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哲 翟子羽
摘要:中國是世界上考試種類和考生人數最多的國家。各種各樣的考試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影響著人們方方面面的利益,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考試立法還呈空白狀,考試違法現象嚴重,圍繞著考試引發的各種糾紛屢屢發生,構建我國的《考試法》已是刻不容緩、大勢所趨。
關鍵詞:考試法;舞弊;應試教育
中圖分類號:DF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84—02
今年8月,由國家教育部主持、西南政法大學草擬的《國家教育考試法》草案已經完成并交至國務院法制辦審查,并將報至全國人大等待最終審議。在學術界和民間,人們對這項立法展開了激烈的大討論,有的人對《考試法》千呼萬喚、拭目以待,還有的人則顧慮重重。在筆者看來,這部《考試法》不但應該出臺,而且應該早日出臺。
毋庸置疑,在中國,無論教師、學校、教育行政機構、還是社會各業務部門、各用人單位、社會團體都在大量和頻繁的使用考試這種手段來測評教學效果和教育教學質量,或者來選拔、甄別、使用和配置人才。可以說,一個人要想就業,要想生存就離不開考試。但目前的考試領域,情況卻不容樂觀。
一、三大難題亟待考試立法
(一)亂——考試的規范性文件零散。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考試大國,考試種類之多、涉及面之廣,居世界首位。以高等教育為例,到2004年,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已超過2000萬人,居世界第一。加上各種升學考試、水平考試、資格考試、職稱考試等等,算下來有百余種之多,每年的考生人數可達上億人。考試作為一種選拔制度,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與人們的學習、發展、生活待遇、社會地位息息相關。但一直以來,眾多的考試呈現“各自為政”的局面。從“人民網”法律數據庫檢索“針對考試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可以看出,除了1988年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屬于國務院制定的條例以外,其余全部都是地方規章和部門規章。其所表現出的無序、無據、隨意和滯后,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不同考試的考前報名、考場秩序、考后錄取等一系列工作缺乏相對統一的要求,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立法上的一大缺陷。
(二)多——關于考試出現的問題多。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被考試所左右:學生通不過考試就畢不了業;資格考試是許多特殊職業的敲門磚;職稱考試影響著工資和職位晉升等各方面的待遇……越來越多的部門也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利用考試,有的學校要求學生不交齊某些費用就不許參加中高考、不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就不頒發給學位證等等,由此引發的爭議頻頻出現。更有人絞盡腦汁,想要從考試的可得利益中分一杯羹:大學校園里到處張貼著替人代考的槍手服務廣告,街頭影影綽綽可見兜售“作弊寶典”的小販,網絡中一不小心會蹦出一些能幫你搞定各種考試甚至幫你變更分數的“高人”,連手機上也不時會接收到類似的誘人的廣告短信息。一些有權人也大膽嘗試將手中的權力轉變成直接的現實利益。于是就有了廣東電白、陜西南鄭、河南濮陽等眾多的高考集體舞弊案。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重視。
(三)難——法律的缺位給懲罰違法犯罪擺出了難題。很多爭議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拿屢禁不止的作弊行為來說,我國法律(狹義)中,唯一一處對作弊作出直接明文規定的,是《教育法》的第79條。該條規定“在國家教育考試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門宣布考試無效,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而對于作弊行為是否屬于犯罪行為,《刑法》中尚無明確條文。《刑法》中間接涉及考試作弊的罪名主要是泄漏國家機密罪、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和招收公務員學生徇私舞弊罪。在已經審結的幾起重大高考舞弊案中,對相關人員也是以這幾個罪名來處理的。但這些罪名的局限性十分明顯:泄露國家秘密罪懲處的是泄漏屬于國家機密的試題、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情節嚴重的行為;濫用職權罪和玩忽職守罪的主體有明確的限制:即限于與考試有關的國家工作人員;招收公務員、學生徇私舞弊罪處罰的行為也只限于在招收公務員和學生工作中徇私舞弊、情節嚴重的行為。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很多的漏網之魚。比如震驚全國的河南鎮子高考舞弊案,其策劃者是一名正在某高校就讀的大二學生,對他應該如何定罪就顯得頗為棘手。
