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成瓊 匡 平
加強農民工培訓,幫助農民完成身份的轉移,目前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老百姓普遍關注的話題,被譽為“陽光工程”和一場新的“城市運動”。高職教育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農民工轉移就業培訓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高職院校有自己獨特的條件和優勢,理應成為農民工培訓的骨干基地。因此,高職院校應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條件和優勢,積極參與農民轉移就業培訓。
一、農民工培訓的必要性
1、加強農民工培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全國已有2億多農業勞動力轉移到了非農產業。全國外出務工就業農民工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就業群體,他們目前是建筑、紡織、采掘和一般服務業的勞動者主體,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農民特別是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推動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措施。有利于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貫徹、落實黨的16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16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重要舉措。因此被稱為21世紀的頭號大事,是座“活火山”。
2、農民工培訓現狀。由于非農產業和城鎮對勞動者的素質是有選擇的,最苛刻的一個標準就是要求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職業知識必須適應城鎮和非農產業的要求,因此,教育培訓就成為農村勞動力能否順利轉移的關鍵。我國目前有農民工約1億,其中跨省流動的4800萬人。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天平的傾斜,進城務工農民普遍存在的情況是文化水平低、技術技能低,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的文化和非農技術基礎基本為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9.1%。有些農民工法律知識欠缺,生活文明度低,難以適應城鎮經濟發展和二、三產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據有關專家介紹,我國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從事二、三產業,大都未經過任何職業教育和培訓,這也是許多產品、服務質量上不去和生產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這既制約了我國產品的競爭力和服務行業的服務質量,也導致了許多傷亡事故的發生。
3、農民工培訓市場問題較多。培訓市場管理混亂。時下,對農民工培訓已成為許多地方管理部門的為政之首,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加強了對培訓的管理;另一方面則出現了培訓部門多頭管理的局面,主管部門既有農業、科協、教育、勞動保障,又有財政、婦聯、共青團等部門涉及其中,使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上,多頭管理,盲目性大,內容雷同,空白點多。
由于對農民工培訓激勵政策不足,因此許多地方農村就業培訓體系不完善,勞動保障站所和培訓機構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已經建立起來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卻很不夠,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處于無序狀態。
結果形成兩種截然相反的局面,一方面農村80%左右勞動力沒有經過任何專業技能培訓,農民迫切需要提高駕馭現代農業的知識和技能,外出農民迫切需要職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是80%以上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生源仍然非常困難,正面臨生存危機,“等米下鍋”。
二、參與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是高職教育的應有之義
1、參與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是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決定的。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培養多層次、多樣化的職業技能型人才,造就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同時,高職教育要服務于解決大多數的就業和民生問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就業、轉崗以及下崗、再就業的需要,它是職業教育的立足之本。因此,高職院校要不斷強化為社會和地方經濟服務的意識,實踐高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創新,將高職教育與社會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等社會服務相結合,按照服務于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構建靈活開放的高職教育辦學體系,擴大辦學功能,加快與市場的緊密結合、貫通和開放,使其成為技能型人才培養、勞動力轉移培訓、企業繼續教育、崗位培訓、就業與再就業培訓教育的平臺,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再做貢獻。
2、高職院校的培訓優勢。我國目前有高職院校近600所,其中大部分是由過去國家級或省級重點中專升格而來的,辦學歷史悠久,社會聲譽高,辦學經驗豐富,師資力量雄厚,實訓條件好,有良好的就業渠道,他們招生較早市場化,可以憑借市場化的招生體系在所在地廣泛組織轉移就業的農民工;就業較早網絡化,可以依靠就業網絡,落實就業定單,打通轉移就業的出口,從而興旺進口;教育較早職業化,多年來就把培養適應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和宗旨。具有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師資隊伍、實訓條件、職業技術教育經驗,有利于農民工在較短時間真正掌握一技之長,具有參與農民工轉移培訓的獨特優勢,是實施陽光工程最好的載體。
三、高職院校要發揮優勢,參與農民工轉移就業培訓
1、爭取獲得政府培訓資質,成為培訓基地。在農民工培訓中,人們更加相信政府行為。高職院校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獲得政府培訓資質,在我國農村勞動力培訓市場混亂的情況下,有利于提升和打造學院品牌,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農民工對高職院校的信任。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爭取政府立項,成為培訓基地。
2、從實際出發開展農民工培訓。①時間安排上要統籌兼顧。為了不影響學院的正常教學,最好把農民工培訓的時間集中在假期,平時根據學院實際,確定招收農民工數量。②教學環節的安排應符合農民工實際,制定符合農民工特點的教學計劃;制定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教材;按模塊確定教學內容;配備熟悉企業情況的雙師型教師;選擇突出實效性的培訓方式;確立以技能考核為主的評價方式。
3、提高農民工思想道德境界和法制觀念。第一,要加強對他們進行組織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改變農民工的自由散漫習慣,增進他們的組織觀念;要引導農民工愛崗敬業,把城市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鼓勵積極獻計獻策,正確對待“跳槽”問題,要按照《合同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而不能為了自己的個人私利而損害單位的利益。第二,要對農民工進行社會公德教育。使他們能在生活中遵紀守法,文明行事,禮貌待人,愛護公共設施,主動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自覺遵照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要求。第三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制觀念教育。農民工鄉土觀念濃厚,注重親情、家族和宗族關系,做事往往從血緣和親戚關系開始考慮,容易產生違法犯罪行為,對于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不是訴諸于法律,而是采取非法手段解決問題,因而觸犯法律;有的農民工貪圖省事,不遵守勞動部門的規定,不按照《合同法》的要求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導致自己的權益無法得到保護。因此,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制教育,在農民工中進行普法教育,重點普及《民法通則》、《合同法》、《勞動法》以及與計劃生育、交通法規和治安管理等有關的法規,讓農民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減少農民工因不懂法而產生的各種糾紛。
因此,高職院校參與農民工培訓,可以使農民工培訓市場少走彎路,真正實現“轉移一人,致富一家,轉移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標,也有利于高職教育自身的改革和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