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高艷
食土癖或者說食土嗜好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現象。在動物世界,鸚鵡喜歡啄食一些特定的黏土,而鹿總是不辭辛苦地長途跋涉到固定的取食點舔食泥土。在南非,牛時常與白蟻聯系在一起,白蟻堆上有許多磨得很光滑的小坑,那就是牛不斷舔食的結果,其中的秘密是白蟻堆的泥土里豐富的微量元素。
為什么有些動物喜食泥土呢?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泥土中所含的鹽或者說氯化鈉的誘惑——動物需要攝入足夠的鹽來維護體內的電解質平衡,而氯離子又是構成胃酸的最主要成分。來自南非的有關專家發現,動物們需要不斷吸收鐵、鈣、鎂以及數量多達65種的微量元素,才能保證身體的正常所需。
因此,對于一些動物或者人來說,吞食泥土就如同獲取維生素。比如,牧場主需要經常給自己的牲畜投放食鹽和礦物質,而人則需要通過食用一些藥丸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更有意義的是,黏土還是非常出色的驅蟲劑,一當它進入人或者動物的胃腸道,就能吸引住寄生蟲,因為寄生蟲也會因為黏土的誘惑而“中計”,最后被黏土粘住、包裹著被清除掉。
人類社會存在的吃土現象也是一個眾所周知、由來已久的事實,但在一些不發達的國家至今仍然把它視為一種典型的人體混亂現象,稱之為“異食癖”。患有異食癖的人有非同一般的強烈愿望,難以抑制地渴望吃一些稀奇古怪的、常人不認為是食品的東西。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吃土是一種太正常不過的現象。
在美國夏威夷瓦胡島上,有一片叫卡瓦留依的濕地,在當地流傳已久的傳說中,這片濕地富有非常神秘的色彩。人們將這片濕地泥土稱為“Lipo ai' ia”,認為它含有特殊的營養物質。這種稠密的、果凍狀的泥土看起來很像山芋,有著奶酪般的色澤,但布滿其上的層層紋理又讓它看起來更像布丁。關于Lipo ai ia的種種神奇只流傳于古老的口頭說唱中,這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至今還保留在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畢索普博物館中的相關資料告訴我們,傳說卡瓦留依這片泥土最初是由11世紀的一位叫名庫路·阿庫勒那的英雄,從美國大島嶼上的火山口中提取,歷經千辛萬苦帶回來放到卡瓦留依的一個池塘里的。
毫無疑問,這片池塘是極為嚴格的禁區,任何人不得隨意接近,因為在當地它被看作精神的源泉。據說,挖掘者進入湖心采泥時,守候在岸邊的人不能發出一點聲音,哪怕是只言片語,否則采泥人將被那些劣質的泥土窒息而死。在檀香山民間傳說中,還記載了一次曾經發生于1795年的圍困事件,被圍困者是曾經顯赫一時的卡米哈米哈一世國王。這位強勢國王在位期間征戰夏威夷南北,最后成功統一了諸島。但是,在征戰之初,卡米哈米哈一世國王曾遭遇“鐵滑盧”——在1795年的一次戰斗中,他的軍隊彈盡糧絕,被圍困在瓦胡島上,最后他不得不命令自己手下吃“Lipo ai' la”。然而奇跡發生了,“Lipoai' ia”給了國王的部隊無窮的力量,使之起死回生,最后贏得了勝利。其實,從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與其說“Lipo ai' ia”神力無邊,倒不如說它是泥土和細菌造就的產物,這就像牛奶和細菌模造出酸奶一樣。這一理論得到了一直在基里巴斯共和國長期從事水生生物研究的生物學家埃里克·比·岡薩的發揚光大,基里巴斯是一個位于西南太平洋中的島國。
岡薩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曾經寫到,在大饑荒時代,瓦胡島上的居民就是靠一些淡水或者淡鹽水湖泊底部的一層黏稠的凝脂狀泥土躲過了劫難。人們把這層泥土挖起來專門種植一種形似山芋、被當地人稱為“巴貝”的東西,巴貝在當時成了島上居民賴以度日的主糧。這種黏滑的塊狀物在當地的圣誕節環珊瑚礁島上非常常見,它們喜歡生長在一些坑洼處。現在研究發現,這種果凍狀的東西其實是藏匿于一種藍綠色海藻中的軟泥,而藍綠色的海藻自然也成了巴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淡黃色的軟泥塊漂浮在藍綠色的海藻中,看上去就像是美國人喜歡吃的吉露果子凍上點綴的紅櫻,誘人、潤滑。
