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步塵 梁海波
巨能鈣和創維危機余波尚未平息,三大食用油品牌危機又接踵而至,加之此前發生的特富龍、伊利、健力寶、長虹等企業危機事件,2004年成了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的危機年。
2004年12月27日,國家衛生部發布“2004年度食用植物油監督抽檢情況通報”,判定部分食用油品牌抽檢產品不合格,令人吃驚的是,食用油行業三大知名品牌金龍魚、福臨門、金象赫然在榜。此消息一經媒體披露,立即引起眾多消費者關注:“連最知名的品牌都出問題了,我還敢買什么油啊?”
目前,危機尚在繼續之中,最后的結果殊難預料。但是,從目前三大品牌應對危機事件的舉措來看,我們仍然能感覺出其策略有高有下。那么,三大食用油是如何公關的?危機公關的一般規律又是什么呢?
三大品牌做了什么
2004年12月27日,媒體披露國家衛生部食用油檢查結果。28日,三大品牌即對檢查結果發表聲明,可謂“反應迅速”,危機公關意識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如果我們把三大品牌聲明的內容進行比較的話,卻發現其境界、策略、效果有天壤之別。
首先看金龍魚的聲明。該聲明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簡單回顧事件基本情況。第二部分,陳述企業采取的行動及措施,對所有8家生產企業的產品全面復查;對于問題產品進行追查并召回。第三部分,公布檢查結果影印件及國家標準,意在讓消費者看實際檢查結果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整個聲明層次清晰,表述完整,心平氣和。
再看福臨門的聲明。福臨門的聲明與金龍魚基本相似,就國家衛生部抽檢情況簡單回顧,然后表述企業對此事件高度重視,召回問題產品。但是,福臨門聲明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于媒體此前所謂的“福臨門要與國家衛生部對簿公堂”的報道做出澄清,說 :“福臨門從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但是,金象的聲明與前兩者大相徑庭。
金象前后發表了兩個聲明,第一個針對國家衛生部,聲明要點如下 :第一,抽查檢測程序不合法,依據是 :抽查前沒有知會金象,因此,無法確認是否被抽查、在何時何地抽查、抽查油樣是真是假、檢測結果是否準確等。金象由此認定,國家質量監督和新聞發布程序有問題。第二,鑒于自行檢測結果與國家抽查結果差別較大,作為ISO9000質量認證通過單位,金象對國家抽查結果感到莫名其妙。第三,金象是國家免檢產品,其他部門沒有隨便抽查的權力。第四,金象認為,國家部門不應該只關心大型超市和大型企業,而應該多檢查和管理地溝油、摻假油、劣質油。第五,金象要求有關部門采取行動消除影響,給金象一個合理、公正的生存環境。第六,金象特別強調,對于不負責任的報道,金象保留使用法律手段的權利。
緊隨這一聲明,金象又發表了一封致消費者的公開信。公開信內容和金龍魚、福臨門聲明大致相似,所不同的是,金象再次強調國家衛生部檢測程序不合法,作為國家免檢產品,金象保證自己的產品是安全合格的。
但是,雖然三大品牌迅速就抽檢結果做出了回應,金象甚至堅決否認產品存在問題,但是,據各地媒體報道,三大品牌的“問題產品”還是被相繼撤下貨架。事實上,在廣州所有超市,三大品牌的所有產品都已銷聲匿跡。危機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大品牌危機公關策略分析
多數人認為,三大品牌危機公關的聲明,境界迥然不同。
專業研究人士傾向認為金龍魚表現最好,福臨門次之,金象最差。
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三大品牌的聲明各有什么特點。
先看看金龍魚的聲明:
首先,企業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表明對這一事件高度重視,此舉可贏得消費者認同。
