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94稅改”
賈康:理順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系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1994年的稅制改革配合分稅制形成了一種綜合配套。分稅制要同時處理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兩大經濟關系,我首先強調它對政府和企業關系的處理,關鍵在于所有的企業不分級別在一條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在稅法面前一律平等,按照分配政策的指導和產權規范的約束,實現自主分配。
在1994年之前,各級政府都是按照行政隸屬關系組織收入,企業繳稅先得看看“婆婆”在哪兒,是中央的、地市的,還是省的、縣的,之后各個“婆婆”之間再就怎么分成去吵,這就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了。這樣一來,政府過多的干預和過多的關照不可能造就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1994年稅改首先就是在這方面造出一條起跑線,隱含的邏輯就是以后各級政府對企業的人事權、管理權的處理要重走另一個軌道,企業家就是企業家,而不是什么級別的干部。1994年以后,所有要談的問題,就是國稅、地稅、共享稅怎么“擺”的問題,稅制的穩定性大大提高,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也變得更加直觀和有長期行為導向。
隆國強:構建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框架
國研中心外經部副部長隆國強認為,由于稅制本身在經濟制度當中居于特別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稅制改革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的。1994年的稅改是在1993年十四大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總體目標之后,出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之一。這些改革構建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框架。
高培勇:將“分稅制”變成“分錢制”
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說,1994年稅制改革遺留下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政府之間的關系。這十幾年來,在全部的財政收入當中,中央政府占全部政府收入增長的速度非常之快,因為中央有這樣一種稅收的調配權,這就很容易形成收入上移,事權下移的趨勢。幾乎所有的稅種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增值稅是如此,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由按隸屬關系劃分轉型為中央、地方分享,這樣搞下去,實際上就不是“分稅制”,而是變成“分錢制”了。
還有政企關系的問題。GDP這么一個蛋糕,應該是分給政府多點還是分給企業多點呢?如果只盯著怎么樣增加政府收入,天平就會往政府一方去傾斜,而忽略了合理稅負的問題。有批評說,現行的稅制結構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我覺得沒錯。舉一個的例子,每年都公布納稅排行榜,每年也都公布一個財富排行榜,兩個排行榜總被人們放在一起,納稅排行榜跟財富排行榜不相匹配,相當一批人缺失,是不是脫逃稅了?現在來看,籠統的說中國富人偷逃稅也不一定是符合實際的。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是從三個層次衡量,一個是收入,第二是支出,第三是財產。可是中國現行的稅制幾乎把所有的稅種都放在流量上,增值稅也好,消費稅也好,都是流轉稅,在支出環節征收,對存量基本沒有觸及。如果在在稅種的存量配制上,出現了缺失狀態,那么很難做到富人的富裕程度和納稅程度能夠相匹配。
增值稅怎么改
史耀斌:東北試點已鋪開,全國性推行時機尚未成熟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史耀斌說,東北增值稅轉型已經開始做了,現在來講,進展還不錯。我們上個月還到東北去把三省一市的人,包括企業請在一起,開了一個座談會。目前,我們剛剛發了一個文件,如果增量動了以后,地方財政還能承受的話,也可以抵扣存量,這僅限于2004年,2005年還沒有正式發文,估計還是采取退稅的辦法。增值稅轉型關鍵的問題,就是怎么樣能在全國把它推開,當然從今年開始,我們還是試點,不會把它全部推開。
稅制專家:增值稅改革的時間最快可能在2006年
稅制專家認為,東北試點運行1年甚至1年半以后,增值稅改革才有可能在全國推開,最快可能應是2006年。
他們認為,東北稅于2004年9月14日啟動,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向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四省(市)財政廳(局)、國家稅務局下發了《東北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該《規定》確定了東北地區增值稅抵扣范圍和自2004年7月1日起執行。
此次下發的《規定》中,在保留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業、冶金業、船舶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六大行業的同時,作出如下規定,“從事軍品或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如需實行《規定》的抵扣辦法,由省級財稅部門提出適用的軍品或高新技術產品的具體條件,報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研究后,另行規定。
