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華
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市場逐步地外開放。由于進口農產品越來越多地參與市場競爭,我國國內農產品流通的難度也隨之增加。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流通面臨著的主要問題是市場主體素質低、市場機制不健全。具體表現為我國國內農產品市場流通基礎設施缺乏、產品營銷方式和手段落后和國內農產品市場混亂、管理不善。這種狀況極大地阻礙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因而,在市場主體和市場制度本身這兩方面做出改進和提高,是發展我國國內農產品市場的必要之舉。這種改進和提高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我國建立一個高效有序的農產品市場。
建立高效的農產品流通市場
農產品流通不暢的主要根源是市場主體素質不高,農產品市場上經常出現產品滯銷、產品品種不豐富、賣家競相壓價、優質新產品賣不出優價等現象。
建立高效的農產品流通市場,就要從提高市場主體的素質入手。力求改善主體的經營模式、營銷手段及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做出改進:
(一)改進營銷方式
近年來,隨著農業豐產,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農產品銷售競爭壓力變大。而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和消費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傾向于快捷、方便的購買條件和優質安全的產品,而農貿市場分散經營這樣的銷售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客觀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尋求新的市場營銷形式,而農產品超市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是能夠適應新形勢的營銷方式。
目前在發達國家,超市是農產品零售的主要形式之一。如美國和德國居民從超市購買的農產品占整體農產品流通量的95%。農產品超市經營,可以減少流通環節,可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購買環境。要加速農產品進入超市的進程,首先要提高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只有高度組織化的生產才可能有較大的規模和產量,為超市提供穩定的貨源。其次要對農產品超市做好定位,應該立足于消費的便利性。此外還要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食品安全。
與零售市場相對應,我們同樣也要重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是為農產品集中批發交易提供場所的有形市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中心環節和銜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完善與否將影響我國整個農業市場化的進程,當然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同類市場重復建設;不能充分發揮“批發”的功能,多為即期現貨交易且批發又兼零售;市場服務差,儲運、金融服務等不配套等等。相應的措施有:推進遠期合同交易和遠程交易,推進拍賣交易方式、創新拍賣交易;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配套服務設施;健全市場法制等。
(二)運用現代營銷策略
在現代市場上,產品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僅要提高產品質量,做到物美價廉。經營實踐表明:市場競爭中從心理和感情上贏得顧客,才能是真正地贏得市場。農產品若要在市場上高效流通,必要改進銷售策略。而品牌策略是現代產品營銷戰略中較為有效的一種。
傳統上農民經營的農產品一般無品牌,只有一些具有特色的產品以其產地作為品牌如新疆葡萄干、西湖龍井等。而現在農民已經越來越多地注意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品牌可以起到極大的產品宣傳作用以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可以建立起一種優勢,在市場競爭中,或以較高的價格獲取得超額利潤,或以相同價格壓倒普通品牌的產品;品牌的標記經商標注冊后可以維護專用權利,維護企業的利益。
品牌戰略如何實施是擺在農產品經銷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首先,品牌產品應是優質產品,所以應對各地方的優勢特色農產品進行品牌包裝。同時,要嚴格生產標準,使農產品保持優質。
品牌戰略中,宣傳手段很重要。由于同種農產品本身差異并不很大,因而所宣傳的品牌形象一定要清晰、準確。尤其是某些特色農產品如庫爾勒香梨等要強調其原產地,實施區域品牌策略。
由于我國目前市場還不夠規范,“假冒”、“仿冒”現象時有發生,而且名牌產品的生產者在獲利一段時間后,會有不重視質量的情況發生,使品牌本身的含金量下降。所以對品牌的保護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就要強調商標管理,加強法律保護。同時要建立健全農業名牌評價體系,規范農業名牌評價行為,以免出現低品質的所謂“名牌”。要提高生產經營者自我保護意識,保持農業名牌內在品質。
(三)發展農產品物流業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產量增加,但流通卻陷入困境。這種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產品流通模式不合理,流通中間環節多造成的。因而發展農產品物流業是我國農產品高效流通的前提。發展物流是解決農產品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尤其是農產品進入超市和批發市場,對于配送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物流支持下,才可能達到這一要求。同時,流通環節過多,在運輸路程上農產品的質量可能會降低。而且由于一些農產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用特定流轉方式。只有專業的農產品物流業才可以提供這種必要的服務。同時,培養農產品物流業也有助于減少運輸中間環節以降低成本從而降低農產品的價格。
