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國強
批發市場是不是傳統和落后的交易模式
發達國家存不存在工業品批發市場模式
批發市場能不能發展成為主流商品交易模式
批發市場不規范行為是不是與生俱來的
誠信體系建設是否必須把批發市場作為整治重點
“農改超”是不是農貿市場的發展方向
批發市場與現代化大工業生產是否不相適應
批發市場能不能改造成為現代物流中心
批發市場是否只能在農村或落后地區發展
批發市場是否影響城市改造和城市景觀
關于批發市場不規范行為是不是與生俱來的
批發市場的不規范行為主要表現在偷漏稅和假冒偽劣等問題上。因此,包括一些政策導向在內,相當普遍的看法是,批發市場是經濟秩序整頓的重點,管住了批發市場就可以有效地抑制經濟秩序的混亂現象。
從實際情況看,經濟活動中不規范的行為,流通環節有,生產環節也有,批發市場有,其它流通方式中也存在。2004年8月27日《北京青年報》A 5版報道:某顧客花10.9元在家樂福雙井店買到了“路易威登”牌錢包.事后發現是假貨。該錢包在專賣店的最低價為100多元。經記者采訪發現,在當天熱賣的300多個錢包中,還包括了”鱷魚”、“花花公子”“七匹狼”等眾多知名品牌,雖然等級標明為:“合格”,但做工粗糙,邊緣線歪歪扭扭,明顯與正品有較大差距。讓人更為吃驚的是,這批貨竟然是由家樂??偟瓴少徍?,廠家直接向該店供的貨。這只是眾多的超市、連鎖店里不規范經營行為中比比皆是的一個普通例子。
其它還有很多,如一些超市多次發生過對顧客非法搜身事件,有的超市一夜之間倒閉,老板卷款潛逃等等。2002年9月4日《老板周刊》第7 3期轉載了《經濟日報》報道。報道說,針對“倒閉超市成為圈錢黑洞”,國務院領導同志專門做出了相關批示.原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組織召開了多次有國內大型零售企業,大型生產商和外資零售企業參加的座談會,并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調查發現.2002年當年國內有1O家左右連鎖企業如福州華榕超市、大華超市以及北京的紅熊超市、朝林超市、城市之光超市等陸續關門。占當時全部連鎖企業的1%左右。在倒閉的超市中,北京的城市之光就是一家擁有20多家連鎖店的中等規模的連鎖民營企業,1998年開業,2001年企業嚴重虧損.法人代表、總經理張某從“人間蒸發”,形成了巨大“超市風險”。在很多人眼中,超市經營甚至被視為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因為房子是租的、錢是從銀行貸來的、商品是賒的、員工是招聘的,賴以存在的是“市場通道”這種短缺資源。有業內人士分析.因為超市每天產生大量現金流.因此經常有投資者把超市當成公司的提款機,把銷售額挪作他用,一旦資金周轉不靈.超市便面臨崩潰。而商家一旦經營虧損,多設置“破產陷阱”逃廢債務。
所以要舉這些例子,只是想說明,要規范經濟秩序,根本的問題不在于采取什么樣的交易方式,而在于政府的管理水平是否到位,在于我們是否建立了一個完善的政府行為沒有缺失的現代市場管理體系。
實際上,市場行為不規范,往往與政府有關部門管理行為不規范直接相關。就以批發市場中兩個突出問題來說,由于地方保護導致假冒偽劣泛濫,由于監管中有漏洞不得不對市場攤位實行包稅定稅等無一不是管理環節中不規范行為的直接表現,其實與市場采取什么樣的經營模式并無直接關系。
關于誠信體系建設是否必須把批發市場作為整治重點
誠信體系建設是一個體系,所有的市場主體都是重點.也可以說,包括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正在迅速發展的各種商業形式在內,所有市場主體都存在著不同的信用問題,都需要進行整治。因此,不能說,哪一種商業模式誠信問題就是突出的,而另外的一些商業模式里誠信問題就是不突出的。
仍然以被人們普遍推崇的連鎖模式為例。
據媒體報道,時下所有的商場、超市也包括連鎖企業在內,與廠家幾乎都是先賣貨后結款,在雙方關系中店家一般要占據有利地位。通常供貨商在進店前與商家簽訂一個合同,規定一個結款期限,但是商家實際上并不按照合同執行,有錢就結,沒錢就先拖著,甚至有錢也不結,把這筆錢先挪做他用。當商家出現資金困難時,有些供貨商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拿不到貨款。供貨商也不可能拿著合同去法院告,因為一旦走上法庭.證明雙方關系徹底斷了,今后產品上哪賣都會成問題。大量壓供貨商的錢,貨款延期結算,有人稱之為“結算陷阱”。按通行的“月結60天”模式,供貨商一月份銷售的貨款,要到4月1日才能結算,這樣貨款就等于被商場無償占用兩個月時間。如果一個月的營業額是3000萬元,就會無償占用供貨商的資金6000萬元。
如果說,批發市場里假冒偽劣是誠信問題的一種典型反映,那么,像上面列舉的連鎖企業中不規范的最基本的商業信譽缺失行為則是誠信問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說到底,誠信問題不應當只是一個道德規范,而應當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經濟秩序規范、法律規范。
現代商業社會的重要特征是信息化和網絡化.在這樣的信息化和網絡化社會中,誠信必須作為一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建設和呵護。在這個體系中,當任何一個市場主體誠信行為的缺失得不到嚴格的約束或懲罰,當誠信只是在道德層面上進行說教而不是在法律的嚴厲的規范之內進行制約.那么,無論是批發市場還是其它任何的市場主體.在整個誠信鏈條的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斷裂,其不規范的行為都會成為最終蔓延的瘟疫,都可能最終導致全社會誠信體系的徹底崩潰。
所以說,在誠信體系建設問題上,主觀設置重點或非重點,不但本身帶有歧視性的誤導,而且,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頭痛醫頭,腳疼醫腳”的臨時之策.不可能從根本上建立起誠信體系的基礎,也不可能最終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信譽是企業的生命,是批發市場的生命,當然也是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各個市場主體的生命。一個社會,只有當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市場主體都把信用作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時,人與人的交往,經濟基礎各個層面的相互關系,才可能建立在一個以人為本,以誠信為本的正常的基礎之上,社會也才可能正常發展。對于批發市場是這樣,對其它各種生產模式、各種流通模式當然也同樣如此。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誠信建設應當全方位進行,不應人為設置重點,也不應當有任何例外。
