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陜焦化工有限公司是陜西省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國有控股的多元化焦化企業,隸屬于陜西省國資委。總資產3.4億元,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分別達三億元。主要生產設施有60萬噸洗煤,40萬噸機焦,并有70萬噸4.3m搗固焦工程在建,還有玻璃、煤氣發電、焦油加工等。近年來,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視關懷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公司領導層緊緊團結和帶領全體員工,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上關于國企改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從陜焦實際出發,采取依法破產的方式卸掉不堪重負,多年積淀的歷史包袱。終于使一度瀕臨停產關門的企業絕處逢生,不僅輕裝上陣,重新煥發新的生機,而且生產建設開始步入騰飛發展的快車道,經濟效益持續大幅增長,企業人氣士氣兩旺,市場前景看好,希望在這里投資和合作的人愈來愈多,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陜焦自己特色的國企改革發展之路。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分灶吃飯陜焦自1970年建廠,曾經也有過連續14年盈利的、令人欣慰的歷史,但后來由于冶金市場的變化及內部調整滯后,1996年年底企業開始步入低谷,最嚴重的是1999年。當時的狀況是:產品嚴重滯銷,負債率高達120%以上,職工累計十個月發不出工資,帳上無錢,煤場存煤僅能用三五天,人心思散,企業隨時都有斷料停爐的可能。面對危局,企業領導班子抱定的主意就是:“死馬全當活馬醫”。除一方面限產賒煤,調整產品結構,優化供銷網絡外,另一方面,把改革的切入點首先選在解決國企的總病根“大鍋飯”上,當時把它叫“切塊搞活,八面突圍”,也叫“分蛋糕”。2000年到2001年,先后將玻璃分廠、凱元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子弟學校、醫院、招待所、生活后勤服務公司、選煤公司等七家單位剝離出去,讓其另起爐灶,找米下鍋;并“精兵簡政”,將機構由原來的32個壓縮到24個,通過剝離和減員,壓縮富余人員500余名;在此基礎上,強化主業單位經濟責任制考核,將工資與效益緊密掛鉤,企業開始出現一個各負其責,爭做貢獻,職工信心和干勁日增的新局面,為企業的順利改制和局部破產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分立改制在企業運行基本站住腳根以后,領導班子經過統一認識,接著進行改革的第二步:解決企業在計劃經濟時長期“三角債”形成的沉重歷史包袱,即背在陜焦人身上將近三個億的銀行和部分供煤戶的外債。“三角債”這既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怪胎”,又是導致許多國企被迫停產關門的一個頑癥。這個“死結”不解開,廠無寧日,已經出現來之不易的局面也難以持久,極有可能得而復失。陜焦一度外欠戶高達25家,這些債權人為了討債,這里什么情況都曾發生過:被拉閘停電、被封用戶貨款、被凍結銀行現金帳、被封鐵路專用線等等,搞得你想生產也生產不成。
為了使企業求得一條活路,在原省經貿委、省委企業工委及省治金行業辦的大力支持下,經與陜焦最大開戶行渭南及富平工行等反復磋商,企業結合2002年的企業改制,遵循“救活局部、盤活全局”的思路,采取資產、債務、債權分立的方式,按其優劣分置在新成立的陜焦化工有限公司和原陜西省焦化廠。實質上是把不良資產、債務、債權暫時擱置在老廠,而讓新公司輕裝上陣,基本上緩解了債權人的追索和干擾,使陜焦有了一個喘息之機,使新企業的重新崛起有了一個基本的外部條件。
3、依法破產債務擱置并非去掉,給新企業造成的后遺癥依然存在:一則難以從根本上排除債權人的騷擾;二則依然使貸款引資受阻。長此下去,新公司照樣難逃厄運。對此,2003年初,公司經過反復咨詢,又選擇依法破產的方法,將老焦化廠的破產訴諸法律程序。我們叫做“削蘋果”。渭南、富平工商銀行、銅川建行、富平法院、地方政府等也為我們的執著精神和陜焦的變化所打動,表示理解和支持。經過長達一年多的立案、裁定、清產核資、資產評估、拍賣、土地受讓等一系列必要的法律程序,現已基本收尾,去年年底地方法院已出終結報告。至此,徹底解除陜焦公司生存發展中沉重歷史包袱的壓抑和后顧之憂,使負債率由120%以上最終下降到69%。依法破產處理歷史包袱。
4、資產重組為了實現優勢互補,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鋪平道路,公司趁熱打鐵,按照“國退民進”的精神,在與勝利油田實現發電合作、與龍鋼集團富平軋鋼有限公司進行煤氣合作的基礎上,今年又與加拿大利亞公司就資產重組達成共識,組建中外合資企業,其參股25%-30%,目前省國資委已原則批準立項,資產評估和審計已經結束,其它有關程序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根據國企改革的大趨勢,陜焦的產權模式,我們初步意向是計劃組建一個包括國有股在內的多元化企業集團。這一步對提升陜焦的競爭力和運作質量無疑會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伴隨著企業破產改制的步步深化,終于使陜焦出現了一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氣象,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和令人倍受鼓舞的可喜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生產效益增長勢頭強勁。