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索薇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博世、德爾福、曼格納和法雷奧等一系列全球知名零部件企業在中國的連連增資,中國汽車市場的潛在價值正在日益突顯。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新一輪發力似乎才剛剛開始。
全球最大公司在蘇州成立技術中心
大眾一汽發動機新工廠,5月26日在大連保稅區附近正式奠基興建。據悉,這個總投資達1.5億歐元的中德合資合作項目,主要從事發動機缸體、曲軸和連桿等發動機零部件生產和發動機組裝。原材料主要在中國采購,第一階段將實現年產15萬臺汽車發動機的目標,國產化率在70%左右,批量投產計劃在2007年初,規劃目標是年產30萬臺汽車發動機。
而作為全球最大的零部件公司,博世4月23日為其在蘇州的技術中心舉行了揭幕儀式。據介紹,該中心總投資額達6000萬歐元,將為博世中國的汽車零部件業務提供廣泛的部件測試和系統測試服務。博世集團董事、亞太區業務負責人孔陸德博士此間表示,到2007年為止,博世要在中國追加投資6億美元。他說:“博世在蘇州成立技術中心,擴大了部分汽車零部件在中國的產量,并將世界先進的ABS8.0和ESP8.0系統為代表的產品實行本地化生產,這些都將加強博世在全球范圍的科研體系。”
同在4月下旬,全球排名第二的零部件企業德爾福也宣布其位于蘇州的新工廠正式投產,德爾福全球副總裁、德爾福電子與安全系統總裁杰佛里·歐文斯表示:“此次蘇州新工廠的正式投產是德爾福全球增長戰略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緊跟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步伐,我們正不斷擴展公司在中國的生產能力。位于蘇州的新工廠可以讓德爾福滿足中國客戶對精密汽車技術日益增長的需求。該工廠也幫助我們與當地汽車生產商之間的業務合作,這也符合德爾福一向以全球客戶需求為指導,從而調整自己的生產布局的發展軌跡。”與此同時,德爾福在華新建的研究中心也已正式啟動。杰佛里·歐文斯表示,目前德爾福公司在中國已建立了15家合資或獨資企業,包括一家控股公司、一家培訓中心、一家技術中心和包括新擴建的蘇州工廠在內的12家生產型企業。德爾福在中國的客戶幾乎包括所有國內及外資汽車制造商。德爾福正在加速把全球的技術轉移到中國,德爾福中國研究中心將成為德爾福全球33家技術中心里面最重要的研發中心之一。
此外,去年營業額207億美元、位居零部件行業全球第四的跨國巨頭——曼格納日前也表示已經不能滿足于其目前在華的市場份額。曼格納全球總裁MARKT·HOGAN表示,將會在目前已經有的6家工廠的基礎上,盡快讓在中國投資新建的6家新工廠投產。
同樣屬于十大國際零部件巨頭的法雷奧集團,也在4月21日宣布與一汽集團公司簽署協議,合作成立一家全新合資公司,而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將成為法雷奧集團在中國的第9家合資公司。據悉,該項合資協議是與一汽集團的零部件供應子公司一汽富奧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聯合簽署的,法雷奧占該合資公司股份的60%。新公司將致力于開發和制造面向中國和國際市場的空調壓縮機,工廠設在長春。
巨頭們的野心要在中國實現
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使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消費市場和第四大生產國家,盡管2004年中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但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對中國市場的前景卻沒有任何懷疑。
法雷奧集團副總裁歐瑞德用數字表達了他對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2004年世界汽車產量為6000萬輛,根據預測,201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7200萬輛。這1200萬輛的增長將有超過50%的產量在中國完成。”除了數據上的支撐,歐瑞德還特別提到,中國的中產階層隊伍在不斷擴大,這些大多居住在城市中心區邊緣的人們,將很快會擁有自己的第一輛車。
基于對中國市場的這種樂觀判斷,歐瑞德聲稱,“法雷奧的目標是在2010年成為世界前五名的汽車零部件商,計劃當年實現銷售200億歐元,其中歐洲市場占50%,亞洲和美洲市場各占25%。2010年,中國市場計劃實現銷售13億歐元,而去年法雷奧在中國的銷售額是2.5億歐元。”歐瑞德還說,“法雷奧的中國工廠與神龍、一汽-大眾及上海的汽車生產商都有供貨關系。我們在中國的發展將與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保持同步,目前所有的投資行為,都是為中國汽車市場下一步的飛躍做準備。”
