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世界的發現
1972年初,經過四個多月緊張艱苦的工作,在長沙馬王堆發掘出土了一座西漢前期的大型古墓。該墓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墓中不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棺槨,而且還出土了我國從未發現過或很少發現過的大批完好的絲織物、服飾、漆器、樂器、簡冊、帛冊、帛畫和農產品、肉食品以及中草藥物等珍貴文物。這是我國及世界考古發掘中一次極為罕見的重要發現,它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
特別值得專門介紹的是,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具形體保存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組織仍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尸體相同的女尸。這具女尸既不同于以前在埃及和我國新疆等地氣候炎熱干燥的沙漠地區發現的干尸木乃伊,也不同于在歐洲沼澤中發現的泥炭鞣尸,以及其他地方浸泡在水中或埋在水分豐富的泥土里的尸臘等古代尸體。馬王堆女尸是世界上新發現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尸體,它的發現對研究古代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生態以及人類的進化演變等提供了實物標本,從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
馬王堆女尸在地下保存兩千多年而未腐爛,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保存年代最久遠和保存最好的濕尸,因此它在當時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馬王堆一號漢墓中這具濕尸的首次發現,為考古新增了一種古尸類型,從此以后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類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和醫學界歸為“馬王堆尸型”。兩千多年前的馬王堆女尸在1972年出土后,她出土時的情況、保存和解剖情況、她的死因,以及這具古尸到底能保存多久,等等,一直被世人所關注。
保存完好的古尸
前文講到,當第四層棺被打開時,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浸泡在棕黃色棺液里的滿滿的一棺絲織物。當人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移去這些絲織物后,一具女尸赫然出現在人們面前。女尸的保存狀態之完好,令在場的人們為之稱奇。同時人們也在問:她是誰?為什么她的尸身歷兩千年而不腐?
女尸出土于槨室中的內棺,該棺為第四層棺,是存放尸體的棺,這種棺在古代又稱為“裹棺”。棺長2.02米,寬69厘米,通高63厘米,由棺蓋和棺身兩部分組成,棺木為楸木,棺身由一整塊楸木挖空而成,棺外漆黑漆,棺內漆朱漆。在棺蓋蓋好之后,用漆膠將合口處密封,再在棺身兩端分別用絲麻織物纏繞七層,將棺纏住,棺蓋上用羽毛貼花絹裝飾,棺身周邊為鋪絨繡,中間為刺繡,使整個內棺的外表顯得十分華麗。
揭開內棺蓋后,棺內有20多厘米深、約合80公升的棕黃色溶液。尸體由20層衾、衣、袍和麻布層層裹住,外有九道絲帶捆扎,存放于棺內。在裹尸的絲織物上面,覆蓋有兩層刺繡絲錦袍。
由于長期浸泡在棺液中,出土時,裹尸和覆蓋的絲織物的顏色盡管仍然十分絢麗,但質地保存較差,手觸摸時,絲織物就像豆腐那樣,軟綿綿的,手一觸就是一個洞。
