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宇
“創新”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發動機”。創新導致經濟增長與發展,它的周期性決定了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周期性循環。人們之所以創新,是因為看到了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創新的結果引導著其它企業學習和效法,進一步引起大量投資,推動了對銀行、信用等資金和對生產資料需求的擴大,最終導致了一定時期的生產高漲,產生了經濟繁榮,形成了“創新浪潮”的出現。但是,伴隨經濟周期變化,某種科學理論和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普遍化,經濟又會逐漸出現一定時期的衰退,創新所能獲得的超額利潤也逐漸消失。于是,人們為了追求新的超額利潤,又開始了新的創新。
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
在創新理論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統一系統兩個方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創新(innovation)不同于建立關于自然的新知識的科學發現(discovery),也不同于建立可操作或應用的新方法的技術發明(invention),創新是一個把知識和方法引入生產過程中使企業在市場中能夠形成利潤的系統過程。因此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的系統,是從新知識與新方法中發現市場盈利機會,并通過建立和組織生產系統,形成和改進技術產品,建構原料、加工、市場與資金的周轉,不斷獲得利潤的系統。總的來看,企業的創新應當包含著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兩個方面。這兩個子系統內部的要素、結構和功能不同,但這兩個系統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推進社會與經濟系統的發展。
技術創新是一個以新的技術思想產生為起點,直至新的技術方法首次市場轉化為終點的完整過程,其目的是將技術變為商品,實現其市場銷售并從中獲得經濟效益的過程和行為。技術創新依賴于技術發明,同時又是技術進步的動力。技術創新可以分為研究開發階段和商業化階段。它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市場機會與技術開發水平的結合。企業或其領導者依賴這種能力正確做出創新決策,有效地實施決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場。技術創新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以市場實現程度和獲得商業利益為檢驗成功與否的最終標準;二是強調從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到首次商業化應用的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三是強調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的動因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無論是推動研發,購買技術,還是提高工藝和擴張生產規模,都是以利潤,以投入產出比為根本目標的。技術創新的操作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品為龍頭,以新技術開發應用為手段,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標,重視市場機會與技術機會的結合,通過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帶動企業或整個行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以有限的增量,帶動存量資產的優化組合。
管理創新的涵義比較豐富,許多專家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給下定義。筆者認為,管理創新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現有的資源,依據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態勢,研究并利用新的生產經營過程,對傳統管理模式及相應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造、改進和改革,實現技術創新目的的配套系統工程。所有的企業生產都清楚地表明,技術創新活動不是僅憑技術思想、技術發明和技術轉化過程就能完全實現的,它必須依賴于企業中更為廣泛的人力組織、資源與物資組織、資金組織、市場與營銷組織等復雜有效的管理配置協調活動才能完成和實現。經常會看到企業和經濟的發展中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一種技術發明引起了明顯的市場機會,但是經過企業的努力運營卻不能實現理想的利潤,或者同行業依賴于同樣的技術基礎,卻表現出市場運行和利潤獲取的不同結果。競爭中有些企業在發展,有些企業則虧損或倒閉,這就是管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管理的方式與方法不是一次完成的,因而管理是一個不斷發展變革的活動,也就是一個在動態中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管理創新過程。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目標是一致的即提高利潤、降低成本。但管理創新的動力來源卻較為復雜,可分為系統外在動因和內在動因。外在動因表現為企業的發展與企業外部環境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技術環境改變,市場競爭的壓力,社會經濟體制環境的變動,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等等;內在動因則是企業生產各要素之間的固有的和不斷變動中的矛盾沖突而引起的如勞資關系、人機關系、人、財、物流運行結構等等,還包括企業家種種個人需求的特點與轉變如擴張財富、心理滿足、責任感與自我價值實現等。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是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的兩個方面。技術創新是以物、產品、商品為核心內容的技術變革,也包括圍繞著這些核心內容展開的加大數量、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的機器、設備、生產線、信息化流程等技術改進創新。而管理創新則是以人、機構、社會關系為核心內容的組織變革,也包括與此相聯系的市場、營銷、資金、財務制度與體制等等問題。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在現代企業的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技術創新通過物的變革實現和滿足了某種新的社會價值,蘊含著利潤的機會,但是這種機會能否實現,實現得是否充分卻關系到管理的水平與管理創新的適合程度,但是在傳統的觀念中,多數企業家和社會人群中卻注重技術創新而忽視管理創新。因為技術創新往往是鮮明的,似乎所有的發展動力全都是技術創新帶來的。而管理創新則是復雜的,它的作用也往往是難判定的。但事實卻并非如此。比如英國最早由瓦特通過提高熱機效率完成了蒸汽機的技術發明,其重要的產業價值和商業機遇是人們都能看到的。但是它卻因成本,利潤,技術人才和大量的產業相應變革的問題遲遲不能進入企業運行。現代人對管理創新的理念越來越重視。由于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管理協調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而期望實現更為科學化的管理。但是管理創新頭緒繁多,機制復雜,短期效益不明顯,涉及管理對象的利益調整,因而阻力重重,不能發揮其真正的重要作用。
管理創新的本質及其作用
管理是社會經濟實現有效運行的方式與方法,是任何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組織活動。人類的基本活動是生產活動,而人類的生產活動自從動物界分化而出時就存在著分工、合作、協調、勞動與分配的組織行為。有組織的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維持和推動著人類的發展。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規模的擴大,管理產生的效率就越來越明顯和重要。
一般而言,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管理者通過協調組織中人的適當行為和勞動,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工具,從而實現生產系統最高效率目標的社會組織。如果把政治活動、文化活動都視為是建立于經濟活動之上,也最終服務于更高效生產目標意義的社會活動的話,那么所有的社會形態、體制、結構及其種種變革也都具有管理的意義。管理的實施是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基本環節進行的。管理雖然不能直接產生、形成物質產品或知識產品,但卻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決定社會集體勞動生產力的關鍵。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管理是生產關系,是生產力諸要素的催化劑。管理活動雖說古已有之,但是科學的管理學卻是在工業社會與市場經濟充分發展以后,隨著管理的變革與創新才開始形成的。
管理創新的本質是通過內部結構的調整、改變與重新組合使其發生整體功能的轉變。現代管理學家熊彼特認為,創新在本質上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它從來不是靜止的。他把那種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的,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的過程,稱為“產業突變”。“創新”、“新組合”、“經濟發展”,這些都是管理創新的本質特征。管理創新過程常常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它必須改變傳統的體制與制度,使系統形成一定與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的組織形式?熏從而大大地推動生產力的高速度發展。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看,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正是一場科技創新與市場化管理創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進程。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