二、必須破除妨礙《考試法》出臺的思想觀念
反對立法者顧慮重重,他們的觀點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觀點之一:對考試立法會進一步助長學校教育的應試化
很多人羨慕西方開放式的教育模式,唾棄國內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其實,“應試教育”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考試”本身,考試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已。“應試教育”是人們對考試的內容、方式和管理,在理解和操作中出現了偏差導致的,而不能歸咎于考試本身。這幾年的高考試題從內容和方式上都趨向于靈活,公務員考試等也越來越注重對考生能力的測試,這說明組織者和制定考試的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在力求改進。而《考試法》正是對考試手段具體運用的規范,這與解決應試教育并不相悖。在當今中國特定的國情下,考試作為一種選拔制度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會被取消的。學者徐友漁指出:只要中國城鄉二元對立的局面不結束,農村學生對應試教育的肯定就不會讓位于更高明的教育理念。
觀點之二;像考試作弊這樣的事情,應該屬于道德范疇,大可不必動用法律
道德的應該歸道德,法律的應該歸法律,此言不假,但問題是有些行為的惡劣程度已然超出了道德的范疇,使得本來屬于道德范疇的東西有轉化為法律的必要。比如在廣州電白高考舞弊案中,監考人員明目張膽地在考場做題,用手機傳答案,帶BP機進入考場的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也不斷地看BP機,考試的主考、監考員卻視而不見。在鎮子舞弊案中,作弊考生的囂張程度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他們在作弊被發現后,馬上能從容的、老練的拿出現金賄賂監考老師,在遭到拒絕后,竟欲直接搶走被老師收走的用來作弊的手機。這些考生在考前也簽署了“誠信協議”,但又怎么樣呢?協議變成了一張毫無價值的白紙而已!在當前社會誠信度不高的現實情況下,加快考試立法的速度是杜絕作弊行為和其他違法活動的迅速而有效的做法。公平是考試的核心,如果考試變得不公平不公正,大家對它就會失去信任,這樣一來考試就變得毫無意義。
觀點之三:考試法即使制定出來,也極有可能會被束之高閣,派不上用場
執行難是我國在法律實施過程中面臨的較為普遍的難題,以至于有些人對法律失去了信心。但我們要意識到:執法可能會很難,但如果沒有法可以“執”,就更沒辦法解決問題了。這幾年,在各種考試中出現的冒名頂替、暗箱操作和行賄受賄問題越來越嚴重,“無法可依”必將導致違法者逍遙法外。考試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這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要力求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執行性,明確有關部門的權責,明確法律定性的標準和范圍,高瞻遠矚,充分考慮廣大考生的利益,把考試法制定成權益法,而不是處罰法。對考生關心的問題,諸如:單位以某種考試設卡是否合法、考生在開考前是否可以提前進場、開考后遲到的還能否再進考場參加考試、考試結束后考生是否有權察看自己答卷的批改情況……都應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只要真正實現了制定的初衷,就能擺脫人們對法律的不信任。
觀點之四:考試法治標不治本,不過是權宜之計
耶林說過,權利的背后是利益。一個人獲得并享有權利,便意味著他有某些利益需要得到制度化的保護。考試這種權利同樣如此。有人說;制止作弊的根源在于考試目的性的杜絕。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的事。有測評就會有考試,有考試就會有作弊,而相對的,有作弊就應該有制度作為對策,有考試就應該有制度予以規范。從招生、考試到錄取的一系列工作無不亟待《考試法》這支標尺的出現。《考試法》不是權宜之計,它是順應社會發展前瞻性要求的必由之路。“中國的立法早已步入快車道,立法的觸角已經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連語言文字和姓名也納入了立法的視野”。唯獨在熱鬧非凡的考試領域遲遲沒有立法的動靜,這實屬“不正常”的現象。
不為考試立法,不足以體現國家對考試的重視;不為考試立法,更無從談起扭轉早已不良的考風。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滿懷信心的期待《考試法》早日出臺!
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