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欣
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辦的教育,為人民自己幸福而辦的教育。
——陶行知
底層人的文化程度反映著一個社會文明狀況的重要方面,所以有必要關注生活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人群,他們是通過怎樣的途徑來接觸、獲得知識的。其實,有些場景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只是已經習以為常,人們往往會無視我們身邊這樣的一幕幕場景。
場景一:中午,烈日當頭,收購廢品的老伯把板車靠到路邊,到消防水管旁邊用手捧著喝了口水,然后拿著張廢報紙找了個陰涼地坐下來,邊喘氣邊用報紙扇著風,逐漸平靜下來后,望望路上稀少的車輛和行人,正當他想躺下來歇著時,發現舊報紙上有張圖片很有意思,于是他盯著圖片足有一分鐘,還是不大明白到底具體是怎么回事,于是他開始試圖看圖片旁邊的文字,可是這對他來說太難了,他像小學生識字那樣用手指著每一個字,甚至有的地方還能聽見讀出了聲音,時不時地,他皺皺眉頭又把手從后面移到前面的文字,反反復復……終于他還是憋不住了,再次抬起頭來看了看路邊的車輛和行人,再用手遮著望望天上,似乎太陽已經不那么大了,“哎”,他嘆了口氣,站起身來,把報紙扔進了麻袋里,拉著板車繼續上路了……
場景二:冬天的夜晚,寒風簌簌,城市的廣場上空曠無人,只有一輛人力三輪停靠在路邊昏暗的燈下,伴隨著風聲,從高處的廣播喇叭里傳出的是一段評書,三輪師傅蜷縮在車后面的座位上,豎著耳朵聽得入神。遠處路口的兩個人正在召喚他過去,“哦”,他立馬驚醒過來,雖然評書正講到一半,但只能依依不舍地把車推了過去,“嘿,快點啊,我們趕時間吶!”“啊,就來就來!”他終于鼓足一口氣把車蹬了過去,廣播的聲音漸漸遠去……
場景三:熱鬧的盛夏夜,工地旁邊的超市外正在放露天電影,農民工們端著飯缽,邊吃晚飯邊津津有味地看著電影,飯吃完了依然不舍得離開,可是很快工頭就來了,大聲訓斥他們:“要做活了,晚上要趕工啊,飯吃完了就回去做活!快!”民工們只得三步一回頭地回工地了……
場景四:在一家新開張的書店,一個打工仔模樣的青年男子走進了去,穿著幾乎都已洗褪色的衣衫,但卻非常整潔,和其他人一樣,翻閱著一些雜志和書籍,他很小心翼翼地捧著一本新出的雜志,也許是里面的內容十分吸引他,可當他下意識地摸了摸褲兜口袋,正在猶豫時,書店老板走過來,幾乎是從他的手里搶走了書放回架子上,惡狠狠地對他說:“你買不買,不買就別看了,把書都弄臟了,別人怎么買啊!”年輕人沒有反駁,只是把頭低下默默地走出了書店……
眾所周知,憲法明確賦予每個公民接受教育的權利,然而在現階段,教育資源還沒有達到足夠豐富的程度,我們的身邊仍然發生著因為貧困而上不起學,又因為上不了學而更加貧困的“馬太效應”,這是令人痛心的。蔡元培先生說:“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如果大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無法接受教育,甚至連接觸到知識都這么難,我們民族、國家的發展步伐變慢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應當更多地關注社會底層人群的文化需求。公益的宣傳讀報欄、露天的廣播電影以及免費對所有人開放的圖書館都應當是繼續堅持下去并不斷完善的方式,同時,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需要探索一種制度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