“我十分喜歡中國的一句古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德爾福亞太區總裁兼任中國總裁全春澤的戰略。全春澤告訴記者,德爾福的中國戰略主要就是這幾步。“現在‘修身很重要,我們要把中國本土的工程技術人員都培訓起來;然后再‘齊家,也就是把德爾福中國業務做得更好;最后才能‘治國和‘平天下,也就是要讓德爾福中國在德爾福亞太區、甚至德爾福全球的業務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今明兩年是‘修身階段,2007年以后,德爾福將不再單單著眼中國,而是要幫助亞太區的其他部門工作,2010年以后就要‘平天下。”
德國羅伯特·博世集團是世界第二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其亞太總部一直設在日本,但博世在上海車展前后就正式將其亞太總部從日本搬遷到了上海。博世集團總經理費倫巴赫如此解釋博世遷移亞太總部的原因,“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2007年,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到2020年,中國將變成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毋庸置疑,博世遷移亞太總部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汽車市場的美好前景”和“博世汽車業務在其中國業務整體構成的比例”,但費倫巴赫下面的話揭示了博世亞太總部遷都的真正原因。
“博世在中國仍然要面臨相當大的挑戰。中國汽車市場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都同時面臨技術革新與價格下降的雙重壓力。購車者希望新車的性能越來越先進,而價格則保持平穩,甚至能夠有所下降。這就迫使博世必須努力降低零配件的成本、提高效率,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中國零部件企業不懼外資競爭
外資零部件企業加速進入中國的現象近來也引起了業界專家的關注。在2005年中國汽車產業投資峰會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技術情報研究所總工程師黃永和認為,外資零部件在中國設廠對中國的汽車產業是有利的。“這將調整中國零部件的產業結構,形成零部件產業規模,目前中國的很多零部件企業都是依附于整車廠的,外資的到來,將促使那些規模小的淘汰,使中國出現更多的‘巨人零部件企業,提高競爭力”黃永和說。
而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則認為,外資零部件企業紛紛來華設廠,對中國的零部件產業并無明顯的好處,反而是可能導致中國的零部件市場被外資“全盤控制”。“真正的保護是要保護零部件企業,不能只抓大,不管小。”賈新光說,“外商在中國設立零部件廠并不等于中國的零部件企業就能得到什么,零部件是可以獨資的,所以外資零部件企業來到中國投資,他們只會把那些簡單的幾乎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部分合資,核心技術部分是不可能合資的,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從外資那里得到技術,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外資零部件企業來了,把中國目前的很多零部件企業都‘擠入了死胡同,在中國培養起大規模的‘外資巨人零部件企業,而零部件產業與整車產業是息息相關的。缺少創新和自主開發的零部件產業將很難支撐起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
汽車電子是中國企業切入口
在近日廣州增城舉行的廣東省汽車零部件產業交流會上,廣東省經貿委員會副主任羅堅生說,要保證本國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任務來抓,而汽車零部件應當首當其沖。
他表示,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重點應當是汽車電子電器領域。由于汽車電子屬于汽車產業中較新的領域,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國內外的基礎差別不會太大,而廣東省具有較好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礎,完全可以以ABS剎車系統、電噴系統、安全氣囊、電子儀表總成、GPS全球定位系統、汽車音響等科技含量高的電器零部件為切入點。
有關專家表示,在發展汽車電子產業時,要充分利用IT產業的基礎優勢,吸引諸如集成電路、軟件、元器件等電子企業從事有著共同技術基礎的汽車電子技術和產品開發。而對于開發難度較大、投資風險較高的汽車電子產品,則盡量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引進國際知名企業,加強消化吸收先進技術,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從根本上提高汽車電子行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