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羅建法
三位股東在莊吉形成了權力的平衡。為什么沒有出現兄弟鬩于墻、將相爭于利的結局?
2005年3月28日,莊吉集團在北京高調宣布,與世界頂級面料商意大利 的LORO PIANA 公司的合作,進一步發展高檔男裝。這家來自溫州的民營服裝企業不僅顯示出其國際化的視野和雄心,而且還向記者私下透露,莊吉已進軍商業地產領域,在天津的莊吉商業中心已破土動工。
1993年,莊吉由鄭元忠一手創辦。成立集團公司時,鄭元忠卻以大股東身份讓出董事長位置,出任總裁,形成陳敏(董事長)、吳邦東(總經理)和鄭元忠(總裁)的三股東管理架構。大澤之中,必有龍蛇。不同的是,在莊吉這個大澤之中,激蕩風云的是三條龍。三個人的權力架構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古老民諺。對于“一人成龍,三人成蟲”的中國企業來說,這似乎是一道咒語。
9年,莊吉集團依然存在,而且還在飛升之中。對于這一咒語來說,似乎是個異數。沒有兄弟鬩于墻的傳聞,沒有將相爭于利的故事,三位股東奇特而又和諧地在莊吉形成權力均衡。沒有照搬西方的公司治理模式,一家民營企業是如何依據自身特點找到符合企業現實的治理方式的,并平衡權力、利益之關系的?
現代版“桃園三結義”
百川歸大海,來時路不同。
莊吉集團的創立過程,也是鄭元忠、陳敏和吳邦東三人從以前的獨自游弋,到命運交錯的過程。
創始人之一鄭元忠是一位極富傳奇經歷的人物,學生時代他曾經組織兵團跨省徒步大串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成為“柳市八大王”中的“電器大王”。曾經因為“投機倒把”的罪名陷入牢獄之災,平反后豪情不減,很快又東山再起,當他的“精益開關廠”紅火的時候,南存輝和胡成中才剛剛開始創業。1998年,鄭元忠因其傳奇經歷,被評為“溫州改革開放十大風云人物”。
從電器大王到身陷牢獄,從“犯人”再到改革風云人物,命運的起伏激蕩中,鄭元忠磨練出了驚人的膽氣和敏銳的商業眼光,也積累了豐富的閱歷。
1993 年,鄭元忠再做驚人之舉,他認為服裝是個永不過時的產業,于是,放棄低壓電器的老本行,離開柳市,來到剛剛起步的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 2000 萬元,創建 “莊吉服飾有限公司”,成為今日莊吉集團的前身。鄭元忠的商業之旅就此開始。
陳敏在加入莊吉之前,也有段傳奇經歷。24歲的時候,陳敏就和同學合伙做生意,先賺后賠的結果,給陳敏上了商海中最初的一課。1987年,只有26歲的陳敏辭去公職,創辦了溫州華聯服裝廠,經過幾年努力,打造了全國知名品牌“金頂針”,陳敏成長為溫州服裝行業聞名的“少帥”。
吳邦東走的則是一條典型的從小弟到“江湖英雄”的道路。20歲的時候,吳邦東就出門闖蕩商海,從柳市到金華,從金華到東北,吳邦東經常在火車座位底下睡覺。后來,吳邦東回柳市發展,幾經磨練,成為精益集團總經理,從睡在火車座位底下的流浪漢,蛻變為電器行業知名人士。
人生中有很多偶然。鄭元忠、陳敏和吳邦東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奔跑著,尋覓著,如汩汩溪流,最終相會于大海。
鄭元忠和陳敏相識于一次不經意間的會晤。1996年春,在一次溫州服裝商會上,鄭元忠碰到了這位三十出頭的斯文年輕人——溫州金頂針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敏,兩人很快惺惺相惜。
當時,由于對服裝行業不了解,莊吉經營不善,非常希望找到一個懂得服裝行業的人,挽救這個企業,而陳敏作為溫州服裝業的“少帥”,正是理想的人選。
對于陳敏來說,他已經在“金頂針”完成了原始積累,初步打出了品牌,陳敏就想追求更大的目標,把幾家規模較大、影響力較強的服裝企業組織起來,發揮區域優勢。但“金頂針”的其他股東擔心“金頂針”會被其他企業拖垮,不想再去冒風險。陳敏深感壯志難酬之痛。和鄭元忠接觸后,陳敏感覺到鄭元忠雖然是外行,但是很有魄力,胸懷也寬闊,很有遠見,以后一定可以搞出名堂。
