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九三組
基礎研究是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先導和源泉。我國政府對基礎研究一貫重視并已有相當的投入。但總體來講,我國孕育基礎研究的土壤不夠肥沃,有利于基礎研究發展的體制環境還不盡如人意。
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目前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投入不足。20世紀90年代,我國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長期徘徊在0.5%-0.6%,2003年為1.31%,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顯著。其中,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就更顯不足,只占科技投入總量的5.7%。
二是效益不高。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在科技投入中,特別是投入到基礎研究的有限經費,還存在效益不高的突出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即使國家增加了投入,也還會出現因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種種資源浪費。基礎研究的投入效益不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基礎研究經費多頭管理體制不順。國家投入到基礎究方面的經費本來不多,又分別由政府幾個部門多頭管理。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創新工程,由國家財政直接撥款;而競爭性經費又分別由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按照各自的運作模式來管理。以上各部委管理基礎研究雖有分工,各司其職,但缺乏資源整合和協調機制,造成低水平重復嚴重,以及資金使用分散。第二,項目管理不規范、不科學。目前我國在立項評審、驗收評估和成果評價等環節中還缺少制度規范和科學管理的機制,也未能很好地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某些基礎研究項目的立項上缺少嚴謹的科學論證、帶有較大的隨意性,表面上是充分依靠專家,實際上是少數人說了算,使本不該立的項目得以立項,嚴重地浪費了本來就很少的經費資源。此外,在執行項目的管理過程中,缺乏監督機制,對項目的執行情況和經費使用沒有科學、客觀地評價和監控,占用了大量資源,卻出不了好的成果,只滿足于媒體的不恰當宣傳,增添部門和單位的“政績”。第三,吸引和培養優秀人才的環境尚不盡如人意。基礎研究應注重長期、厚重的工作積累,但仍有很多用人部門和單位不注意研究和尊重基礎研究這種固有的規律和特點,不努力去改善從事研究的工作氛圍,而把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只寄希望于吸引或培養一二個尖子人才,結果導致了引進人才的無序競爭,又沒能引進真正的優秀人才,浪費了大量資源。
為此我們建議:
1.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
希望在兩年之內國家對科技的投入能達到GDP的1.5%,其中對基礎研究投入的增長幅度應更高些,因為,從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國家是基礎研究投入的主體;此外,也要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2.改革現行體制,建立資源整合機制。
國家具有管理基礎研究職能的相關部門,應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打破部門的界限,建立一種有效的協調機制,把分散的資源和重復的管理加以有效的整合,以提高經費資源的使用效益,避免重復和浪費。
3.增加競爭性經費額度。
國家對前瞻性、戰略性領域的基礎研究進行大力投入是非常必要的。但就基礎研究特點而言,適當地提高競爭性經費的比例可以有效地促進基礎研究的發展,這一點已在國內外實踐中得到證明。同時,對競爭機制要不斷加以改革和完善,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
4.完善項目管理機制,提高管理的科學化程度。
(1)改革立項方法
立項要真正公開透明,遴選的評審專家要從專家庫里隨機選擇,要嚴格回避制度。立項之后,特別是重大項目,要公布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主持人;同時,要公布評審專家。
(2)改革管理方法
項目進行過半時,要組織專家進行中期評估,以決定后期的經費如何支持。重大項目完成后要組織專家對項目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公告社會,包括成果、經費使專家評價意見等。
(3)改革評價方法
基礎研究成果的評價主要看發表文章的水平以及發明專利。SCI源刊物上發表文章,是當前評價的重要標準,但也不能完全依賴。
為此,要想大力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必須針對我國基礎研究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從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以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健康發展。
注:本文為以政協九三學社界別名義提交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