此外,《規定》中還明確規定了“增量抵扣”,即:納稅人當年準予抵扣的上述所列進項稅額不得超過當年新增增值稅稅額,當年沒有新增增值稅稅額或新增增值稅額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進項稅額應留待下年抵扣,納稅人有欠繳增值稅的,應先抵減欠稅。黑龍江財政廳的一位官員認為,“中央最終采用‘增量抵扣這樣一個比較溫和的稅改方案并在現在推出,是基于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和財政承受能力而作出的慎重決定。
安體富:或是部分行業同步實施,或是“全國上下一盤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安體富就對稅改適用于六大行業的做法提出了異議,他認為,挑幾個行業,是因為這些行業需要支持,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行業都需要支持,國家是從這個角度考慮的。但是,問題也顯而易見,這樣實行也有毛病,因為對別的行業會有不公平的問題;另外,在東北先試點是為了給東北老工業基地優惠,那外地的老工業基地呢?它也有這些問題。
安體富說,我更贊同在全國部分行業同步實施增值稅改革,或是“全國上下一盤棋”,各個行業都進行增值稅轉型改革。
安體富所在的中國稅務學會學術委員會,也曾拿出過一套較為具體的增值稅改革方案,“我們建議,可以在全國實行,但是實行過程中,第一年,可以按照企業新購進的機器設備先抵扣40%;第二年,可以抵扣到60%,這樣用幾年時間,就可以給它抵扣到100%;實際也是逐步到位。”
安體富認為,在全國推開增值稅轉型,除了要總結歸納東北試點的經驗外,還有多個因素不容忽視。最重要的稅改的巨額成本。按照人們較為一致的看法,此次東北稅改的成本為100~150億元。但是,如果全國推行,影響就比較大了,成本要1000~1500億。
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提上日程
樓繼偉: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時機已成熟
財政部常務副部長樓繼偉日前表示,中國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時機已經成熟。
他說,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分別于1991年和1993年頒布的,目前確實到了應該考慮進一步合并的時候了,應實行統一的政策,出臺國家的企業所得稅法,這是2005年乃至今后幾年要解決的事情。
他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內外資企業應該實行公平待遇,外資企業在所得稅上享受超國民待遇,比國內企業的有效稅率要低十到十二個百分點,這是很不公平的。除稅率不同外,稅基也不同,對國內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尤其不公平。而且不同所有制企業實行不同的所得稅法,給征管也帶來困難。
他說,外資企業目前在中國有相當大的投資規模,在研究所得稅法合并的同時,也考慮到了對外資企業的過渡期問題。一個是保留原來的優惠政策,二是擴大,三是替代,四是減少。
隆國強:兩稅合一不是收緊外資政策,而是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
國研中心外經部副部長隆國強認為,目前來看所得稅內外并軌,對于內資企業來說肯定是高興的,外資企業卻未必高興。從增值稅的角度來說,絕大多數的外商投資企業的設備進口是免稅的,采購國內設備可以退稅,所以說改不改與外資企業沒什么關系,得益的還是國內企業,捆綁在一起,高興的還是國內企業,不高興的還是外國企業。但外商納稅真正的大頭不在所得稅,而是在增值稅。我們有一個數據,從賬面上看,外商投資企業虧損的占所有外資企業的40%,零利潤的占20%,他們其實完全可以通過轉移價格把利潤做得很低。所以,所得稅改革對它們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增值稅,不管怎么逃也是逃不掉的。所以我就覺得兩稅合并,實際上對企業影響并不是那么大,關鍵的是,中國政府要避免給國際社會一個錯誤信號,不要讓他們誤解中國要收緊外資政策了。
他認為,內外資稅制合并除了時機,還要有技巧的選擇。只出臺這么一項政策,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從全球總的趨勢看,各國對外資越來越開放,根據聯合國每年的投資報告統計,所有國家出臺的政策,大概不利于海外投資者的只有1%到2%。所以我主張把繼續擴大開放的政策和兩稅合并的政策一起推出,要給國際社會一個明確信號,兩稅合一的改革是為了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而不是收緊外資政策。
史耀斌:兩稅合并不會影響我國吸引外資的能力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史耀斌說,外商投資對地點的選擇實際上主要看三點:第一看政局是否穩定,第二看有沒有市場,第三看有沒有便利、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實際上我們現在很多稅收上的優惠并沒有真正意義,拿美國來講,美國企業所得稅是沒有饒讓制度的,如果一個美國企業在中國經營,比如說15%的稅率,那么,如果它把利潤匯回美國去的話,美國的所得稅稅率是34%,另外19%還要補交,所以很多的美國企業說有沒有稅收優惠無所謂,因為只要匯回利潤,事實上他就拿不到這種優惠。
在兩稅合一的草案制定過程中,我們特別和幾個大的外資企業像寶潔、IBM、西門子這樣的企業交流,談完以后,他們給我寫信,說完全打消了投資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