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逐步向縱深發展,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取代,企業職工特別是國有企業職工的思想觀念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和陣痛。其主要表現是:
首先,國企職工在思想上矛盾心態突出。一方面,國企職工作為社會的一個階層,能以積極的姿態對待改革,而且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但在另一方面,一些職工不能很好地擺正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心態上充滿著矛盾和困惑。具體表現在:一是一邊抱怨國有企業缺乏靈活的用人機制,不利于職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而另一邊是“一崗定終身”、“進了國企門就如進了保險柜”的思想可謂根深蒂固。因此,當企業在用人制度上加大改革力度,往往會有較大的阻力。二是在國有企業中,職工議論最多、反應最大的,恐怕就數低工資收入和分配體制上的不合理,與此同時,不少人的思想上還有著“分配上大鍋飯”的深深烙印,阻礙著企業對分配體制改革的進程。三是不少職工仰慕國內外一些著名大公司一流的管理水平,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窗明幾凈的工作環境,埋怨企業管理水平低,管理措施不嚴,但這些職工身上,時常會表現出散漫工作作風,以及長年養成的不良衛生習慣。
其次,國有企業職工在價值取向上功利性傾向明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肯定和尊重社會價值的同時,給予了自我價值追求較大的空間。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之下,國有企業職工在價值取向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一是大膽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二是從談利色變到主動追求正當合法的物質利益,為生活水準的提高給予了較高的期望。這本來是件好事,但在這些年來,國有企業中部分職工,特別是部分青年職工在價值取向上過份地強調功利性,只重“果”不問“因”,片面地認為“能撈到好處就行”,以至于陷入“金錢至上”的泥潭。其主要表現是:不能正確處理好“大家”與“小家”的關系,重個人輕集體,本末倒置;一些職工干活先講條件,報酬不合心意就有情緒甚至擱擔子;一些職工為自己的私欲甚至竊取、出賣企業的專有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更有甚者,一些企業的領導干部和手握實權的管理人員為一己私利,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通過以上簡要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當前國有企業職工的思想是十分活躍的,其主流是積極向上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如果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時、到位,給予正確的引導,就能讓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眾志成城的局面,使企業煥發生機,充滿活力。
第一,及時解決、糾正國企職工思想上對改革存在的矛盾和困惑心態,使他們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企業的改革。一是要利用好企業改革正反兩方面的生動事例,向職工闡明一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管理、經營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企業的改革既是歷史的潮流,更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客觀需要。如果不進行徹底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競爭的用人機制、分配機制、經營管理機制,甚至沉迷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安逸”、片面的“公平”之中,企業將成為“被溫水煮死的青蛙”。二要勇敢面對客觀實際幫助職工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關系。要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宣傳教育工作,告訴職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當個人利益、眼前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長遠發展有矛盾、有沖突的時候,就是要理直氣壯地提倡顧“大我”舍“小我”的精神,要讓職工明白舍“小我”固然是痛苦的,但只要能換來“大我”的發展,“小我”的長遠利益才有根本性的保證。三是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改革思路和管理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各項工作中,要真心誠意地尊重職工,要把握職工的思想脈博,客觀分析職工隊伍對改革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小步走不停步”的策略推進企業的改革,使職工和企業在改革的進程中成熟、發展。
第二,企業要善于用企業目標去規范和調整職工的價值取向,盡可能使兩者做到辯證統一。一是企業在制定企業目標時,要廣泛征求和聽取職工的建議和呼聲。完善程序,鼓勵職工積極參與企業目標的制定,盡可能使職工共同的要求和需求能在企業目標中得以實現,做到企業目標與職工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二是企業目標確定之后,要在職工中進行大力宣傳。用企業目標去規范和調整職工的價值取向,教育職工樹立全局觀念、整體意識,自覺調整自我價值取向的某些方面,使之與企業目標合拍、一致。三是企業要盡可能為職工實現個人價值搭建平臺。企業要建立有活力的用人機制和分配體制,在管理上引入競爭機制,為職工在企業內部的合理適度流動創造條件,讓職工到能充分發揮其自身聰明才智的崗位上去工作,變“要我干”為“我想干”。四是通過愛廠、愛崗和敬業意識的教育和培養,使職工愛廠如家、愛崗敬業,與企業結成“經濟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果真如此,在全廠每個職工的共同努力下,企業目標的實現之日,也正是職工的價值需求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之時,即取得企業“大目標”與職工“小目標”同時實現之雙贏局面。這種有機的統一,將使職工在生產、工作之中得到極大的精神享受和樂趣,使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企業的發展必將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作者單位:重慶清平機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