其次,通篇聲明邏輯嚴謹,說理清楚,用語平和,給人自信、沉穩的感覺,是實實在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聲明的核心內容清晰 :報道出來之后,企業迅速對所有產品進行全面復查,對可能發生問題的產品全部收回,對消費者的生命和安全高度負責。
而金象的聲明給人的則是另外一種感覺。
聲明通篇都是否認問題:產品沒有任何質量問題 ;抽查程序不合法 ;新聞發布程序不合法 ;作為免檢品牌,金象應該享受免受抽查的特權 ;國家部門不應該對金象這樣的大企業進行監管 ;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采取行動消除負面影響 ;金象保留對有關媒體提起法律訴訟的權利,等等。在這一聲明中,金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受害者形象。顯然,這種訴求方式與消費者期待金象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愿背道而馳,因此是不可接受的。在消費者的觀念里,國家衛生部是主持公道的機構,不可能和一個企業過不去,也沒有必要把一個合格的產品非要說成不合格。金象的全盤否認,只能讓消費者認為“金象不愿意解決問題”。也許金象的產品真的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它這樣簡單而草率的態度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本來,衛生部抽查的結果,金象的酸價是最低的,屬問題最輕的一個,現在反而成了問題最嚴重的企業,失敗的聲明一下子把自己置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而且,金象的矛頭直指國家衛生部,這樣與最高監督管理機構為敵,無異于為自己設置了一個障礙,是相當不明智的做法。
另外,金象聲明里打擊地溝油、摻假油、劣質油的呼吁,則給人轉移視線的感覺 ;而所謂的國家免檢產品不應該被抽查的說法,則有尋求市場特權的嫌疑。
福臨門的聲明相對比較中性,不溫不火。這可能和福臨門在食用油行業的地位有關,前面有金龍魚,后面有金象,福臨門沒有必要出風頭。尤其有意思的是,福臨門在聲明中特別強調自己沒有說過“和衛生部對簿公堂”的話,生怕因此與國家衛生部鬧僵,其態度與金象矛頭直指國家衛生部形成鮮明對比。
危機公關的基本要義
事實上,聲明只是危機公關的一部分,僅僅發表一兩個聲明不足以解決企業危機。危機的處理,更重要的體現在企業采取的補救及整改措施。
危機公關是指企業為處理危機事件而采取的一系列積極行動,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需要借助新聞媒體來完成,因此,危機公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運作媒體的過程。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媒體關系建設及新聞運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借助媒體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盡可能地降低危機事件發生的風險。
這里結合三大食用油危機事件談談危機公關的基本原則。
我們給金龍魚的危機公關打的分比較高,給金象打的分則比較低,我們做出這樣評判的依據是什么呢?在危機公關的基本原則里,人文關懷是基本原則之一,而矢口否認則是危機公關之大忌。在這一點上,金龍魚遵循了基本原則,而金象則犯了大忌。
遺憾的是,金象并不孤獨。事實上,金象的做法,恰恰是國內大多數企業面對危機事件時最自然而然的做法,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那么,如何有效處理危機事件呢?換言之,危機事件處理的一般原則是什么呢?