偶然之中,往往孕育必然。雙方理想的接近,使兩人很快走在一起,后來陳敏決絕地退出金頂針,帶著他的全部家當600萬元,投進了莊吉的懷抱。
而當時的吳邦東在柳市這個號稱“中國電器之都”的地方,任精益集團總經理。作為年輕一代的老總,精通管理,作風新派,在柳市電器行業很有名氣。而此前,他與鄭元忠已經開始了在電器上的合作。1996年6月的一天,鄭元忠、陳敏和他三人坐在一起。吳邦東說,我是小弟,我佩服兩位大哥的見地,經濟圖發展,必須走聯合的道路。否則螺絲殼里做道場,做不出大的名堂。于是,他們開始了后來震動服裝界的聯手行動。
他們三人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為了一個當時看來有些沖動的想法,終于走到了一起, 1996年,莊吉集團成立,陳敏并以比鄭元忠少得多的股份,擔任了企業的董事長,而鄭元忠擔任總裁。吳邦東擔任總經理,上演了現代版的“桃園三結義”。
在人性的和諧中共振
在溫州,合伙辦企業往往逃不出“一年合伙,兩年紅火,三年散伙”的命運怪圈,在某種程度上說,合伙制企業的成功與失敗,就在于有沒有選對人。莊吉卻打破了這個命運的怪圈。莊吉幾個合伙伙伴之間的互相評價,非常有趣。從中,我們也可以管窺莊吉的合作方式,找到其合伙多年而不散的奧秘。
陳敏評價鄭元忠:通情達理,胸懷廣大,做生意精明。
陳敏評價吳邦東:認真細致,擅長管理。
鄭元忠評價陳敏:勤奮樸實,不計較個人得失,理性。
鄭元忠評價吳邦東:默默無聞,任勞任怨。
吳邦東評價陳敏:堅韌,執著,對行業很熱情,不計較個人利益。
吳邦東評價鄭元忠:高智商,做事果斷。
從性格來看,鄭元忠豪情澎湃、毅力和魄力出眾;陳敏性格相對內向,眼光獨特,才華橫溢;總經理吳邦東比較中性、比較全面。三人性格互補的同時,以各自經驗為主的其它資源方面同樣具備互補。
根據各自的性格,他們在莊吉內部也進行了分工,總裁鄭元忠負責企業的發展規劃,并且由于資源廣,號召力大,兼走資本運營;董事長陳敏負責市場銷售和品牌經營;總經理吳邦東負責日常管理,
吳邦東經常開玩笑說,根據“八字”算命,鄭元忠比吳邦東正好大一輪,兩人同屬龍。陳敏比吳邦東大4歲,屬牛。從年齡、性格、能力各方面來看,三人是天作之合。從年齡結構上來說,創業時一個44歲,一個36歲,一個32歲,一個老將壓陣,兩個小將沖鋒,如今,三人分別到了四五十歲,年齡梯級搭配比較合理。
人各有長,性格互補,從人性上來說,就是一種和諧,在中國這個不確定的商業環境中,具有先謀人后謀事的傳統。先有人性的和諧,才能有事業的共振。
不光是莊吉,在國內的很多民營企業中,但凡成功者,莫非不是達到了人性的和諧。知名家電企業萬和集團,也有類似的情況。萬和由盧氏三兄弟中的老大盧楚其創辦,在這個過程中,其徒弟葉遠嶂給予了很大支持,后來其三弟盧楚隆、四弟盧楚鵬先后加入。
盧楚其長于戰略規劃,資本運營。負責企業重大經營投資重大決策;葉遠璋長于內部管理,技術公關;盧楚隆,長于市場銷售,對市場非常敏感,萬和攻城拔寨,全靠其掛帥;盧楚鵬,有國外教育經歷,頗具國際視野。主管海外營銷業務。
在萬和,創業的4人存在很大的互補性,都在各自的領域內有所擅長,而且并不重疊。在4人當中,以盧楚其最為謀算深遠,是4人中的帥才,其他人剛好在某些方面能對其形成輔佐。這樣,便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共同體。有一個核心,同時又各有所長,達成了人性的和諧,萬和方才得以風雨十年,漸行漸遠。
不能達至人性的和諧,則往往不能長久。縱使強大如希望集團,最后也不免走上分拆之路,留下莫大遺憾。本來,在希望集團,老二劉永行主內,內部經營管理和營銷,老四劉永好主外,擅于對外公關與談判。他倆桌對桌辦公,共同決策,共同商量,外出談判,形影不離,一唱一合,相得益彰。這個時候,形成了人性的和諧,希望集團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崛起為中國飼料大王。然而,隨著兄弟倆各自的成長,老二對外交往的潛質被開掘出來,老四也逐漸熟悉企業內部管理,各自均具獨立操作企業的能力。這樣,問題就來了,兩個人都成長為帥才,都有各自掛帥的雄心。共同的平臺已經無法承載日益滋長的個人抱負。于是,人性的和諧被破壞,最后只能分家。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假如哪一天鄭元忠、陳敏和吳邦東都各自集合的對方優點,一個人的成就欲望,就足以覆蓋三個人的所有空間,這個時候,人性的和諧就會被打破,最后的結果,也只有分家。當然,那時候,也許每個人創造的空間,都比現在的莊吉大。
