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硯清 劉雪飛 李金輝
面臨WTO的開放和國內市場國際化,伴隨著市場變化而進行產業定位已成為中小企業不可避免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產業定位的基本原則
中小企業正確進行產業定位,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市場調節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企業在進入市場之前都不能草率行事,必須經過周密地調查和論證,在確定自身產業定位時,應考慮遵循配角原則和虛擬經營原則。
1、配角原則。在合作競爭的大環境下,大企業的空前發展為中小企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產品單一,具有較大的依附性,獨立生存能力弱,故可與大企業結成某種穩定的協作關系,使自己成為大企業的“衛星工廠”。中小企業采用這種戰略有利于提高專業化生產能力和水平,形成單一產品的規模產量,能夠降低生產成本。由于與大企業的配套關系明確,使產品有穩定的銷售渠道,也可以降低市場營銷費用,減少經營風險。中小企業要成為大企業“衛星工廠”,主要有兩種重要形式:①通過市場貿易;②承接外包業務。其中承接外包業務方式最為廣泛,它不僅指零部件生產的外包,還包括技術開發、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物資運輸等業務。
2、虛擬經營原則。從價值鏈的角度看來,世界上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沒有一家會在所有的業務環節都具有競爭優勢。為了保持和強化核心業務,使企業更具競爭力,企業可保留最關鍵的核心業務環節,其他在本企業資源有限約束下無法做到最好的環節,可將之“虛擬化”。虛擬經營推崇的理念是:如果某一環節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優勢,如果這種活動不至于與客戶分開,如果能以更低成本獲得比自制更高價值的資源,那就把它讓給合作伙伴去做。虛擬經營的具體方式有業務外包、戰略聯盟、技術互換協議和平衡投資等。堅持虛擬經營原則可以使中小企業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協調發展,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開發市場,結成較為緊密的聯系,有利于抵御大企業的競爭壓力,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二、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模式
中小企業正確進行產業定位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效益,這是一個綜合原則。每個企業都可以去選擇自己的經營領域,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性,并不是每個產業都適合中小企業的發展。經研究分析,比較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行業模式有以下幾種:
1、協作配套型。第二產業中為大企業配套的勞動密集的專業化生產領域,也是中小企業主要進入的領域。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經濟穩定而又高速發展,不僅需要一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還需要有一大批專業化的中小型企業作為大企業的基礎。以大企業為核心,周圍聚集一大批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化協作把大企業和中小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大企業以資金、技術、名優產品的優勢影響和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則以小而精、小而專的特長圍繞著大企業的整體目標行動,這既有利于克服眾多中小企業之間的盲目競爭,又有利于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特別是在制造業中,能否建立起一大批由“小、精、專”組成的充滿競爭活力的零部件生產體系,已成為各國經濟振興成敗的關鍵。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有6.2萬家中小企業為之提供零部件,福特汽車與4萬家中小企業建立了各種協作關系,日本松下、日立、東芝等大型電氣公司70%的零部件是由中小企業制造的。我國重慶的汽車、摩托車制造業也帶動了大批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業發展。
2、咨詢服務型。服務型中小企業主要位于第三產業。根據產業發展的趨勢,第三產業應該是中小企業首先或主要進入的領域。首先,第三產業具有分散、規模小、勞動密集、資本就業彈性大等特點,適宜于中小企業進入;其次,相對于第二產業的發展和規模而言,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總量不足,發展相對滯后,第三產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第三產業變動的一般趨勢表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商業、旅館、飯店業的產出比重逐步下降,運輸、倉儲和通訊業、金融保險、房地產和服務業的比重較大幅度上升,個人和社會服務業的比重也上升很快。我國第三產業目前仍以商業、餐飲業等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的、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尚未真正發展起來。因此,大力發展各種服務業(包括代理、代辦、經紀、拍賣等代理性服務;科技、管理、信息、法律方面的咨詢服務;會計、評估、統計、審計、廣告、計算機、市場調查等專業性服務等)、通信和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業以及包括交通、旅館、餐飲、商業、文化娛樂、生態、環境等在內的旅游服務體系,對于解決我國目前需求不足、提高一、二產業發展水平、支撐國民經濟穩定增長、促進經濟結構的良性轉換,都具有巨大的作用。
3、農產品加工型。當前,我國的農產品已經出現過剩局面,居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已經趨向深加工化。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產品加工還相當落后。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是農業產值的3-4倍,我國不到80%;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程度為90%,我國不到30%;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勞動力多于農業,我國卻相反。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具有很大的潛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有助于調節農產品的供求,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農產品加工業具有原料分散,資金、技術含量要求比較低,所需活勞動多,相對簡單的特點,非常適合于中小企業。
4、對外發展型。加入WTO,國內經濟將逐步與國際經濟接軌,為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目前,世界市場需求正呈現“大變小、少變多”的趨勢。據統計,1992年—1998年期間,與電腦配套的主要元器件的生產批量年平均減少率高達25%;一些基礎工業設備,也因技術更新和產品換代的速度加快而降低生產批量。因此,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應該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5、高新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造新技術和開發新產品方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20世紀的主要發明中,60%是中小企業或獨立發明人的貢獻。美國學者阿斯科的研究表明,在一些新興行業(如計算機、程序控制儀器),中小企業的創新占優勢,美國著名的高科技企業微軟、康柏和中國的聯想、華為等都是從小企業發展起來的。另外,高新技術在研發初期,產品的要素密集度為知識———技術密集型,只需要較多的技術、人才的投入,而無需大量資金、設備、廠房的投入,適合中小企業的進入;高新技術產品生命周期短,產業組織演變迅速,市場需求變化快,中小企業更能適合其需要。
6、特色經營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形成了我國大量的特色傳統產品,如工藝美術品、民用小五金、家具、藤器、文房四寶及一些民族產品。這些產品很多都是特殊商品,生產工藝復雜,加工手段無法用機器代替,不可能用大規模企業生產形式,只能采用小規模生產。另外,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地理、文化、資源等也使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如四川的酒業、蘇杭的絲綢、寧夏的枸杞、新疆的葡萄、東北的人參等等都是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產品,中小企業向這些領域拓展,有利于迅速打開市場,建立品牌。
7、拾遺補缺型。一些投資少、周期短的領域,大企業往往由于批量生產、規模龐大而不愿涉足,再加上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動也存在很多發展薄弱的邊緣領域,這些都為中小企業在邊緣產品、邊緣技術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中小企業可以生產非標準化、非通用化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因此,中小企業要在大企業的夾縫中尋求機會,在大企業難以涉足或忽略、放棄的領域發揮優勢和長處,采用專業化的市場戰略來以小補大,以專補缺。
眾多中小企業在創業初期往往對自身產業定位有過一定的考慮,但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市場環境及外部因素的不斷變化,大部分企業在一定時期都將面臨調整產業定位的問題,雖有“船小好掉頭”的優勢,但受企業自身資源所限,有失去方向的危險。因此,中小企業在面臨重新進行產業定位的問題時,應科學、系統、客觀地分析企業內外部各影響因素,在發掘市場縫隙的同時,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并使之與市場縫隙相對接,從而取得成功的產業定位。
(作者單位:天津港保稅區計劃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