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蔚
摘要: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的建立是中國社會的熱點問題,盡管對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進展,但不得不承認,進一步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中國作為較晚倡導企業年金的國家應該利用后發優勢,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采納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思考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的自我創新的方向。
關鍵詞:企業年金;401(k)計劃;半強制型
中圖分類號:F840.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120—02
一、美國企業年金制度構架及特點
美國的退休制度至今已有70年歷史。它由雇員、雇主、政府共同建立。以個人責任為主,雇主和政府的責任為輔。雇主年金計劃在美國人退休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勞動者退休收入的35.3%來自企業年金。它雖不是強制保障,但對任何職工無歧視,普惠員工。政府通過稅收激勵的方式,使不少企業選擇實惠有效的年金計劃作為吸引和留住優秀雇員的關鍵福利。
年金類型有兩種:收入確定型和繳費確定型。其中繳費確定型的發展更突出。它將大部分資產投資于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股市十幾年的強勁增長使參與人獲得了可觀的投資收益。
探討美國繳費確定型年金計劃不得不提及401(K)計劃。它已成為該國養老保險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重要特征是它將資金運用自由權給予雇員。退休金多少與繳費數量和投資方式有關。
美國年金計劃制度有其自身特點:
1.計劃的建立不是雇主的慈善,而是應承擔的對勞動力使用的補償,是滿足勞動力在工資以外的需求。美國年金法要求用于退休計劃的經費必須專款專用,不能挪作它用,否則不能享受稅惠。ERISA規定采取預先積累基金方式,為年金財務預作準備。即在雇員退休前設立退休信托基金,工作期間定期提轉現金到信托基金中。
2.年金計劃包括對資助人的要求。資助人可以是雇主、勞工組織或共同設立的組織。資助人年金計劃資產同自身資產隔開,置于獨立的第三人,并由其支付年金。以防止資助人挪用或破產使受益人無從收益。
3.投資選擇廣泛。政府為年金制定投資菜單。對投資工具和資產組合、投資偏好進行分析,確定投資類別。證監局規定了信息披露要求,計劃管理人向雇員提供財務管理信息,并定期報告披露信息。
4.立法保障企業年金應計給付及年金既得權和轉移權。ERISA對雇員參加年金計劃后每年所累積的,將來可取得的退休給付規定了最低法定標準。雇員離職時有權取得的應計給付不低于指定的應計給付。禁止以修改年金計劃的幌子減少參加人已累積的應計給付。當參加人取得應計給付不可喪失權利時即被賦予退休金既得權。美國是一個勞工高度流動的經濟社會,雇員轉換工作現象普遍,ERISA規定建立不可喪失的應計給付可隨同轉移制度。雇員的年金應計給付可隨同工作轉換而轉移。
二、我國企業年金特點
我國的企業年金的特點有:(1)由企業繳費,職工不繳費,少數企業要求職工也繳費。(2)費用來源主要是企業的自有基金、獎勵與福利基金,不享受稅惠。(3)基金用于存銀行、買國債,不進行商業化投資。(4)企業有舉辦年金的自主權,國家不強制舉辦。
三、美國年金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一)舉辦半強制性的企業年金項目
目前我國自愿舉辦年金的作法是在實際情況制約下做出的無奈選擇。由于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相對較高,現有生產經營情況下維持基本養老保險繳費都很困難,產生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障繳費不足,逃費的現象。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無力提供高水平福利。因此,我國不能強制企業實行年金保險。不過,僅憑基本養老保障是不能全面維持職工退休后生活水平的。原因是傳統企業一般有很多隱性收入待遇,職工退休后這些福利也無法享受,僅有的基本養老金會使他們的生活水平出現落差。而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的逐步下降也需要其他形式的養老保險補充。因而,對職工而言,企業年金是百利無一害的。由于體制不完善,政策不全面,很多有條件辦理年金的企業“持幣待購”,往往更愿意采取發獎金等形式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企業年金作為養老保障“第二支柱”是必然的。例如,美國收入最高的1/4退休者中,養老金收入的48%來自公共養老金,52%來自于私營養老金。考慮到人們偏好、家庭結構、收入水平不同,不同人跨期效用函數不同,政府不能確定每個人的養老金需求水平,建立大規模高水平強制性養老保險制度會對個人的效用函數造成扭曲;同時,社會養老保險規模越大,替代率越高,繳費率也越高,長久以后會形成稅收楔子,降低總體福利水平。因而發展補充養老保險是必然的。當前自愿舉辦的政策不利于企業年金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國家應制定政策,詳細列明需要辦理年金的企業的資格。符合資格的企業必須為職工設立正規的年金項目和個人帳戶。這樣能對有年金需求但猶豫不決的企業產生推動作用,也能規避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存在的亂發福利、虛帳逃稅的現象。這種半強制性規定對雇主有法律強制力,避免年金資金隨經營狀況變動而變動。半強制規定也使職工認為年金是對自身勞動力的經濟補償,不是雇主的恩惠,從觀念上改變對年金的看法,形成監督意識。因此,企業年金的建立應具有半強制性。
(二)以受托人為發展模式核心、加強對受托人的監管
我國現行年金管理業務由各類企業年金經辦機構承擔。經辦機構在賬戶管理、投資管理上基本上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只接受政府的單一監管。這不利于公平競爭和降低成本,不利于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不利于基金保值增值。因此,年金基金管理應參照國際慣例,對管理過程中涉及角色予以定位,明確各自業務范圍。作為受托人的企業年金理事會這一重要角色必須獨立出來,在基金管理上承擔首要責任。企業年金理事會負責資產的管理、投資政策的制定和基金賬戶管理人、投資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選擇。出于風險控制的要求,從風險控制、法規配套、規范管理等方面加強企業年金理事會監管,保護參保人利益。
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鑒美國關于資助人的規定,設立多方主體,形成共同監督、共同支持的委托關系網,為年金發展提供全面支持。
(三)立法保障年金的平等獲得權和自由轉移權
企業年金是對職工的補償和獎勵,一般都會“論資排輩”的設立個人年金帳戶。職工由于工齡、勞動強度、貢獻大小、所在職務不同而待遇不同。這種做法產生一些問題:年金的帳戶成為企業高層貪污腐敗的工具,成為收受灰色收入的通道。企業對臨時工、外來打工者實行不公正待遇。因而應立法規定:企業應給予員工平等的年金待遇,待遇水平應給予公示。禁止對不同員工區別對待,禁止利用年金帳戶對高層管理者進行賄賂。
企業年金這類受益滯后性的項目,積累周期長,對退休后收入影響巨大,作為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手段,容易成為企業禁錮人才手腳的工具。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對勞動力本身和整個勞動力市場都有很大危害。所以,要給年金移動的自由。我們應規范年金個人帳戶,建立年金流通機制,協調企業、行業間流通渠道,使職工真正享受年金帶來的保障。
(四)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是年金發展的重中之重
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困難重重的原因是資金缺口大、負擔重、投資收益低。基本養老保險發展受阻使企業年金獲得發展空間。企業年金的管理應吸取教訓,以基金的管理為核心。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中國證監會發布了《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以及《關于企業年金基金證券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一個管理有序、潛在資金規模巨大的企業年金市場已進入了啟動階段。是否能合理運用資金成為我國企業年金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國在企業年金基金投資問題上,應該借鑒國外思想,大膽入市,同時也發展資本市場,實現年金資產的保值增值。
編輯/金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