睂嵺`證明,用群眾性政治運動的“大民主”方式特別是用階級斗爭的方式去防止官僚主義和懲治腐敗分子,以保證黨和政府的廉潔,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雖然可以取得明顯的成效,但是同樣也易造成巨大的社會波動乃至災難??梢哉f,社會成本遠大于并不穩定的收益。這主要是因為這是一種非規范化的、主觀性很強、極易失控的治黨治國方式,其在實行中,難免會誤傷好人,漏掉壞人,挫傷黨內外群眾的積極性,同時會影響社會的正常秩序,沖擊黨的工作中心,也難達到反腐倡廉的預期目的。因此,我們必須以制度化、程序化的群眾政治參與方式取代這類群眾運動。
三
我們要在黨風廉政建設中走群眾路線,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汲取其精髓,創新其實踐方式。
首先,應充分認識群眾參與的地位和作用。要通過宣傳教育,使人民群眾感知自己的社會主人翁地位,了解自己所擁有的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法定權力,認識公共權力的委托——代理實質,增強權力監督意識。要大力宣傳黨風廉政建設對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政治保證作用,教育群眾切實認識到一切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消除現在業已出現苗頭的所謂“全民腐敗心理”,讓群眾增強親身參與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著力形成人人自覺進行監督、維護清正廉潔的社會意識,營造“腐敗出現,人人喊打”的社會氛圍。
其次,須拓寬、疏通群眾監督的渠道。我國憲法明確賦予公民選舉權、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控告權、檢舉權,這些具體權利構成了公民對黨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權。權力是把“雙刃劍”,正如約翰·阿克頓所指出的,“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所以必須對權力進行監督和制約,而群眾監督和群眾參與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此,黨和政府必須要健全完善群眾監督的參與機制和保障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關法律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的監督權得以行使和不被侵犯。不會因諸如舉報、正常發表言論等而遭到打擊報復,從而使群眾有安全感并勇于參與。另一方面,要增強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有關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創造群眾監督的條件。這就需要完善公開辦事制度,推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等等。在制度建設中,我們除了要重點完善信訪舉報制度外,還應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群眾黨風廉政建言獻策網站或開通電子政務通道;建立群眾監督網絡;建立定期向社會通報黨風廉政情況制度;建立群眾評議黨風廉政狀況制度;建立反腐敗民意測驗評價體系等等。
第三,也是最為根本的一點,就是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我們在提倡黨的群眾路線時,必須注意不要陷入以領導干部為本位、自上而下的誤區,而是要努力“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边@樣,才能使人民群眾不僅在法理上、而且在實踐中真正確立權力委托人的地位,實行委托人的職責,才能使他們的“仆人”——黨員干部在強大而廣泛的人民群眾的監督、制約下“有所為、有所不為”。
編輯/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