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琳
本文從個人收入來源入手,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指標,并根據統計數據來考察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差距的縮小提出相應對策。
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早己存在,從城市誕生的那一天起,城鄉之間就存在著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城鄉的分化和經濟差距愈加明顯,如果以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之比來衡量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573,2000年上升為22,雖然在此期間也有過回落,但平均值已達到21,這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已引起了普遍的關注。
個人收入來源及收入差別
個人收入是指投入到生產中的勞動、資本、土地等各種要素提供服務的報酬,是社會成員個人或集團所占有的生產要素的所有權的體現,同時也是生產的成果或收益按照某種規則在諸要素之間進行分配的結果。包括工資、利息、利潤、地租等,其中工資是勞動或勞動力所有權的體現:利息、利潤是資本所有權的體現:地租則是土地所有權的體現。個人收入形式的來源包括三個方面:
前面己經分析了個人收入是由勞動收入、財產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三部分組成,下面分別闡述由于個人收入各組成部分的差別而導致的個人收入總量的差別。
工資差別
應該來說,由于我國長期奉行的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政策,因而在國有經濟部分,這種工資差別即使在當前工資改革多次實行的情況下,也不是很大的。然而,由于改革開放以后,大量涌現的以效率優先為發展戰略的非國有制經濟,使得這些部門的工資差別很大。
1.工資的個體差別
工資的個體差別包括勞動主體的差別和非勞動主體的差別。勞動主體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個人勞動能力的差別和勞動積極性的差別上。而造成個人勞動能力差別的原因主要是先天的稟賦和后天的教育。那些在某一領域顯示出特殊才能的人,就屬于享有天賦的人,如大文學家、藝術家、大明星等。由于這類特殊人才數量極少,供給完全無彈性,所以他們所得的超出在別的職業上所能得到的收入的部分屬于地租性的收入。而教育是造成后天差別的最主要因素。據統計,我國教育回報對個人工資差異具有決定性的重要作用。以1995年為例,高等教育的回報率在沿海為92%,內陸為49%。非勞動主體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工作性質,勞動市場中非競爭的類別,種族和性別的歧視,以性別為例,1995年女性職工的平均收入比男性職工低17.5%,這種狀況顯然使得具有相同能力的人的工資產生了差別。
2.工資的地區差別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及勞動力市場不完全,從而阻礙了勞動力資源在不同地區的合理配置,使得不同地區之間勞動力資源的供求不相一致。從勞動需求方面來看,經濟發達地區由于資本資源豐富,資本、勞動之比上升快,從而勞動生產率高,對勞動力的需求旺盛,導致工資上升:相反,經濟不發達地區,勞動生產率低,工資也低,造成了個人工資收入的地區差別。另外,由于勞動力市場不完全,經濟發達地區排斥經濟落后地區的勞動力輸入,限制了兩地勞動力的競爭,也形成了個人工資收入的地區差別。
財產收入差別
按照新古典學派的觀點,財產是指產生收入的資本存量。收入流量出現差別,既可能是由于這些生產性資產分配的不同,也可能是由于這些資產的報酬率不同。不過,由于我們對能夠影響收入分配的種種因素未能完全掌握,因而我們只能盡力說明財產對收入的影響。
從上表可以看出:(l)當家庭收入按人均擁有量多少排序時,非現金金融資產比收入顯得更不平等,即由持有資產獲得收入流量比資產自身分配得更加平等。并且在構成中國農村家庭財產的4種成分之中,處于第一位的土地對收入起著平等化作用,住房略有不平等效應;金融資產繼續起著較小的非平等化作用;生產性固定資產也起著平等化作用。(2)對于收入和財產之間關系而言,日前兩者之間還不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但相信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和農村居民當家理財意識的增強,財產與收入之間必將呈現一種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另外據統計,全國農村居民的人均財產性收入,1994年為28.6元,1996年為42.6。其中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最高的為上海市,1994年為103.8元,19%年為180.9元;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最低的是青海省,1994年為1.4元,1996年也僅為4.0元。
2.中國城鎮居民財產收入差別
據統計,199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45.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最高的是廣東省,為148.9元;最低的為青海省,僅有11.0元,兩者相差12.5倍,而同年份的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廣東省為4640元,青海省為2129元,兩者相差1.2倍。這說明了在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中,因財產占有的差距而導致的財產收入的差距對整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越來越大。
我國居民個人收入差距的總體變化
為了更準確直觀地描繪出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總體情況,下面我將用三組洛倫茲曲線分別反映全國、農村、城鎮的各自狀況。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1988年-1995年期間,全國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明顯上升,這主要是由于高收入階層比低收入階層具有更高的收入增長率。
經中國社科院經濟所調查,如果把農村居民收入按10等分組,那么第一個十等分組的平均收入增長了17%,而第十個十等分組的收入卻增長了98% ,因而可以說中國收入不平等現象的增大主要表現在農村。
從上表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相對變化較小,并呈逐步擴大之勢。
減少收入差距對策建議
針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結合國情及現狀,本文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議:
(一)促進經濟的適度增長,為社會關系的協調和穩定創造基本條件
(二)積極促進充分就業,從源頭上解決社會致貧根源
(三)充分發揮政府再分配調節能力,提高收入分配結果的公平性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社會安全網。
(五)重視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質量的提高,改善公民整體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環境。
(六)規范市場秩序,抑制壟斷性經營收入和非法收入。
總之,差距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政府應通過相應的政策指引,將這種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以促進經濟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