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萍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對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轉軌變型時期,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這里筆者從建立和完善社會本義市場經濟角度談一下構建和諧社會的幾點思考。
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制度和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關系。我國推進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進行的一場經濟制度改革,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搞活社會主義公有制,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壯大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提高我國社會主義的綜合國力。因此深化國企改革不是將其從整體上改掉,而是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也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當前,應特別警惕社會上出現的借國有企業改革改制之名大量侵吞國有資產、化公為私的不法行為,維護出資人和職工的合法權益。很顯然如果包括國有經濟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垮掉了,社會本義經濟基礎被挖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會轉變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關系,這一條必須牢牢把握住。
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我國現階段的分配關系及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決定了我國的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多種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按勞分配有利于調動勞動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揮資本等非生產要素在發展生產力中的積極作用。依據公平和效率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國民收入分配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有所拉大,社會財富呈現向少數人轉移的態勢,除此而外,目前社會不公平還體現在其他很多方面,諸如對農民工的欠資賴帳;有些企業嚴重違反勞動法,公然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等等。這些不公平不僅不會促進企業和社會效率,反而會嚴重損害效率。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和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系,縮小社會成員收入過大差距,重視社會公平,必將嚴重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社會發展。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并強調要注重社會公平。這正是針對目前分配和社會不公平問題提出的。高度重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切實采取措施讓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體社會成員,構建和諧社會才會有良好的社會基礎。
三、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在經濟方面要靠社會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發展就要改革,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但只有在堅持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改革方向下,才能成為發展的動力。改革是為了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當前,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生產力,發展國民經濟,既要維護和承認在合法范圍內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權利與行為,又要認識和處理好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鼓勵人們一切向錢看,惟利是圖,以鄰為壑;同時,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還需要從整體和大局上考慮,并不是一切只由和只靠市場支配與解決。要根據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發展生產力和國民經濟,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有效體制機制。通過改革推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工作之一。
構建和諧社會要重視穩定,穩定是改革與發展的保證,也是成功的改革與有效發展的結果。我們實行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有市場經濟體制的一般特點,又有區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特點。當前,我們正處在力求把社會主義制度性優點和市場經濟體制性優點結合的探索階段,在這場偉大的實踐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自身存在的矛盾和市場經濟具有的內在矛盾日益凸現在社會經濟生活之中,社會利益群體多元化矛盾如果不能得到正確的處理,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就要重視克服和解決產生社會不穩定問題的矛盾,在不斷克服和解決矛盾中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穩定是改革與發展的保證,改革促進了發展,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財富的增長,改革與發展的成果進一步惠及廣大勞動者,這樣才有利于處理和克服各方面的矛盾,實現在社會穩定中進一步推進改革和發展。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辨證關系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陜西省紡織工業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