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銘
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深化各項改革,加快推進機制轉變和體制創新,逐步解決影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著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石油、煤炭、電力、交通、旅游等企業集團的改革改制步伐,盡快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優勢企業。基本完成省屬“三個一批”75戶企業的改制重組,試點把競爭性領域的省屬企業下放所在市管理。繼續抓好列入國家政策性破產企業的各項工作。依法規范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嚴格進行資產評估,充分聽取廣大職工的意見,妥善制定職工安置方案并經職代會通過,運用市場機制選擇戰略合作伙伴。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制定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體系,健全對企業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盡快出臺國有企業經營者薪酬管理暫行辦法。以明晰產權為重點,積極推進集體企業改革。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消除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改組改制。切實保障非公有制企業在注冊、經營、投融資、稅費、土地使用、對外貿易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依法維護非公有制經濟投資者、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通過市場選擇,扶持一批重點民營企業。支持更多有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上市融資,使用國際風險投資基金、國際金融組織和政府雙邊貸款。培育和規范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自律作用。積極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加快向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集約型經營模式轉變。推動非公有制企業產權多元化進程,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引導其規范經營,遵守安全法規和環保標準,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以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范圍為核心,逐步建立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不再審批,企業投資建設的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實行核準制,其余實行備案制。完善政府投資體制,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政府投資主要用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特別是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教文衛等領域的薄弱環節。進一步簡化和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的審批程序,健全政府投資決策機制和法人約束機制,加強項目管理,完善招標投標制,推行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凡是能夠由社會投資建設的項目,都要首先考慮利用社會資金建設;凡是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社會投資均可進入。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參與政府規劃的項目建設。
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貫徹落實穩健的財政政策,嚴格預算約束,努力消化歷年陳欠和債務。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積極推進非稅收入管理改革,進一步清理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有步驟地逐一納入預算管理。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理順財政分配關系,按稅種、按比例合理劃分各級政府財政收入,充分調動市縣政府培植財源的積極性。建立上下互動的收入增長機制,加大對困難縣鄉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實行“三獎一補”政策,努力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實行稅收屬地化、專業化管理,進一步推進依法治稅,切實加強稅收征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結構調整重點領域、社會事業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改革財政扶持資金的使用方式,推進部分財政資金使用招標和績效評價工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摘自在陜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