關于“農改超”是不是農貿市場的發展方向
現在,不少大中城市興起了“農改超”的風潮,有人甚至認為,農貿市場
已經不適應我國大中城市的迅速發展.主張取締城市的農貿市場,全部代之以現代化的超市業態。
農貿市場有沒有必要全部改造為超市,超市能否徹底取代農貿市場的功能?我們應當認真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不斷豐富和提高對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全面認識,正確指導農貿市場的改造與提升,而不能盲目跟風,為改超市而改超市,甚至貪大求洋,違背農產品自身流通規律,破壞城市已經形成的穩定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和體系,給消費者帶來不便。
在發達國家,農貿市場仍然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方式。無論是巴黎倫吉斯農產品批發市場,還是荷蘭花卉批發市場,.它們周到的服務.迅捷的物流,數小時之內就可以完成從批發到零售的商品流通全過程,不但在歐洲,甚至在全球都有著廣泛的影響。這一類農貿市場盡管規模有大有小但是遍布世界各地,不論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影響著城鄉人們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也就是說,農貿市場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在我國,從實際情況看.依靠行政命令,強制進行“農改超”取得成功的城市和企業并不多。據報道,北京、上海、杭州、長沙、廣州等城市的農改超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市場打擊。杭州“菜博士”超市連鎖店,從2003年9月份起曾在杭州連續開出20多家蔬菜生鮮分店,但是到2004年1月的短短4個月之后,其中的1 9家都關了門。上海聯華超市2002年7月曾宣布到2003年底,將在上海開出300家生鮮加強型超市,但后來只開了3家,且經營舉步維艱。2002年農改超勢頭迅猛的廣州市,原來近80家大小農改超如今也僅剩10余家,大部分被迫轉入調整期。有的城市在原農貿市場被政府強制拆除后,個體菜販甚至又將菜攤擺到了馬路邊上。農改超在經歷了2年多的市場洗禮后陷入了低迷的尷尬局面。另據報道,上海是全國七大中心城市中現代零售業態發展最快的城市,但是2003年的調查卻發現,上海的消費者去傳統農貿市場購買農副產品的頻率大大高于其它6座城市。
農產品采取什么樣的流通方式完全取決于農產品自身所固有的商業特性。一是農產品的基本特點是鮮、活、水、嫩.時效性強.更便于通過農貿市場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二是農產品的選擇性也很強,消費者往往喜歡在市場里貨比三家,挑選價廉物美新鮮的商品。三是農產品價值含量較低,全都進入高檔物業進行經營,經營者和消費者在商品價格上都將難以承受。消費者一般來說,也不喜歡農產品的過度包裝。從我國的情況來看,農貿市場改造和提升的重點仍然是如何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拍賣體制,形成暢通的農產品大批發體系。試圖通過取締農貿市場,由其它方式來取而代之,在目前廣大城鄉居民對農貿市場高度依賴的情況下并不現實,也不符合農產品流通規律。
簡言之,我國農貿市場從路邊街頭的小商小販開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造和提高,已經發展成為農產品批發和零售體系中的主導性業態,對比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的歷史與現狀,農貿市場在我國應當還有較長的生命周期。
生鮮產品進入超市給農副產品的流通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境界,也可以說是農產品流通的一次革命。但是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超市由于前期投入較大,流通規模較小,在農產品的包裝、保鮮、加工等環節上附加費用較高,總的來講,還難以取代農貿市場的價格優勢,對消費者還形不成難以或缺的吸引力。一般來說,超市更適于普通工業品、小商品和家庭消費品的經營,超市要在農副產品流通中占居主導地位,一要依賴于人們農副產品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轉變,二要大規模降低經營成本和商品價格,使超市的農產品能夠適應最廣大和最普通的消費群體。
“農改超”的根本問題在于,農貿市場和超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業態。農貿市場是眾多的農產品生產商和流通商依托于市場創辦者和管理者進行交易的商業貿易中心.批發零售兼營。超市則是由投資者獨立經營,實行統一進貨、統一納稅、統一配送,由多個商業網點構成的連鎖商業設施。商品以零售為主。因此,所謂農改超并不可能在原有農貿市場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改造,強行進行農改超,往往就是取締原有市場,重新進行超市業態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看,農改超的提法并不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國內的農改超試點往往只停留在鋪面或基本商業設施改造上,說到底是農貿市場自身的一種調整、改造和提升,以這些市場作為依據,并作為一項工程,在廣大城鄉地區大規模推進農改超,很難說能夠取得實質上的成功,對于已經形成的我國穩定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并不一定能夠達到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目的,搞得不好,也可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
從農產品這樣一種帶有自身特性的商品流通內在規律來看,農貿市場與超市將可能共同生存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