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兆林
村級組織是我國最基層的組織,不少人習慣地稱這個基層組織的“頭兒”們為“九品官”。這是一個人數多達近400萬的特殊群體。他們不在編,不脫產;既是農民,又擔負著教育農民、引導農民和管理農民的責任,他們是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他們的能力,直接影響著黨在農村的執政能力。因此,搞好“村官”培訓,是我們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工作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
“村官”培訓難在何處?
當前的“村官”培訓,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難”。難在何處?一是文化水平較低,二是年齡老化,三是觀念陳舊。這就造成在培訓中,“村官”們對理論和科技知識難接受,對新事物、新觀念難理解,對黨在農村工作中的改革步伐難跟上。這使許多“村官”在駕馭市場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設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繁重任務而前,表現出能力匱乏、本領恐慌。
“村官”培訓難,還有他們自身以外的原因。從培訓工作方面看,一是許多領導在村級定位上在著誤區。村級組織是民眾自治組織.村級組織的產生和運作必須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可長期以來,一些鄉鎮干部錯誤地將村級組織視為鄉鎮政府的自然延伸,強迫村干部們干了許多不該干的事,造成事實上的既越位又缺位。錯誤的定位反映在干部教育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培訓的內容與“村官”們的實際需要相脫節。
二是現行的培訓方式存在著誤區。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進了課堂,干部培訓手段和方式日益多樣化。但從根子上看,目前我們對村干部的培訓方式依然是計劃經濟時期的老模式,即:集中起來辦班,封閉式管理,聽課、參觀、討論、總結“四部曲”,看起來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可在這熱鬧的背后卻是虛與浮,與現實生活相脫節。有人曾總結村干部培訓班為:“上課時領導講(或教員講)學員記頗為緊張,參觀時大家一起走馬觀花浩浩蕩蕩,討論時個個表態群情激昂,回村后各自為政派不上用場。”這種說法雖有些偏激,但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村干部培訓方式上存在的問題。當我們把干部教育的重點從學歷教育轉向能力教育時,這種培訓機制便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破解難題靠創新
賀國強同志最近撰文指出:要按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抓好大規模培訓干部的工作,創新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整合培訓資源,優化培訓隊伍,提高培訓質量,切實把增強執政意識、把握執政規律、提高執政能力作為干部培訓工作的重點,努力把于部培訓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我認為,要做好“村官”培訓這一基礎性的T作,不斷提高村干部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基層干部的執政能力,可以從三個方面做創新的嘗試。
一是創新培訓內容,將提高水平與提高能力結合起來。現代培訓有兩個最主要的功能:一是幫助組織和人們“應變”,二是使被培訓者通過培訓能夠勝任自己未來的工作。長期以來,我們對村干部的培訓重在提高其理論水平和文化水平,這些基礎性的培訓在當時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但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按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將培訓內容南文化理論為主轉變為能力訓練為主。這就要求我們在“村官”培訓中,以培養實際操作能力為中心,結合本地的特色和工作重點,廣泛采用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現場觀摩和小組討論等現代教學方法,逐步把駕馭市場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設先進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轉化成村干部們的操作能力、應變能力,以便更好地勝任新形勢下的新任務和新要求。
二是創新培訓方式,將理論灌輸與經驗總結結合起來。“村官”教育既是工作培訓,也是成人教育。要用新時期黨的執政理念武裝村干部,基本的也是最便于操作的方法是采用理論灌輸。但成人教育的核心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運用和提高。怎樣才能使理論更好地聯系實際?我們不妨借鑒西方頗為流行的成人教育理論——經驗學習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成人的學習一般要經過四個互相聯系的階段:首先是始于自己的經驗;而后是對以往經驗的反思;第三是對各種經驗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和抽象,上升為新理論;第四是用新理論、新概念指導新一輪實踐。運用經驗學習理論進行培訓,就是要讓“村官”們在組織者的引導下,目的性十分明確地對自己的前一段工作進行反思和總結,這對于他們提高自己或者輻射帶動其他“村官”都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對這種培訓方式。許多鄉鎮領導十分看好。他們認為,現在的“村官”大都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通過辦班,反思、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使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用來指導實踐,既有需求,也有可能。此外,每個縣基本上都有一批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的“雙強”村,這些村的干部富民有實招、踐行“三個代表”有實效、發展經濟有路子,干群關系融洽,是我們看得見、學得起的典型。同時,這些村干部的經驗也需要總結、歸納和提煉,需要再突破、再提高。運用經驗學習理論,把培訓班南理論灌輸型轉變為經驗總結和提高型,不僅要突破昔日辦大班的舊模式,教員的角色也要有較大的轉換,需要做大量細致的準備工作,這對組織者是一個能力與責任心的挑戰。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正視和迎接這個挑戰。
三是創新培訓制度,將大眾化的普訓和個性化的培訓結合起來。所謂培訓的個性化,就是村干部培訓班既要做到培訓內容與目的的相對個性化,也要做到參學對象的相對個性化。個性化的核心是突出需求性。應該說,我們以往每一次辦班的內容和目的也很明確,也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但一年一度的輪訓,總希望把村干部應該學的全部教給他們,或者盡可能全面些。而一味地求全,就可能落人大眾化、一般化的俗套。南此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一部分人“吃不飽”而另一部分人卻“吃不了”,無法消化吸收,回去后根本不解決問題。這是大鍋飯式的培訓在現代“村官”培訓上遇到的新挑戰。突出需求性,這既是組織者也是參學者的目標,只有體現了這個目標,培訓才有活力,才有吸引力。在調查中,一些村干部就提出要采取兩種分類的辦法來辦班。一是對“村官”要分類,且分類的標準應根據需要而變化;二是對培訓內容進行分類,其分類的依據是當前急需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有了這樣兩個分類,“村官”培訓就能有的放矢,就能解決實際問題,就能調動“村官”們學習的積極性,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去年夏天,我們泗洪縣在省委駐泗洪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專門舉辦省扶貧鄉鎮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班,專題研究如何盡快脫貧的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們認為,類似于這樣的做法,今后可以多做嘗試。因為,只有分類才能體現其個性化,只有個性化才能有針對性,才能取得實效。
除此以外.在編班上也可作個性化探索,如將村干部的單一編班改為股、站、村混合編班,或將村干部與縣直機關涉農部門的股級干部混合編班。這樣既有利于開闊村支書們的視野,加強機關與鄉村的交流,也便于部門與地方的溝通。另外,還可延伸“村官”培訓的觸角,加強對后備村干部的培訓,為新一批農村領頭人的脫穎而m創造條件。這樣做不僅進一步鞏同了我們黨的執政基礎,而且對現任的村干部也是一種激勵。
“村官”培訓是一項基礎性、綜合性的工作,不僅需要培訓工作者創新思路,更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我們相信,思路雖然不等于出路,但思路可以決定出路。只要我我們不斷探索、勇于創新,“村官”培訓的難題一定能得到解決。
(作者單位:中共泗洪縣委黨校)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