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前進
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時下,對“法律”漠不關心的人恐怕很少了,但是,在普通老百姓中卻鮮有人對“法學”感興趣——雖然“法律”與“法學”只有一字之差。這其中,很大一個因素是與法學專業人士所持的“法言法語”有關。
在西方,法學、神學和醫學歷來被稱為三種令人崇敬的學問。而這三種學問的一個共通之處,便是都有各自一套專門的學術話語體系,在法學中則被稱為“法言法語”。既然是專門的“學術話語”,自然與普通民眾的家常話相去甚遠,法學也因此被專業人士所擁有甚至壟斷,普通大眾一旦需求,只能去求助于專家,就像他們無條件地去向神學家和醫學家求助一樣。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普通百姓對“法律”求知若渴,卻對“法學”敬而遠之。那么,有沒有一種可能,在高深的法學與老百姓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呢?這方面,《法學家茶座》做出了成功的嘗試。
《法學家茶座》是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雜志型圖書,由中國人民大學何家弘教授擔任執行主編。這本小冊子內容輕松、休閑、高雅,主張“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談老百姓關注的問題,講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目的是讓法學走出超凡脫俗的象牙塔,步入尋常百姓家。但是,可不要因此而小瞧了這本小冊子,《茶座》文章作者大多是國內一流的法學家,這讓《法學家茶座》有了“法學界的院士普及叢書”的美名。
《法學家茶座》開設有“法治漫談”、“法學札記”、“法苑隨筆”、“身邊法事”、“法林逸事”、“聊齋閑話”、“名家訪談”等十多個欄目。在《茶座》中沒有“法言法語”,更沒有學術期刊中常見的引文與注釋,取而代之的是生動有趣的文章,多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出話題,闡述的卻是公平、正義、程序等法學理論,讓讀者能夠在輕松的閱讀中獲得法學知識、接受法治理念、了解學術動態。對于《茶座》這種普及學術知識的形式,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曾概括為“淺入淺出”——應該說,于老的總結是相當貼切的。
最近,執行主編何家弘教授收到了一封讀者來信,發信人是呼和浩特運輸公司的一位姓陳的司機師傅。在信中,陳師傅說:
我是一名客車司機,從事駕駛員工作已經三十多年了。除了開汽車,其他我什么也不會。我只上了7年學,“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我有愛看書的習慣,2005年4月6日,我在王府井書店看到了《法學家茶座》第七輯,其中關于“撞了不白撞”的文章吸引了我,因為我是干司機這一行的,對這一方面的問題很感興趣,就買了一本。我驚喜地發現,書中絕大部分的內容我還是能看懂的。大部分文章親切實在,沒有假話、大話、空話,好像老朋友之間的侃談,讓人看了舒服。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這封信在《茶座》的編者和部分作者中傳閱,大家看了都很興奮。在高深的法學與老百姓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這個目標《法學家茶座》成功地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