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惠 丁曉英
一、會計準則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1.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內因。會計作為一門專門技術方法,其主要任務就是將各種技術方法綜合運用,對相關數據進行合理的加工處理,最終生成對決策有用的財務信息。正是由于會計有很強的技術性,因而使會計擁有天然的國際化的本性。相應地,作為會計規范化的結果,會計準則是一種技術性規范,其規范對象主要是會計實務。美國兩位著名會計學家利特而頓和佩頓在1940年曾提出,會計準則是檢驗實務的標準和改良未來實務的指南,它是有序、系統、內在一致的,應能與可觀察的客觀事物相吻合。這一觀點在今天看來仍有其合理性。承認會計準則的技術性就意味著會計準則具有其協調的內在必然性。
2.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外因。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對會計準則國際化提出了不容置疑的要求。這種必然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跨國公司的出現所引起的具體的對內、對外的會計問題,都與國際會計領域發生關系。對內的會計問題包括:結轉價格、外匯風險管理、預算、經營狀況評價和資本預算等;對外的會計問題包括:合并報表、外幣折算、通貨膨脹會計等。這些問題都面臨著跨國公司所涉及到的國家之間的差異,需要具體解決辦法。因此,跨國公司的發展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有權威性的、世界公認的會計準則。(2)國際投資活動的興起。面對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企業要想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改進經營管理,加速技術進步,使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從而使得資本需求量劇增。極大的資本需求量僅靠企業自身的留存收益和國內資本市場的供應是滿足不了需要的,因而必須把眼光投向國際資本市場。在國際資本流動過程中,資本的需求者和資本提供者要了解對方的財務狀況。為了使各資金需求者提供的財務報表有一個可比的基礎,有必要對據以編制財務報表的各國會計準則進行國際協調,以盡力減少不必要的差異和分歧,增進一致性。(3)國際貿易的發展。資料表明,近30年來,國際貿易額的增長達30倍以上。在國際貿易交往中,購銷雙方都需要利用財務信息了解對方的財務狀況,如果財務信息是基于不同的會計準則提供的,則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加以協調,如果采用同一標準來提供,就有利于雙方的了解和溝通,有助于雙方做出判斷與決策。(4)世界資源配置的需要。眾所周知,市場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在國際市場上,按照不同的會計準則可能使得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呈現很大的差異,從而影響公司的市場價值和股票價格,影響各投資者的利益。資源在世界范圍內配置,極其需要國際間會計準則的協調作為基礎。
二、從會計準則的性質看“兩化”
會計準則作為我國會計體系改革、發展的核心,其基本屬性隸屬于會計本身的雙重屬性。會計準則在會計理論研究和會計實務發展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相結合的產物。因而,相應地產生了會計準則的兩層性質。第一層性質:會計準則以其技術性的規范化形成,首先成為客觀約束機制。其產生存在的目的在于使會計實務處理達到科學、合理、內在一致。這一層性質主要是取決于會計準則的自然屬性。這一層性質促使會計準則更具國際化趨勢。第二層性質:會計準則具有直接、間接的“經濟后果”。這一層性質是更深層次的性質探索。它由會計準則的社會屬性決定。所謂經濟后果即是指會計報告將影響企業、政府、投資人和債權人的決策行為,受影響的決策行為反過來又會損害其它相關方的利益。經濟后果是會計人通過會計準則這一技術手段得到的會計信息,但此時的會計準則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手段。不同的準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從而影響到不同會計主體的經濟利益。它可能使一部分主體受益較多,使另一部分主體受益較少,甚而使一部分主體產生虧損。正因為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因而取決于會計準則社會屬性的第二層性質更加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國家化與國際化兩個問題。從時間概念上而言,國際化是一種長期的相對化進程,而國家化則是相對短期的絕對化趨勢。
三、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與國家化
會計準則作為會計體系的核心,同樣是植根于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會計準則的社會屬性表達了如下的內涵: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不同的社會發展水平必然要求相應的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相結合。因而,我國在經濟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宏觀管理方式、傳統習慣等方面所存有的特殊性,決定了會計準則的中國特色。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文化環境建立起的會計準則必然具有其它國家和地區會計準則所不能替代的優勢。主要表現在:①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能最大限度地參與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日益成為國家行使經濟職能的得力工具;②我國40多年計劃經濟所積累的成功的會計工作經驗和一定時期東亞模式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功,促進了我國形成一整套代表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規范與執行辦法。這些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經驗和辦法,有必要使其不斷發展和創新,使根植于中國經濟環境上的會計準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會計準則國際化即是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對會計事務處理盡量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進程明顯加快,國際化逐步成為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又一戰略目標。關于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含義,應側重于協調這層含義,協調是在差異的基礎上對之進行的“微縮”反應,其目的在于形成統一程度不同的共同結構,增加彼此之間的共同點。協調有兩層含義:其一,在理論上產生一套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會計準則、協調各國會計實務達到各國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并能為眾多的相關利益集團所接受;其二,在實踐中界定會計信息公開的范圍,協調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的利益等。實現上述目標,具有補充各國會計準則不足的功能。
就我國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而言,其中仍具有明顯的國際化特征。如采用國際通行的平衡公式;借貸復式記帳;接受國際普遍認可的基本會計假設;有選擇地采用穩健性原則;采用制造成本法等。這些特征,既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比較符合國際慣例,滿足《會計改革與發展綱要》中確定的總目標。在發展會計準則國家化的同時,又要盡可能吸收國際會計準則的長處,為我所用,這就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我國會計準則應體現中國國情和特色,又應極大限度地遵從國際慣例。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是會計準則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個漫長的道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與國家化并存時期是會計準則最終走向國際化的必經之路。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使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進程穩步發展。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