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前
摘要: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對傳統的管理理論和假設前提都形成了沖擊。使傳統會計基本概念得到改變、使歷史成本不再是財務會計唯一的計量屬性,使權責發生制失去存在的基礎,也使得傳統的財務報告結構和編報方式得以改進。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歷史成本;權責發生制;傳統會計
中圖分類號:F83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155—02
衍生金融工具又稱派生金融工具。它是在傳統金融工具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根據股價、利率、匯率等未來行情趨勢,采用支付少量保證金或權利金、簽訂跨期合同或互換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新興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創新中涌現出的金融產品,包括金融期貨、遠期利率協議、利率互換和利率期權等。它具有規避價格風險、降低籌資成本、提高證券市場流動性,促進銀行業發展等作用,因而自誕生到現在20多年間,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數量及交易額呈現出爆發性增長態勢。同時衍生金融工具也具有容易促使泡沫經濟的產生、操作不好易引發財務風險甚至金融動蕩的負面效應,如巴林銀行倒閉事件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發展及其所具有的雙面性不但引起了各國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微觀管理主體的普遍關心。因為這種新興的金融工具具有有別于其他金融工具的特點和屬性,它的出現使得傳統管理理論和假設前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本文從微觀管理的角度出發剖析一下衍生金融工具對傳統會計的影響。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多數是以合約的方式來表現的虛擬資產,其合約標的物的價值具有波動性,合約的簽訂與履行所經歷的時期一般較長,加之該種金融工具主要用于套利及規避風險,由此它的出現對傳統會計產生了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多方位的,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對傳統會計基本概念產生了沖擊
衍生金融工具對財務會計基本概念產生的沖擊,在“資產”概念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按照傳統會計定義,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根據此概念可以看出傳統會計上的資產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資產是由于過去的交易、事項所形成的,也就是說預計在未來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無法形成資產。二是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三是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也就是說資產的預期結果具有較大的確定性。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點之一就是契約所體現的交易在現時并未發生,而是在將來某一時點發生,并且這項交易的結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很顯然,按照傳統會計概念,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資產的范疇,對于這項或有資產傳統會計是不加以確認的。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和交易比重的加大,若不將之列為資產負債表項目,而只是作為表外項目反映,必將使會計信息失去相關性,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目前FASB頒布的SFAS133“衍生金融工具和避險活動會計”認為資產的實質在于資產所代表未來經濟利益。這就使得資產的外延得到了擴展,由此所引發了對會計其他要素以及一系列財務會計的基本概念的改變。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計量產生了影響
在傳統財務會計理論體系中,歷史成本是計量基礎,各會計要素按歷史成本記賬,記賬后一般不再變動,直到相應的資產已耗用或負債已清償為止。而衍生金融工具在確認時只產生了權利和義務,交易尚未發生,也就無從得到歷史成本。加之衍生交易從合約簽訂到對沖,再到交割或換回原有資產,都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衍生工具的市場價格不可能保持一成不變,并且合約的標的物,如股票、債券、外匯等都是市場活躍的商品,它們的活躍價格也決定了合約價值必然是處在不斷變化中的。這種變動在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傳統會計報表中根本無法反映出來。如果堅持歷史成本,必然使得會計使用者無法獲取真實合理的會計信息,所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對傳統會計的歷史成本計量提出了置疑。從反映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出發,對于衍生工具運用公允價值來做為這類交易的計量屬性并在會計報表中予以陳報,明顯優于歷史成本,因為公允價值能夠反映人們對未來交易的預期,提醒人們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帶來的風險收益??梢娫谘苌鹑诠ぞ邚V泛運用的今天,歷史成本不可能也不應該是財務會計唯一的計量屬性,而應該是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同時并存。
2001年1月1日生效的國際會計準則39即(IAS39)指出:衍生金融資產和衍生金融負債在初始確認時應以其成本核算計量;后續計量時,對于衍生金融資產(不包括指定為被套期工具的衍生金融資產),應依據衍生金融資產所屬的不同類別,采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初始確認后,企業應以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資產;對不在要求按公允價值計價且有固定期限的衍生金融資產,應運用實際利率法,以攤余成本計量;對于與未上市權益性工具(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有關,且須通過交付這種權益性工具進行結算的衍生金融負債,則應以成本計量。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改變了損益確認
傳統會計的確認標準是建立在權責發生制或收付實現制基礎之上的。尤其權責發生制運用的領域較廣泛,這種計量原則要求在交易發生時,將交易產生的收入、損失、費用在當期確認,而對于未來發生的交易和事項則不予以確認,所以加強對利潤取得過程的監督、控制,合理確定會計期間實現的損益成為傳統會計的核心。而衍生金融工具由于不是過去事項的結果,其確認和再確認時交易尚未發生,所以就談不上是已實現應確認的損益。同時,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種虛擬的資產,其公允價值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損益的產生與合約購買或持有的決策有關,而與生產經營活動毫無聯系,使得損益實現不再成為其贏利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事項。此外,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約持有時間內其公允價值必然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而這種變化卻不存在獨立的交易來證實,也就是說按照傳統會計計量標準,這種公允價值的變化并不是現實發生的,因此不予確認。這使得財務會計報告失去了相關性,未能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IAS62明確規定,所有因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動而產生的所得和損失都屬于損益,應在發生當期即確認為收益。將為交易而持有和可供出售的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市價變動全部計入當期損益,其他項目的價值變動先計人權益,待資產出售、收回、處置或減值時,再計入損益。
第四,衍生金融工具使傳統的財務報告發生了變化
由于傳統會計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確認、處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得傳統的財務報告已經無法完全適應在金融工具不斷創新的情況下報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因此,必須對傳統財務報告的結構和編報方式進行改進。如對衍生工具使用較多的企業可以增加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內容,增加“綜合收益表”;在財務報告編報方式上,企業可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實時將發生、變動的事項反映在財務報告上,并將其存儲在可供使用者查詢的數據庫中,以方便信息使用者。同時,由于大多數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風險性,并對未來現金流量產生影響,為此IAS32對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作了詳細規定。它要求披露的內容主要有:(1)對于每一類衍生金融資產、衍生金融負債和權益性工具,無論確認與否均應披露。具體內容包括有關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圍和性質的資料,包括可能影響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確定性的重要條款和條件;采用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包括運用的確認標準和計量基礎,以及公允價值的確認方式等。(2)披露合約的有關條款,如票面金額、到期日、約定的利率、匯率等。(3)關于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流動風險和現金流量風險和信息。(4)鼓勵披露已確認為本期損益的衍生金融資產和衍生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總額,以及衍生金融資產和衍生金融負債年度內的分類平均額等信息。
IAS39以IAS32為基礎,對衍生金融工具相關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作了進一步的修訂和補充:(1)對于衍生金融資產,應分重要類別單獨反映,包括預付率、預計信用損失率、利率和折現率等;(2)披露初始確認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那些可供出售的衍生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因變動形成的利得和損失是否計人當期利潤(或虧損),或直接在權益中確認,直到這些衍生金融資產被處置;(3)衍生金融資產的“正常方式”購買是在交易日核算,還是在結算日核算;(4)關于套期及其他附加披露內容。
由此可見,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對傳統會計形成了很大的沖擊。雖然目前我國金融品種還較為單一,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利率市場化進程中規避利率風險要求的進一步強烈,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國發展和運用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為此,當前我國會計學界應借鑒國際先進的理論和方法加強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探討和研究,以滿足經濟管理的需求。
編輯/金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