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中華 芮衛東

一個體運輸企業孫老板為自己的員工投保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并注明自己為受益人。員工在簽名確認時,一對員工開玩笑“對簽”了對方姓名。不料想,其中一名員工因意外交通事故死亡產生的一筆巨額保險金受益權的歸屬,卻因投保交費清單上被保險人簽字并非死者本人筆跡而懸而不決,個體老板與死者親屬為此展開了一場爭奪大戰。
為員工買保險老板定己受益
現年45歲的孫某,是江蘇省鎮江市一家個體運輸企業的老板。考慮到運輸行業的特點,孫老板決定自己出資,并以自己為受益人,為員工購買人身保險,以減輕單位風險。
2004年12月20日,孫老板來到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鎮江市分公司(簡稱鎮江人保公司),為手下6名員工每人投保2份人身保險,險種為如意卡E團體險,每份意外傷害保險金額為6萬元,受益人為孫老板。同日,孫老板繳納了保險費1200元。第二天,鎮江人保公司簽發了保險單。保險合同中明確:被保險人或投保人可以指定1人或數人為死亡保險金受益人;投保人指定死亡保險金受益人,須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
由于孫老板指定自己為死亡保險金受益人,因此,在簽訂保險合同時,孫老板按照鎮江人保公司業務員的要求把六名駕駛員叫到現場,在投保交費清單上簽名,以示同意。
員工“對簽”生事老板理賠受阻
2005年5月6日凌晨,孫老板公司的駕駛員譚某駕駛一輛重型半掛貨車在杭寧高速公路發生追尾交通事故,同車駕駛員王某受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事發后,譚某、孫老板與王某家屬經協商達成協議,并形成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書,由孫老板賠償王某家屬醫藥費、喪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撫養人生活費等29萬元。此后,孫老板全額給付了29萬元的賠償款。
孫老板履行賠償后,便到鎮江人保公司理賠。鎮江人保公司立即著手辦理理賠事宜。不料,6月上旬,死者王某的家屬找到鎮江人保公司,對鎮江人保公司存檔的投保交費清單上王某簽名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接到投訴后,鎮江人保公司非常重視,將簽名提交警方作筆跡鑒定。令鎮江人保公司大為驚訝的是,鑒定結果顯示清單上的簽名果然與王某筆跡不符。
這下,鎮江人保公司覺得問題嚴重了。若投保人孫老板提供不出王某生前明確同意其為受益人的證據,該筆保險金的受益權就面臨著歸屬誰的問題。為此,對于孫老板的請求賠付保險金的要求,鎮江人保公司以投保交費清單上被保險人簽字并非死者本人筆跡為由,給予了拒絕。
當初,他們都到現場親自簽字的,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自己所有的投保手續都是按照鎮江人保公司業務員的要求辦理的,為何理賠遇阻呢?孫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立即找來當時的保險業務員以及其余幾位駕駛員詢問詳情,據一姓孫的駕駛員稱:當時開玩笑與王某互簽了名字,王某在場沒有表示反對;駕駛員對受益人為孫老板一事,當時都是知情的,也是同意的。
竟有這樣的事?鎮江人保公司也覺得不可思議,隨即又向市公安局申請鑒定。果不出所料,鑒定結果表明投保交費清單上被保險人簽名中的王某簽名不是其本人所簽,系駕駛員孫某所寫。更讓鎮江人保公司沒有想到的是,王某家屬在得知王某投保清單上王某的簽名不是王某本人所簽的情況后,也要求作為受益人向保險公司提出理賠。
這讓鎮江人保公司陷入兩難境地。因為王某已死亡,無法比對筆跡,因此無法鑒定出投保交費清單上被保險人簽名中的駕駛員孫某的簽名是否王某所簽。因不能確定王某當時的真實意思表示,保險公司為了保險起見,故對雙方的請求一直未予以理賠。
保險受益歸誰展開爭奪大戰
2005年8月23日,孫老板來到鎮江市京口區人民法院,一紙訴訟狀將保險公司推上了被告席。9月1日,王某的父母、妻子及女兒在得知孫老板為保險金打起了官司,更以第三人的身份申請參加了訴訟。
這個“頭疼”官司的爭議焦點就在于,孫老板投保時指定自己為受益人是否經被保險人王某的同意,該事實的認定直接決定保險合同的效力。
對于鎮江人保公司而言,糾紛的關鍵不是保險公司賠與不賠的問題,而是受益權如何確定的問題。鎮江人保公司在法庭上出示了兩份鑒定書,其中一份清單上被保險人簽名欄的“王某”簽名字跡與王某樣本簽名字跡不是同一人所簽;另一份清單上被保險人簽名欄的“王某”簽名字跡與孫某樣本字跡材料是同一人所寫。
