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醫改話題搶人眼,醫改失敗的說法也得到了很多的承認;教育改革的狀況也引來了一片噓聲。雖說百姓對房改的情況抱怨不斷,但是,建設部中國城市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淮在論壇上說:“房改的成果巨大,成果不容否定,效果不容忽視!”198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而2004年是24.97平方米。陳淮說,從不足5平方米到現在的近25平方米,足以說明房改20多年來所取得的成績。1980年,我國城鎮人口有1.9億,2004年達到了5.3億,人口增長170%,房子平均使用面積卻增長了5倍。這是世界200余年的工業化過程中,國外不曾有過的奇跡。
針對“十一五”房改的規劃問題,陳淮做了幾點說明。房改經歷了原來的單位福利分房到現在的貨幣分房,舊的體制結束了,新的體制也讓很多人住上了房子,但是,還有許多人在貨幣分房的條件下沒辦法住上房子。陳淮說:“我們還需要蓋房,我們需要建立非市場化的住房保障體系,給一些沒有能力住上房子的貧困人口給以政策上的援助。”
目前,實現勞動力和人口的轉移,有3億多的農村人口要進城,這些人既沒納入原有的分房體系,也承擔不起貨幣分房的負擔;對于有房的居民而言,還要滿足這些人改善住房條件的需要。陳淮表示,這個時候,就必須優化住房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不能把用于城市綠化的用地建成高檔寫字樓;還要把一些市場外的土地納入到市場的范圍內,加強對其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