結合上兵伐謀豐富的危機處理經驗及國內外著名危機案例,我們總結出“危機公關五大原則”:
第一,快速反應原則。所謂“快速反應”,就是企業一旦發生危機事件,要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表明企業對事件的態度,強調企業對該事件的重視。如果事件剛發生時責任或原因不明朗,無法對責任主體做出判定,或者無法判斷事件可能給消費者帶來的危害,此時的聲明就要強調企業將盡快采取行動查明事件真相,并在第一時間告知消費者及媒體。此次食用油危機,金龍魚就是這么做的。
那么,如何擬定危機聲明呢?一般來說,危機聲明由三部分構成 :事件回顧,企業態度,采取措施。其中,后二者最重要。企業誠懇的態度能起到安撫消費者的作用,也容易得到媒體的認同。但是,僅僅有好的態度還不夠,還要采取切實的行動,阻止事態繼續惡化,挽回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失,比如收回問題產品(如金龍魚),盡快給出權威鑒定(如特富龍不粘涂料),采取整改措施,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第二,實事求是原則。危機發生后,企業要勇敢地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事實上,隨著傳媒業的日益發達,任何隱瞞和逃避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企業要實事求是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既不要刻意隱瞞什么,也不要試圖逃避責任,更不可以編造謊言欺騙消費者和媒體。那樣做只能將消費者和媒體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激化矛盾,加重危機。
第三,人文關懷原則。沒有什么比人的生命和消費者的尊嚴更重要。一般來說,危機事件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企業產品或企業行為給消費者的生命和尊嚴造成了傷害。既然如此,那么傷害實施方就要主動承擔責任,表現出對受害方的人文關懷精神,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消費者的傷害。承認錯誤,主動承擔責任,實施企業整改,就是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但是,有些企業非常不情愿這么做,巨能鈣就是一個典型。巨能鈣含有雙氧水可能致癌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后,企業不是積極整改,而是矢口否認巨能鈣所含的雙氧水對人體有害,其老總甚至想出大吃特吃巨能鈣的辦法來證明自己的清白,表現出在這家企業對消費者生命和尊嚴的冷酷與漠視。也許巨能鈣的產品真的沒有安全問題,但是,它這一套失敗的危機公關讓它一下子站在了消費者的對立面,與企業應該表現出的人文關懷原則格格不入。據悉,衛生部已經認定巨能鈣是安全的,但是其市場依然一蹶不振,為什么?因為巨能鈣危機公關的過程始終給人推卸責任的印象,國家衛生部的結論很容易讓人認為是企業背后運作的結果。國外成熟企業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好,一旦出現危機事件,不管責任主體是不是企業,企業最高領導人都會向消費者道歉,請求消費者的原諒。事實上,這個道歉并不意味著就是自己的錯誤,而是因為事件本身給消費者帶來了麻煩,而這一麻煩是與企業有關的。
第四,主動通報原則。有些危機事件的處理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比如“特富龍含有致癌物質”的傳聞出來之后,給使用特富龍不粘涂料的企業造成很大打擊。但是,因為特富龍到底有無危害需要權威機構使用專門技術進行鑒定,而這個鑒定的周期比較長,因此,在結論沒有出來之前,企業就要承受危機帶來的消極影響,這對危機中的企業十分不利。因此,盡快解決問題是必要的。如果確實不能盡快解決,要適時給等待中的消費者通報危機處理的進展情況,讓消費者及時了解企業做了什么或者在做什么,避免消費者產生企業無所作為、問題不了了之的錯覺。
第五,引導輿論原則。危機到來時,任何逃避的想法都是愚蠢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問題不能解決,也不意味著事態不能向好的方向轉化。事實上,企業是完全可以有所作為的,是可以因勢利導的。有些危機事件處理得當,反而給企業提供一個改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美譽度的機會。關鍵在于企業能否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以及對危機公關過程的把握。在這方面,創維關于黃宏生事件的處理,值得許多企業學習。危機爆發之初,企業即迅速召開新聞發布會,強調三點:第一,這是黃宏生本人的事情,和集團沒有關系,不牽涉生產和產品層面,因此,不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市場銷售 ;第二,黃宏生自2001年以來即把具體業務交由職業經理人打理,因此,黃宏生事件不會影響公司的正常管理 ;第三,國美、蘇寧、永樂、大中四大連鎖巨頭聯手力挺創維。這一新聞發布會起到了穩定軍心、安撫消費者的作用。隨后,創維邀集深圳七大商業銀行出面宣布支持創維,進一步穩定了局勢,終于使創維安然度過危機。
這是一個殘酷競爭的時代,也是一個輸不起的時代,這個時代不允許企業出現任何閃失,否則企業就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為什么有些昨天還活得好好的企業,今天突然就不見了?這背后往往就有一個危機的故事。因此,珍視自己的品牌,規范自己的行為,風物長宜放眼量,從根本上杜絕危機事件的發生,是所有欲有所作為的中國企業要樹立的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