艾馬拉人是南美印第安人的一個古老分支,他們生活在安第斯山位于秘魯境內的高山地帶。在艾馬拉人每天的膳食中,黏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安第斯山是土豆的故鄉,正是依賴于這種可靠的食物來源,許多世紀以來艾馬拉人才得以生存繁衍至今。根據人們的經驗,皮發綠的土豆不能食用,即使是稍稍有一點發綠。因為在發芽期間產生的生物堿具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腹瀉、嘔吐和神經紊亂,對人類來講甚至是致命的。但是,艾馬拉人食用的許多種類的半野生土豆甚至根本不等發綠已經就具有足以產生危害的毒素。
那么,艾馬拉人是如何應對這一問題的呢?答案就在當地的一種特定的黏土中,艾馬拉人要么在烹飪前將土豆與黏土一起浸泡足夠的時間,要么就將土豆與黏土一起烹飪,然后弄干凈后食用。奇妙的是,這樣做出的土豆不僅安全而且味美。
的確,在艾馬拉人烹飪土豆的過程中,黏土扮演了吸附劑的作用,吸收掉了絕大多數有毒生物堿,使余下的毒素在經過人體時不足以產生毒害。
對于聚居于美國北加尼福利亞海岸山脈中的美洲土著人——波莫族人來說,黏土在他們原生態的生活中也扮演著非同一般的角色。波莫人在用由橡樹果制成的漿櫟粉做面包時,喜歡在里面攙上一些黏土,這樣烤出的面包不僅美味可口,而且還能去掉橡樹粉中丹寧酸產生的微苦的味道,同時還更利于消化。其中的奧秘在于黏土粒子能粘附住丹寧酸分子,與之中和。同時,因為黏土顆粒非常細小,類似于滑石粉顆粒,因此面包也不會變得堅硬難咽。
在許多非洲國家,懷孕的婦女習慣吞食一種白色的黏土來緩解清晨起床時的不適;古希臘人早在公元前40年就已在用黏土懸浮液來治療暈船和惡心;古羅馬的產科醫生、婦科醫生也經常使用一些特殊的黏土作為藥物給病人治療。
在陶瓷界具有極高地位、獨產于中國的高嶺土,因能燒制出精美絕倫的瓷器而聞名于世。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高嶺土至今在醫藥中運用還非常普遍,因為其中含有的一些成分,比如高果膠酸鹽、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等功效非常獨特。在人的腸胃中,微小的高嶺土粒子所含的負電荷可以徹底地吸附胃液中的毒素陽離子,阻止毒素滲透過內腸壁而進入血液。裹挾成塊,毒素最后通過腎臟或者腸胃系統排出體外,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同時,因為高嶺土呈堿性,有助于中和胃出現紊亂時產生的過多的酸性物質。一旦通過胃進入腸,高嶺土粒子還能吸收水分迅速膨脹,這有利于減少腸痙攣和腹瀉癥狀,同時細小的黏土粒子還能包覆于腸內壁上,保護腸壁免受更多的傷害。
無論是像吃干藥丸一樣咀嚼,還是像飲料一樣喝下去,黏土對緩解孕婦懷孕早期的不適來說都非常有效,它能幫助懷孕婦女有效地調整機體以適應懷孕帶來的種種變化,比如,少量嘗試可以減少惡心。更重要的是,一些獨特的黏土能夠非常好地補充鈣質,因為黏土里的鈣更容易被身體吸收。隨著懷孕的進一步發展,孕婦體內迅速生長的胎兒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尤其是鈣。如果沒有足夠的補充,胎兒就會快速地從媽媽體內掠奪鈣,用不了多久,懷孕婦女的牙齒就可能松動甚至脫落。同時,因為鈣的流失將造成下顎骨的侵蝕。在英國就有這樣一句很形象的諺語:“一顆牙,一個孩”。有學者對尼日利亞婦女在懷孕期間選用的黏土進行過科學分析,發現每日服用不超過500毫克的黏土,可以滿足懷孕婦女將近80%的鈣質需求。同時,它的解毒功能還能保護胎兒,避免由于母親不慎攝入的植物毒素產生畸形。
考古研究發現,在古代,一些所謂“圣地”的泥土也常常被賦予神奇的色彩。
考古學家在世界各地發現了一些屬于舊石器時代遺存的小坑,這種被稱為“杯形坑”的小坑通常為5厘米寬、1厘米多深。考古學家認為,它們是一些宗教符號。這些小坑常常出現在一些古老的石刻上,在德國、瑞典、法國、瑞士、英國古老的教堂和墓碑上也經常有它們的蹤影。在納米比亞年代久遠的彩色巖畫上,在復活節島人像的兩旁,在希臘獅身翼怪斯芬克司身上,甚至在墨西哥西南部曾經有過高度文明的奧爾麥克人留下的奧爾麥克石頭像的頂上,人們同樣發現了許多這樣的小坑。通過調查這些地區的民間傳說證實,當時的人們堅信從這些有著神秘色彩的石頭上取下的泥土具有治療關節炎和不孕癥的神奇功效。巫師們用錘子從巖石上敲下一些細小的粉末,收集起來散發給那些急切希望生兒育女的婦女。
現代研究已表明,直接來源于泥土的礦物質比人工合成的礦物質補充劑能夠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上世紀90年代,當美國宇航局雄心勃勃地計劃征服宇宙時,來自于實驗室的事實顯示太空失重將導致宇航員骨骼的快速損耗,為此,美國宇航局專門成立了一大批制藥公司或機構來研究太空中鈣的補充問題,但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人們發現最有效的鈣補充劑其實就是嘗試著或者真的吃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