發展農產品物流業的措施有:(一)建立農產品物流配送的專業組織。物流組織的產權應歸農戶所有,這樣整個組織才會以保證農民利益。也就是說。要把分散經營的農戶個體整合到物流組織中,依靠集體力量完成農產品配送。(二)合理布局農產品物流配送的組織。農產品銷售量大、經營品種繁多。而且農作物生長的地域特點、運輸距離與費用等因素各異。所以要綜合考慮農產品物流配送組織的布局,實現供應鏈系統的整體最優化。(三)政府的政策鼓勵。物流業的市場準入以及先進的流通觀念、現代流通意識是農民很難把握的。物流配送組織在資金融通、運輸存儲設備、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會出現問題。因此,政府應從制度上對農民成立農產品物流配送組織加以鼓勵,為其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時也要在信貸和工商、稅收方面給予支持。
(四)農產品市場信息化
農產品生產必須面向市場,農產品營銷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營銷者的信息意識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隨著農產品生產的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消費者的需求差異又日益呈現出個性化特征。我們必須建立國內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為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提供技術及信息服務,以保證農產品的高效營銷。
農產品市場信息化首先要重視基礎網絡設施的建設,建立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信息服務的網站。同時要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能力。同時提高對商品流轉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市場把商品信息轉換成條碼信息,進發貨及流轉信息均可以統一公布和處理。
市場信息化不僅是網絡的建設,同時也要重視大眾媒體對農產品信息的傳遞。目前,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媒體才是我國廣大農民能廣泛利用的信息源。由于傳播農業信息沒有高收益,媒體傳播農業信息的積極性較低。為此,應由政府對有效傳播農業信息的媒體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和鼓勵。
建立有序的農產品流通市場
從農產品流通市場的現狀來看,存在著管理混亂、制度法規不健全等缺陷。建立一個有序的市場,是農產品高效流通的保證。建立有序的農產品流通市場應從市場準入、市場監督兩方面來著手。
(一)建立合理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合理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是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之一。合理的市場準入制度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市場主體的準入,也就是限定農產品經營者進入市場的資格。由于現在主體準入制度的缺乏,很多品質不高的農產品同樣進入市場參與流通,在消費者中造成了消極的影響。進入市場的農產品資格的“門檻”應該設定得高一些,這樣可以也促成流通的主體向較大規模發展。
其次是商品準入,也就是對進入流通市場的商品實行統一的質量標準。不達標者不能進入市場流通。
要特別提出的一點是,準入的標準應是明確合理的。這個“門檻”過低或過高都將起到負面的作用。過低則達不到保證質量的目的,過高則會限制了農產品的流通,挫傷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
(二)建立完善市場監督制度
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同樣是市場有序的保證。它同樣包括對主體的監督和對商品的監督兩方面內容。
對主體的監督主要是規范其行為,防止惡意競爭、違法違紀等行為出現。
對商品的監督則是要對現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進行完善。現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并不健全,部分地區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建設相對滯后,基層綜合性檢測機構少,而且檢測能力弱。同時,質檢隊伍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此應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加強法制建設,出臺專門的質量法規及配套規定。同時加快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密切相關的《動物防疫法》、《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修訂。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實施力度。
其次要完善標準體系標準。應盡快制定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產地環境標準、質量分級標準、安全限量標準、檢驗檢測標準和質量安全評價標準,為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提供統一的標準。
第三是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督作用。嚴格規范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
最后要加強培訓,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檢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