孫老板認為,自己出資為駕駛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包括王某在內所有駕駛員都是同意的,并簽名認可。雖然事后發現王某是與他人對簽,但不能否認當時王某是同意的。投保當日,保險業務員告訴大家老板為他們投人身保險,受益人為老板本人,大家都表示同意。公安局的鑒定同時印證了駕駛員孫某關于相互簽名的說法。
為了證明自己的主張,孫老板當庭提供了保險業務員及五名駕駛員的證人證言。
王某的四名家屬認為,保險合同指定受益人為原告孫老板未經被保險人王某的同意,該指定無效,12萬元保險金應當作為王某的遺產由本案第三人即王某的繼承人進行繼承。對于孫老板提供的證人證言,他們認為,證人與孫老板有利害關系,不能證明王某同意受益人的指定。
法院一錘定音權益歸屬確定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孫老板舉證的清單、孫老板的當庭陳述及證人證言和書面陳述,一致證明被保險人王某、孫某等六人均分別在清單上簽了字;證人孫某的證言進一步陳述了兩人是對簽,且物證鑒定書證明了被保險人簽名欄王某簽名處的“王某”二字正是孫某書寫。此外,本案第三人沒有提出任何證據證明被保險人王某有不同意受益人指定的主觀意思。由已有證據顯示,被保險人王某對受益人的指定以明示的方式為同意表示,并該表示與其主觀意愿一致。
綜上,原告孫老板依保險合同的約定要求鎮江人保公司給付保險金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定,予以支持。第三人認為指定原告孫老板為受益人未經被保險人王某的同意,缺乏事實依據,其保險金作為遺產的主張不予支持。
2005年10月26日,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決鎮江人保公司給付孫老板保險金12萬元;駁回第三人主張上述保險金的請求。
法官說法
至此,該保險合同的“理賠”之爭,以一審法院判決受益權歸屬孫老板而暫告一段落。該案的解決對保險界、運輸企業老板都會是個很好的借鑒和啟示。
我國《保險法》第十二條規定: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第五十三條規定:投保人對本人,配偶、子女、父母,或前項以外與投保人有撫養、贍養或者扶養關系的家庭其他成員、近親屬具有保險利益。除前款規定外,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其訂立合同的,視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第五十六條規定: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未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并認可保險金額的,合同無效。《保險法》之所以這樣規定,鎮江市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史聚興指出,這是為了防止道德風險。針對本案,史秘書長說,老板為員工保險,本沒有法定保險利益,老板要成為受益人,必須要按照《保險法》五十六條規定,得到被保險人的書面同意認可。分析本案,老板為受益人,被保險人相關的書面認可材料卻不明確,保險公司和業務員在把關上都存在問題,這是導致糾紛的關鍵。這個案例對投保人、被保險人以及保險公司都有警示作用。
在行文過程中,筆者曾走訪了幾家運輸公司,公司老板告知筆者,他們在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為員工投保了與孫老板同樣的險種,受益人同為老板,投保交費清單上所有簽字全是自己一人所簽。孫老板的遭遇令他們震驚:“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的合同不都是無效合同嗎?”
是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被保險人同意,這樣的保險合同是無效的。在司法實踐中,并非人人都有孫老板這樣的運氣,許多人因為無法提供證據,而失去了自己的應有的權益。正如有些運輸公司老板不無擔憂地說:投保交費清單上所有簽字全是自己一人所簽,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當時被保險人是明知的,也是表示同意的,但是一旦發生保險事故,特別是被保險人如果身故,誰來為我們做證明呢?所以老百姓在投資買保險時,一定要看清保險條款的內容,特別注意免責條款、合同效力條款的法律規定和相關約定,同時要求保險公司業務員詳細說明,以免因對相關規定不了解、不理解或理解歧義而發生理賠不能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