剝開層層絲織物,最后出現了一具女尸。女尸保存完好,出土時,尸體的頭、頸、軀干、四肢均保存有完整的外形,其葬式為仰身、束腰、直伸狀,頭朝北,腳向南,身長154厘米,體重34公斤。尸體上的皮膚覆蓋完整,呈淺黃棕色,有潤澤感。上臂、雙腿、臀部等處的軟組織較厚,按壓時尚有彈性。肘、指、踝等關節還可以活動。胸部為寬胸型。死者臉型呈方圓狀,顴骨較高,五官清楚。口內尚有19顆牙齒,均已松動,部分牙齒磨損嚴重,右拇指和左小指尚保存有指甲。頭部保存有黑色真發,但比較稀疏,無白發;真發下半部綴連假發,作盤髻狀,發髫上插有三支梳形笄。在女尸臉部的前額、兩眼和鼻梁上,都覆蓋有長方形或束腰狀的絲織物,兩手各握有一香囊,兩足上分別著有青絲履。出土時女尸的雙眼球已脫出眶外,呈現皺癟狀,口張開,舌部挺出,直腸已脫垂。這種現象是因為腐敗細菌在尸體內部產生了一種氣體,氣體遇到尸體上有出口的地方(比如口部和肛門)就會涌出,一些內臟器官因此就被推了出來。
簡便有效的保護
1972年4月,考古人員將整個用絲織物包裹著的尸體從內棺取出,置于木板架上,這完全改變了女尸原來的保存環境,特別是那時長沙地區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如果不立即采取保護措施,尸體就會腐敗。
面對這樣的古尸,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考古專家深感棘手,但他們想出了一個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從冷庫購來大量的冰塊、冰袋,放置在古尸的周圍,使室內溫度保持在12攝氏度左右。然后,考古人員逐步揭下包裹尸體的絲織物。當尸體完全裸露后,立即用清水漂洗并用溫度為7攝氏度的冷水浸泡。
在對尸體進行清潔后,又進行了三次防腐注射。第一次注射在當年的5月8日進行,并進行了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試驗。在第一次注射時采用了兩種防腐注射:一是進行動脈內注射,即在尸體左腹股皺褶下方的脈動脈投影線上作切口,用普通注射器在動脈內注入按36%-38%甲醛溶液(福爾馬林)4份、9596乙醇3份、甘油1份混合配成的防腐液,一共注射了4000毫升;二是局部注射,即在顱腔內和胸、腹內以及軀干、四肢等各部位的軟組織內,進行局部的穿刺注射,注入由甲醛、乙醇、甘油配成的防腐液4700毫升。5月17日和6月9日對尸體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防腐處理,在尸體的體腔內和各部位進行局部注射,分別注入了5000毫升的防腐液。
在以上三次防腐處理中,每次注射完防腐液后,都用紗布和繃帶將尸體加以包纏,然后再將包纏的尸體浸泡在濃度為4.5%-5%的甲醛溶液中保存,并對存放尸體的房間采取了隔絕自然光的措施,從而使尸體在出土后沒有出現腐敗現象。七個半月后的12月14日,專家們對女尸進行了病理解剖。
世上罕見的解剖
馬王堆女尸的出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引起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關注。周恩來總理在百忙中做出指示:“在兩千多年前科技那樣落后的情況下,古尸還能保存下來,大家研究一下,根據我們現在的條件,能不能再保存200年,讓后代人也看一看,不要等我們看完了就完了。”
周恩來總理指示要將女尸再保存200年,怎么辦?醫學專家認為,只有對女尸進行解剖,將內臟取出,另外保管,藥物才能覆蓋到尸體的各部位。內臟也才不會再變壞。專家的意見得到了采納,有關方面決定對女尸進行解剖和全面研究。
對兩千多年前的古尸進行病理解剖,這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在醫學解剖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為了做好對女尸的解剖工作,經過精心策劃和研究,并經周恩來總理同意,從北京、上海、武漢、廣州和長沙當地調來了當時國內著名的醫學專家和權威,匯聚長沙,從12月7日至9日,前后進行了四次解剖前的認真研究和討論,提出了各種意見,并制定出了詳細的解剖和研究方案。
