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財興
弘揚科學精神,遵循經濟規律,理念集成創新,創建著名品牌,構筑時代工程,打造世紀輝煌,這就是上海橋盛拆遷有限公司董事長倪麗娟傳遞嶄新的人生創意,策劃橋盛,帶領一批住宅業的精英,確立全新的創業理念;育才建房,貼近生活,美化城市,駕馭市場,構建住宅產業的全新運作模式,點燃創新發展的希望。
1990年,經過激烈的競爭,倪麗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區城建黨委成為一名令人羨慕的機關工作人員。四年后,她被提拔為正科級干部,可在基層工作多年的她逐漸感到,似乎基層的工作更適合她。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她不顧家人、朋友、同事的勸阻,毅然打破“鐵飯碗”,自籌資金20萬,投入茫茫商海。一個廢棄的浴室成為了她的辦公室,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成為了她的代步工具,公司就這樣運轉起來了。人員由最初的光桿兒司令,發展到現在編員工51人,借、聘用人員達200多人。公司已頗具規模,公司凈資產達4300萬元,2004年實現利潤1800萬元,上繳區財政稅收5000萬元,引進項目、上繳稅收兩項達7600萬元。
1998年,不斷追求創新的倪麗娟開始不滿足單一的房地產開發,提出了成立拆遷公司。起初這一想法遭到了領導班子的一致反對,搞動拆遷出身的副總更是奉勸她“不要自找死路,這簡直不是人干的活,給人罵,給人哄,一點尊嚴都沒有了”。可倪麗娟就認準了這個理。她認為動拆遷市場大,投資小,周轉時間短,盡管有一定的風險,但是房地產開發不同樣也要冒風險的嗎?
經過幾番討論和市場調查,公司領導班子最終統一了思想,動拆遷公司成立了。倪麗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仁德路一個拆遷地有820戶居民,倪麗娟有了“吃”下這塊基地的想法。但公司剛剛成立,拿的是臨時執照,只能承接100戶以下的基地。這里還是由市長親自抓的上海市三塊舊區改造試點地塊中的一塊。所以,不管倪麗娟跑到哪,哪都是反對聲。執著的倪麗娟想到了老領導,找區建委主任去。一次次地要求,一次次地被拒絕……最后,區領導知道了,出面說“她有這股韌勁,就讓她試試吧”。
倪麗娟在全體職工面前立下軍令狀:“基地不能按時交,總經理不做,公司解散”。從此,全身心地投入到動遷基地上。早上,伴著朝霞出門,夜晚,陪著星星回家。當時正直炎夏,連續十幾天38度的高溫,有些職工因為長時間坐在凳子上,屁股上長滿了瘡,可沒有一個人請假。在基地,員工們一天三餐都是吃工地上的盒飯,倪麗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天下班后,倪麗娟想請員工們到附近小飯店去吃頓好的,可面對滿滿一桌菜肴,大家卻沒什么胃口,因為實在太累了。盡管如此,大家在飯桌上談的還是工作中碰到的問題。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了,但一談起它,倪麗娟的眼睛仍然有點濕潤。
在企業發展中,倪麗娟同志堅持以發展為硬道理,以創新為立足點,在企業建黨方面,提出把黨的思想工作做到最需要的動遷基地和建設工地上去,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公司黨支部在《城市名園》建設工地,建立起上海市第一個工地臨時黨支部,加強對外來黨員的管理和教育,確保了陽光動遷工程和穩定工作的順利開展。
如今,橋盛公司在業界已享有盛譽,并在全市率先通過了IS9001質量認證體系。對于動拆遷工作,倪麗娟有自己的想法。她說,動遷工作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是陽光工程。動拆遷,拆的是房,動的是人。因此,要做到的人心、暖人心、穩人心。動遷居民要離開長時間生活的環境,難免會有想法,倪麗娟要求員工要“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氣不發怒”,練好動遷工作的基本功,堅持以民為本、依法動遷,無情拆遷、有情操作。在動拆遷過程中,公司采取了“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即動遷公司、街道、警署、居委會齊出力,爭取將動遷中產生的問題在這一層面上就得到解決。發現問題,現場辦公,馬上出力,馬上解決,保持了工作的暢通性。在她的帶領下,公司已經連續6年被評為上海市住宅建設立功競賽先進集體、上海市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先進集體,還獲得上海市“白玉蘭”獎、“市綠化先進”等獎項。倪麗娟本人獲上海市職工信賴的好廠長好經理、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樓市巾幗獎、2003年在首屆中國經濟人物評選活動中獲得“百名杰出人物”獎、2004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10年的拼搏,10年的辛勤耕耘。一個個樓盤的崛起,一個個動拆遷基地的按時交付,這其中飽含了一個創業者艱辛,一個改革者的勇氣和魄力,同樣也蘊含了一個企業家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