找到達至人性和諧的共振點,方能破解三個和尚無水吃的古老咒語。
在人性的超越中進化
年輕的莊吉像一個悠長的古道,每到一個拐角的地方,都讓人有意外的驚奇。
1993年,鄭元忠即創辦了莊吉服裝有限公司,直到1996年,經營了三年之久后,陳敏和吳邦東才加入進來。對于很多人來說,都希望自己創辦的企業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鄭元忠卻打破了這一慣例,作為最大的股東,他讓出了集團董事長的位置,讓股份比較少的陳敏當董事長,自己只擔任總裁,這一讓賢之舉,一時傳為佳話。
在三個人內部,鄭元忠通過發展小股東,將自己的股份稀釋,使自己、陳敏、吳邦東三人股份維持在差不多的水平上。鄭元忠認為,不能僅僅以創立時的資本為股份的占有標準,還應該加入人力資本,而人的作用才是最大的。
再后來,莊吉又發展了非股東獨立董事,獨立董事擁有一票表決權。每當遇到大的決策時,另外幾個不參與經營管理的股東也都悉數到場,“我們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吵”。這樣綜合各方的利益和意見,決策最終以投票方式通過。董事會的集體決策不僅彌補了三人的智慧,也更大程度地保障了莊吉決策的安全性。
在逐步明晰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董事會的同時,他們三人還規定,在公司人員安排上,絕對不安插高管的任何家族中人。董事長陳敏的侄子從某名校畢業后,想來莊吉工作,被其拒絕。這樣,在很多民營企業出現的兄弟成仇,小舅子、小姨子、七大姑八大姨的紛爭,在莊吉被有效規避,使莊吉成為極少數超越家族管理模式弊端的企業。
莊吉建立了在民營企業中非常罕見的企業治理模式,明晰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的董事會,這一模式,非常符合現代企業的要求。而在建立這一企業治理模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背后,是人性的超越。
在這個過程中,鄭元忠在一步步地“退”,從完全控制自己的企業,到讓出股份,與別人共享;后來主動稀釋自己的股份,以達到三人的平衡,乃至在自己股份最大的情況下,讓出董事長的位置;在企業內引入獨立董事,分散股東董事的權力;限制自己的親人進入企業等。
而事實上,鄭元忠的“退”,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一種進,是一種對人性的超越。對于權力的苛求,對于控制欲望的滿足,正是個人權力意志的表現,它隱藏在人性的深處,而很多人,由于沒有從人性深處完成超越,才造成了企業的重大缺憾。早幾年的“陸黃之爭”,在某種程度上,也由于黃宏生無法超越自己的人性,縱使陸強華功勞顯赫,因為侵犯了其控制欲望,使之有光芒被搶走的嫉恨,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如果他也退一步,也許不至于最后反目成仇。
縱使是兄弟共同創業,當企業達到一定程度時,如果不能完成人性的超越,也會中途擱淺。前年從宗申摩托中獨立出來的左宗慶,對于其兄弟之間的關系就非常不滿,左宗申與左宗慶在企業的貢獻相當,但是由于創業初期,左宗慶只有10%的股份,一直無話語權,左宗慶提了好幾次增加自己股份的提議,也被哥哥左宗申否決。左宗申無法完成自我的超越,最后的結果,是親兄弟也要分道揚鑣。只有人性的超越,才能使并無血緣關系的人,成為同心協力的“三個和尚”。
亞當·斯密曾經在《國富論》中說過,人性之惡是商業發展的動力,但是,他同樣在《商業道德》一書中說過,對于人性的惡的抑制,才是商業進步的根基。可惜,后者往往為人忽略。
而事實上,商業的進化史,就是人性的超越史,對于企業也一樣。
中國新時代 200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