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治良
一
近年來,我國一些部門和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加強企業管理,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逐步開展起企業文化建設和研究活動,許多企業對企業文化表現了濃厚的興趣,企業文化熱悄然興起。這項活動逐漸由沿海向內地發展,由三資企業、國有企業向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發展,勢頭強勁。
從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行業和企業來看,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現是: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塑造了良好的企業形象;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重視和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改進和創新;企業采取措施全面提高職工素質,職工和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增強了職工的使命感和勞動積極性、創造性;改善了企業管理,提高了企業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增強了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競爭和自我發展能力,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仍然處在初創階段,相當數量的企業對企業文化缺乏了解,或者只是初步有所開展,而有成效地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企業仍屬少數。在理論研究方面,對企業文化的內涵界定和其它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尚未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甚至產生一些模糊的認識。其主要表現是:一是“多余論”,認為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與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完全相同,而且二者活動的內容,方式也大致相似,不著力發揚我國思想政治工作優勢,而去引進國外的企業文化“純屬多余”。“多余論”在相當一部分企業中很有市場,有的企業只是把企業精神,企業文化建設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并不開展活動;有的把搞文體娛樂活動當作企業的文化建設。二是“包容論”,認為企業文化建設猶如一張無形的“網”,將企業中的一切都置于它的“控制”之中。企業文化建設,從范圍上看,已涵蓋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內容。廣泛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可以包容和更新思想政治工作。
二
企業文化是與企業同時存在的一種客觀存在,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學者在進行日美企業管理比較研究,吸收日本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文化理論,成為企業管理科學理論中分化出來的新學科,1981年——1985年,美國先后出版了幾本有代表性的企業文化專著。其中《西方企業文化》一書將美國優秀公司文化的內容概括為五個方面:即企業環境、價值觀念、英雄人物、典禮和儀式、文化網絡等。日本在幾十年的時間內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強國,事實證明,積極的企業文化的確是引導企業經營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日本凡是成功的企業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日本的企業文化,不僅包括他們獨特的經營文化、管理文化,而且包括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等。
總結我國多年來企業文化工作中的實踐,對企業文化的內涵比較一致的認識是:企業文化包括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其出發點和歸宿是:尊重和堅持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各個環節中調動并合理配置有助于企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的積極因素,形成合力,在企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所謂管理,包括“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而以“人”的管理為主,“軟”管理和“硬”管理兼備;而以“軟”管理為主,群體意識包括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心理態勢等。行為規范是指企業規章制度、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習慣習俗等。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精髓。企業精神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為謀求自身生存發展而長期形成并為全體職工所認同的整體意志、價值取向、道德風尚和精神狀態,是能夠長期推動企業發展壯大的一種精神力量。
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企業文化貫穿于企業發展戰略、生產經營管理和產品推銷及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培訓和文化藝術體育娛樂活動中。
企業文化的功能在于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以尊重廣大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中心,不斷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增加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促進企業的發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優良傳統,在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是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一大政治優勢。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處理好企業文化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從而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改進、豐富、發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是各有其特定內涵,相互區別而又相互聯系的兩項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帶有強烈的黨性,它直接為實現黨的思想政治領導服務,排除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而企業文化建設帶有某些工具屬性。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同屬于企業管理范疇,同是企業的軟管理,從內容上看,它們好比兩個交叉的圓圈,重疊部分,如培養企業精神,進行職業道德建設等是相同的內容。不重疊的部分,是兩者各自獨立的部分,其中黨的思想建設,學習宣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進行基本路線與基本國情教育,培育“四有”社會主義勞動者等是思想政治工作內容,而增強企業意識,搞好企業形象,形成企業文化氛圍等則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
從運行方式上看,企業文化建設為思想政治工作服務于經濟建設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手段,如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介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找到了新的結合點,拓寬了思想政治工作領域,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與方法,企業文化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進和加強。
1、建設企業文化,可以更有效地取得黨政工團和“三資”企業中勞資雙方的共識,在企業內部形成協調,和諧和相互理解的氛圍。可以更好地協同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建,從而達到思想政治工作“會員化”的目的。
2、建設企業文化,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同企業的經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克服“兩張皮”的弊端。
3、建設企業文化,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培養造就“四有”職工這個根本目標更具體化、人格化,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直接、更有效地為企業生存和發展服務。
4、建設企業文化,有利于擴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化。
而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機結合,又使企業文化建設得以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突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主導作用,提高其思想性和層次性,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吸收、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相互促進;二者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明確“不同點”,要防止以企業文化代替思想政治工作放棄對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弄清“相同點”,就是要在“結合”上做文章,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改進與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三
以企業文化為載體強化思想政治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以人為本調動職工的積極性。要真正樹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思想,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既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經驗,又溶進行為科學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不懈地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和職工參與民主管理活動,造就一流的職工隊伍。
2、鑄造企業精神,培養團隊意識。企業精神,是企業各種精神因素的凝結和融合,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種無形資源,它對企業全體員工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通過培育和建立企業精神,可以把潛散于職工中的認識,信念、理想、追求,凝聚為統一的群體意識,激發職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企業的各項工作具有高效率。企業精神應主要包括的內容為:一是敬業愛廠精神,要求全體職工樹立主人翁責任感和正確的職業觀,熱愛和忠于本職工作,敬業愛廠,為自己從事的職業而獻身。二是遵紀守法精神。要求全體職工樹立法律意識、模范遵守國家法律和廠紀廠規,維護企業利益和企業形象。三是開拓創新精神,要求企業樹立不斷進取和超前的觀念。勇于開拓,奮力拼搏,不斷實現新的追求和目標。在生產經營的全方位有不斷推陳出新的勇氣和毅力,此外還有熱情服務精神、團隊和諧精神、務實精神、拚搏精神等。確立企業精神,必須突出企業自身的個性和風格,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行性,避免目標空泛,相互雷同,沒有特點,沒有感召力。同時,確立企業精神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在企業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有意識地提倡和培育。
3、塑造和傳播企業形象。企業形象是企業產品、服務、公共關系和經營作風在社會上所產生的總的印象,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塑造企業和企業形象,一是利用大眾傳媒,宣傳企業,通過鮮明的企業文化個性,感染公眾,從而贏得和保持競爭優勢。二是增強服務意識,樹立服務形象。三是營造企業文化氛圍,使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文明、優美等。
總之,市場經濟為企業文化建設創造了條件,也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企業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為企業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陜西渭河工模具總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