從12月10日開始,先由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婦產科、口腔科以及放射科醫學專家對尸體表面進行全面檢查,重新拍攝全身X光照片,進行斷層攝影。在檢查的基礎上,為了不破壞顱骨的完整性,
專家們決定在顱骨和顳骨鱗部進行手工操作鉆孔,通過小孔探查,吸取組織檢查,通過膀胱鏡或者直視觀察顱內情況,如發現保存有組織,結合X光檢查所見,再從顱骨適當部位鋸開小窗,取出腦組織。為了保存眼外形,專家們決定不破壞顱骨,只切取眼球后部進行檢查。至于胸、腹的解剖,專家們決定從劍突下腹正中15厘米處切口,視察內腑情況,如果腹部內臟還在,又不便從15厘米切口內取出。則將上述切口向下延長,但最多達恥骨。至于胸部的心、肺,專家們決定劃破膈肌,通過腹腔取出,而不采用切斷胸部肋骨取心、肺。為避免破壞脊骨的完整性,專家們還決定不切取脊髓組織。
周恩來總理批準了女尸解剖方案。12月14日,一次世界罕見的古尸解剖正式開始了。搭建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室內的臨時解剖室被燈光照射得一片通明,在場的人都屏住呼吸,將眼睛匯聚在實施解剖的專家身上,現場有一種說不出的緊張氣氛。
上午10時左右,解剖專家按事先研究的方案,首先對尸體實施了開顱手術。專家先在女尸的頭發中理出一條馬蹄形弧線,然后沿弧線切開大半圈,接著將頭皮翻向一邊,黑色的顱骨立刻呈現出來。接著專家使用鉆具沿著馬蹄形鉆了六個小洞,用鋼絲鋸鋸穿兩個孔,用了將近30分鐘,顱骨被鋸下了一塊掌心大的骨板。掀開顱骨后。顱內露出了灰色的硬腦膜。撥開腦膜,現出了白色、呈豆腐渣樣的腦髓。專家伸手將腦髓從顱內取出,發現腦髓、腦組織保存基本完好,呈淡黃色,大腦分葉尚能分辨,大腦鐮、小腦幕也都清楚。甚至連小血管進入矢狀竇也清晰可見。
在對頭部的解剖完成后,在場的醫學專家和領導松了一口氣。稍事休息后,又由另一位專家對腹部進行解剖。專家用刀從尸體的胸部向下腹劃了一道長口。在切開皮膚時,專家感到女尸的皮膚比較硬,也比較脆,切這樣的皮膚要比給活人開刀費力多了。專家用了很大的力才將腹腔劃開。然后將手伸進腹腔內,將內臟全盤取出,這個過程也用了將近半個小時。
人類歷史上一次罕見的解剖終于順利完成了,在場的醫學專家和領導及有關人員見到女尸完好的腦髓和內臟后,都發出了驚嘆:“女尸不僅外形保存好,而且內臟保存也好,這簡直是世界防腐史上的一個奇跡啊!”
后經組織學、細胞學、病理學、放射學、寄生學、微生物學及毒物學專家的檢測,女尸生前患有動脈硬化、冠心病、多發性膽結石、血吸蟲病等疾病。檢查還發現,死者生前曾有過生育。對兩千多年前女尸的內外器官進行全面、綜合性的科學研究,不僅幫助我們了解了尸體保存兩千年而不腐敗的原因,而且也為女尸后來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科學依據。
女尸身份及死因
馬王堆漢墓文物和女尸的出土,為人們最后破解久懸未決的墓主人身份之謎提供了考古證據。
馬王堆漢墓是一處大型貴族墓地,從1974年發掘的馬王堆二號墓中出土的三顆印章證實,二號墓主人為長沙國丞相轪侯利倉,他死于公元前186年。由于一號墓與二號墓并列,又處在二號墓的右側,根據古代埋葬習俗,以及一號墓中所出土的文物考證,一號墓的墓主人(即馬王堆女尸)應為轪侯利倉之妻無疑,她死于公元前160年左右。從一號墓中出土的一件漆奩盒中發現的一枚印章證實,女尸生前名為“辛追”。三號墓位于一號墓的腳下,死者為轪侯利倉夫婦之子,他死于公元前168年,死時30多歲,是一位帶兵鎮守長沙國南疆的將領。因此,女尸生前地位顯赫,家庭殷實,死時年齡為50多歲。