主要產品焦炭:2004年生產35.04萬噸,比改制前的2000年同期增長了117%;工業總產值:2000年5303.7萬元,去年實現29759萬元,比2000年同期增長了461%;利稅:2000年虧損1572萬元,去年實現利稅4200萬元,比2000年同期凈增利稅5772萬元。以上及其它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連續創建廠以來的最好水平。焦炭、焦油、粗苯三大產品2002年通過國家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均達省優,產品暢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區。
②基建技改起步騰飛。2003年先后開工建設了70萬噸搗固焦、60萬噸選煤及10萬噸焦爐擴容改造等工程。去年上半年,60萬噸選煤和10萬噸焦爐已竣工投產,70萬噸搗固焦工程第一座35萬噸土建主體工程已基本結束,可望今年上半年烘爐;第二座35萬噸爭取今年下半年建成烘爐,屆時陜焦將形成110萬噸焦化生產能力,年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和利稅將分別超8個億、10個億和3個億,成為陜西乃至我國西北專業焦化廠家的龍頭企業。根據省政府“十一·五”的行業規劃和企業實際,我們今后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再用5—7年時間,爭取將陜焦建成300萬噸級規模,成為西北最強,全國較有影響的焦化航母。
③職工福利穩步提高。近幾年每年都為員工增資兩級左右,截止目前,全公司人均年工資額由1999年的5700元增加到現在的12000元以上。同時,每年按照在職代會上的承諾給員工辦5—6件實事。去年還分別在銅川、西安征地給員工建了兩處住宅樓,使其消除了后顧之憂,安心工作和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改善。
④精神文明建設喜結碩果。在深化企業改革,加快企業發展的同時,我們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兩手一起硬”。堅持不懈地在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持續提升企業文明度和知名度上著力使勁,年年都有新目標,級級都有新舉措,一步一個腳印,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2003年還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單位標兵”。
經過近年陜焦依法破產、改制和巨大變化的實踐,使我們領導層和員工隊伍既得到鼓舞,也從中受到啟發。
一是國有企業要獲得新生和立于主動,就必須在市場經濟的適應性上脫胎換骨。特別是對那些病入膏肓,嚴重危及企業生存的“毒瘤”,務必痛下決心,不失時機的通過改革做手術,去根除它。決不可因回避、等待而坐失良機,追悔莫及。二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必須以穩定為前題。陜焦的依法破產,既不同于絕大部分國企的政策性破產,國家不安置職工,費用財政不托底;又有別于一些企業的整體破產,處理不當,極易泱及新成立公司的運行。所以在破產實施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最大限度的照顧和妥善處理好國家、銀行、債權人、職工及當地政府等各方利益,使其能夠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下,按照既定的目標得以順利進行。三是依法破產要切實做到規范有序,有利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種局部依法破產的目的,在于卸掉歷史包袱,挽救國家財產,使國有的一部分良性資產不至于因企業停產關門而玉石俱焚。同時,存活下來的新公司會為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在破產工作中,我們在破產清算組的領導下,積極配合地方法院,力求做到每一程序和環節都有法可依,有規可循,不留后遺癥,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四是國有企業的成功改革,離不開和諧的環境和較好的“人脈”。既要有上級領導的重視,又要有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還必須有企業黨政工團組織相互之間及公司領導層和員工上下之間融洽一致的合力。但這種和諧環境和較好“人脈”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得靠企業自己爭取和創造。
總之,經過幾年全公司上下的不懈努力,企業在改革和發展上有了一些長足的進步,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與黨和人民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比如機制還不夠活,管理還有待深化細化,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建設資金還較為短缺。目前,國企改革已進入克難攻堅的產權制度改革階段。今后,企業改革發展的任務將會更重,我們決心發揚成績,彌補不足,一如既往,堅持改革創新,為繼續做大做強陜焦,為陜西冶金新的崛起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