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鋒偉 段敏生 劉總理
中國和日本的稅收背景不同,其稅務會計也存在差異。本文擬就中日稅務會計作以比較,并對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啟示。
日本的稅務會計
在歷史上,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曾經長期受中國的影響;在“二戰”中,與德意法結盟;“二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占領軍(盟軍)在日本推進“民主化”進程,1949年5月盟軍司令官邀請卡爾、夏普博士等為日本起草制定稅收制度,同年公布《夏普使節團日本稅制報告書》(后稱“夏普勸告書”)。該報告書是對日本稅制的一次徹底改革,其中不難發現美國稅制的痕跡,但也不是美國稅制的翻版,其基本架構一直延續至今。由此可見,日本稅制是介于東西之間的,有其自己的特點。在日本番場嘉一郎教授主編的《新版會計學大辭典》中,對“會計學”詞條作了闡釋,認為“根據企業會計所屬會計領域的不同,會計學可大致劃分為下列三個部分:財務會計學(對外報告會計學)、管理會計學和稅務會計學”。說明在日本,有人支持企業會計是由包括稅務會計在內的三大分支組成,而不都是認為包括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兩大分支組成。
日本的稅制受美國的影響,日本的稅務會計也同樣受美國的影響。因此,其稅務會計主要是所得稅會計。而所得稅會計方法各國基本相同,即采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又分遞延法、債務法)。但永久性差異項目、暫時性差異項目,則因各國稅法的規定不同而不同,所得稅會計信息披露也不相同。在日本,不少院校早已開設了“稅務會計”課程。
中國的稅務會計
1、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稅收源遠流長。若認為“將中國稅款的征收與會計記錄聯系起來”就是稅務會計,那我國的稅務會計歷史也有幾千年,但這只能是原始意義上的稅務會計。在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稅務會計只是最近十來年的事。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一直執行的是計劃經濟運行機制,會計(核算)制度服從稅收制度(還不能言其法)和財務制度,稅收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很低,稅務會計沒有存在的必要。
2、新稅制的建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提出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中國從1993年起,會計確立了和國際接軌的大方向,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陸續公布了具體會計準則和修訂具體會計準則,2001年又合并了行業會計制度,制訂《企業會計制度》,并在著手制定一系列內部會計控制的規定。這些重要的會計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使我國初步建立起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財務會計法規體系,其會計信息主要為投資人、債權人服務,不再以稅法、財務制度為導向。
1994年,我國進行工商稅制改革,確立了我國稅制改革的方向是與國際接軌。在以后的幾年中,我國又出臺和修訂了不少重要稅收法規,如關稅的一再調整政策、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方法、企業合并、分立的若干所得稅問題、企業改制的若干所得稅問題、出口退稅問題等。這些稅收法規的制定或修訂,遵循了稅收理論和原則,不是完全與會計法規一致。
我國稅收法規、會計法規遵循各自的目標,不斷建立和健全,為我國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獨立出來提供了法律環境和條件。目前,不少企業,尤其是大企業越來越重視稅務會計(包括稅務籌劃),有的企業還專門設置了稅務會計崗位。越來越多的中國高等院校開設了稅務會計課,有不少院校還為研究生開設了稅務會計研究課,稅務會計教材和專著也愈來愈多。
對我國的啟示
縱觀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其稅務會計模式既受各國稅法立法背景程序的影響,又受各國會計規范方式、歷史傳統的影響,其基本歸類可為非立法會計、立法會計和混合會計。日本介于立法與非立法之間。如果按兩大類劃分,則可歸入立法會計。原實行計劃經濟現正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我國,則有其歷史與現實的特殊性,但發展方向是向著非立法會計,或可歸為混合型。在立法會計的國家,其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從屬于稅法(特別是所得稅法)。因此,其會計所得與應稅所得基本一致,只需對永久性差異進行納稅調整。
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會計的多種功能,如財務功能、管理功能、成本分析功能、經濟效益分析功能以及稅務籌劃功能等,這就要求傳統會計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稅務會計。前者主要服務于企業所有者(投資人)、債權人,為其提供具有可靠性、有用性的財務會計報告,為計稅提供基礎性會計資料;后者主要服務于稅務征收機關,同時為納稅人進行納稅籌劃提供決策依據。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