辛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呢?從尸體解剖中得到了答案。在解剖檢查時,從女尸的食道、胃腸道內共發現了形態飽滿的甜瓜子138粒半,這表明死者是在吃了甜瓜之后,還未將甜瓜子從腸胃內排泄出去就死亡了。對女尸進行的病理學解剖發現,女尸全身各處脂肪組織均頗豐滿,未發現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長期臥床的跡象,未見腫瘤和腦溢血等病變,也無暴力傷痕,據此可以判斷轪侯利倉夫人辛追之死屬于猝死。由于她生前患有相當嚴重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癥,再加上患有急性結石癥,因此引起她猝死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膽絞痛急性發作,反射性地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最后導致急性心肌缺血而死。
尸身不腐的奧秘
女尸歷兩千多年而不腐,這其中的奧秘何在?應該是社會因素、內在原因和外界條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歸納起來,尸身不腐的原因是“深埋、密封、缺氧、滅菌”。
從商朝開始,我國貴族就實行厚葬,特別是秦漢以來,厚葬之風更為盛行,在厚葬時,還實行了一套喪禮制度。如喪禮中規定,封建貴族死后,要用香湯、美酒洗尸,這樣做不僅可去穢,使尸體“香美”,而且對尸體也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在沐浴后的“襲”、“殮”時。要給尸體穿上多層衣服,并以尸衾嚴裹,防止昆蟲侵入尸體口鼻,也有助于隔絕空氣;在停尸未入棺之前,還要采取降溫措施,要置冰于尸床下,曰“寒尸”。這些措施,實際上都起到了延緩尸體早期腐敗的作用。長沙國丞相轪侯利倉的夫人辛追也不例外。在她死后,后人正是按照喪禮來處理她的后事的。比如,她死后也經過了尸殮,并在額頭和鼻子上用絲織物進行了覆蓋,尸體用18層絲麻衣、衾、袍嚴密包裹,然后放入盛裝著具有較強的抑酶(蛋白水解酶)作用和微弱的抑菌殺菌作用的中草藥棺液的棺內,再在上面覆蓋兩層衣衾,其他有空氣的部位用絲織物填塞,使整個棺內都被填塞得滿滿的,從而使棺內幾乎不存在可容納空氣的地方。內棺的棺蓋和棺身合口處用膠漆密封,因此棺內尸體早期的腐敗過程和棺內其他物質的氧化過程很快便耗掉了棺內的氧氣,在棺內形成了一種缺氧環境。
對馬王堆女尸進行的切片觀察發現,尸體肌肉組織及神經細胞成分幾乎全部自溶、消失,但膠原纖維完好,說明尸體曾在棺內出現過自溶現象。在尸體早期腐敗和自溶過程中。尸體的脂肪、蛋白質以及絲蛋白的分解產生了許多有機酸,使棺內環境變為酸性,這就不利于腐敗菌的生長繁殖,從而使尸體的腐敗過程在一定的時候就停止了。在存放女尸的內棺外,又有三層套棺,每層棺均用膠漆密封,這對阻止內棺內的尸體腐敗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尸體的保存與一定的外界條件也有關,如墓坑的深度,填土的夯筑,墓室內的溫度、壓力、空氣以及埋葬地的土質等,凡能阻滯物質的物理壞損、不利于腐敗菌生存繁殖的外界條件,也都為保護尸體不繼續腐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存放女尸的棺室的四周,用巨大的木板隔開,形成了東、南、西、北四個陳放隨葬物的邊箱。在棺室和四個邊箱底下墊有兩層厚厚的底板,其上面還有三層厚厚的蓋板,邊箱四周有20多厘米厚的擋板,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與外界隔絕的槨室。在槨室上下四周均填塞有木炭,槨室的頂部和四周分別有60多厘米厚和近40厘米厚的木炭,底部有30多厘米厚的木炭,這些木炭都起到了吸收槨室中的一部分氧氣的作用。在木炭之外,又有厚厚的白膏泥將木炭包在里面。由于白膏泥和木炭的特性,完全隔絕了槨室與外界空氣的接觸,從而使槨
室處于一種密封狀態,使槨室內的環境逐步向著不利于腐敗菌生存的方面轉化。槨室內隨葬的魚、肉、蛋等易腐敗物質在其逐步腐敗的過程中,也耗掉了槨室中的一部分氧氣,從而使槨室內缺氧,使嗜氧菌受到了抑制。由于槨室內缺氧,而厭氧菌的繁殖又使槨室產生了大量的甲烷。這些甲烷的積聚和殘余氧的不斷消耗,使經過白膏泥和木炭密封后的槨室內形成了一種無氧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厭氧菌經過一段時間后,也由于本身的新陳代謝作用而逐步停止繁殖,直到逐漸消亡。槨室內的這種變化,最終為槨室內的尸體和其他有機物質(如絲織物)的保存創造了條件。
用白膏泥密封了的槨室,置于20多米深的墓室正中,墓室又處在地平線以下,與水位齊平;墓坑中的填土為帶黏性的土質,并層層夯打,這樣嚴密構筑的墓室為女尸的保存創造了極佳的條件。
由于這具女尸是嚴格按照我國古代的喪禮進行埋葬的,再加上當時造墓時采用了深埋、密封等手段,從而使女尸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而未腐爛,這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力,也證明了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對腐敗與防腐有較深刻的了解,保存尸體的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目前面臨的難題
1974年3月,當時亞洲最先進的文物庫房在長沙落成,馬王堆出土的文物和女尸受到了及時、有效的保護。存放女尸的地下室建在庫房底層,距地面將近8米,完全按照古尸在原墓室中的溫度、濕度而設計,常年溫度每天保持在4-8攝氏度之間,相對濕度為50%—60%,整個地下室呈密封狀態。
在地下室建成后,將女尸移放到地下室中央一個專門設計的有機玻璃棺里,尸體浸泡在防腐液中,其內臟器官也分別被放進按器官形狀設計的各種有機玻璃器皿里。從1974年至2002年,女尸就一直存放在地下室里供人們參觀。據統計,30多年來,參觀馬王堆出土文物和女尸的觀眾達到了1000萬人次。
由于參觀者絡繹不絕,再加上近年來設備開始老化,原來僅作為庫房設計的展室已不利于文物和女尸的保護。2002年,在原文物庫房的前坪又新建成了一個恒溫、恒濕的現代化陳列館。在新棺中,陳放女尸的地下室猶如一座“地下寢宮”,距地面8米,完全仿照當年女尸出土時的墓室原狀修建,接近女尸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地下環境。
新館正式落成后,自然要把女尸移進新“家”。不過,重見天日30年后的女尸到底保存得如何?在“搬家”過程中有沒有什么大的風險?古尸會不會散架?醫學專家再次對女尸進行了全面檢查。檢查結果表明,尸體保存良好,皮膚仍有彈性,關節還可以活動,軟骨組織用肉眼也能看清楚。X光片顯示女尸的骨質比現在60歲的正常人還好。女尸右小腿前面的皮膚、小腿肌肉組織以及肝組織等大部分結構與30年前的檢查結果一致,沒有什么變化。不過也有人在參觀后說,目前的女尸皮膚顏色變白了,女尸的面部有些浮腫,皮膚有點起皺,甚至有些部位的皮膚像是被鍍上了一層面膜。專家解釋說,感覺女尸皮膚變白了是由于尸體長期浸泡在溶液中,原來粘糊上的顏色被漂洗干凈后而呈現出了尸體本色。而面部浮腫等則是由于存放女尸的玻璃棺有幾層隔層,是玻璃產生光學折射而引起的視覺錯覺。
經過這次評估,專家一致認為:女尸基本上保持了出土時的狀況,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但專家也指出,目前女尸的保存面臨三大難題。一是如何防止女尸蛋白質的降解。因為人體最基本的物質是蛋白質和水,目前最大的難題就是要有效地保存蛋白質。二是女尸整體上處于一種偏酸性的環境中,所以要解決如何防止骨質脫鈣的問題。三是如何防止組織細胞脫水的問題。專家推測,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女尸保護面臨的三個難題都可以逐步解決,女尸至少還可以再保存200年而不會腐敗,周恩來總理當年提出的馬王堆女尸至少還要保存200年的期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至于女尸能否再保存2000年而不腐敗,那只有看以后的科學技術發展情況而定了。
(本文作者簡介:熊傳薪先生,研究員,湖南省博物館前館長,曾經主持馬王堆一號漢墓的考古發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