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如軍
有人說,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同時關于企業文化建設的話題也是層出不窮。許多企業曾經大喊著要進行文化建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股“文化建設”之風便消失得無影無蹤……近日,趨勢科技公司設立了首席文化官(CCO)一職。此舉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何謂企業文化
有人說,企業是一個生命體,目的是生產快樂、創造幸福。因為,企業是由人組成的集合體,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愿景的,因此,企業也是有生命,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遠景的。當人們把企業視作生命體時,只重視物質財富的積累就不夠了。一個企業要想謀求長期穩定的發展,要想有較長的壽命,它必須注重精神文化財富的積累。北京財貿管理干部學院教授王成榮認為,這種精神財富的積累,如果滯后于物質財富積累,這個企業就肯定會出毛病,肯定會走下坡路。兩種財富的創造與積累相互適應、相互推動,企業的生命力才更旺盛。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趙曉認為,首先,企業文化是一種動力。企業能夠發展到什么地步,取決于無形的東西,這種無形的東西會決定企業的動力。他說:“對于一個企業,一開始用錢刺激員工是可以的,因為他很需要錢。但是經濟學里面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的問題,當他掙到一萬塊錢的時候,他覺得效用很高,很樂意為你賣命,當他年收入達到100萬的時候,給他加到150萬是不行的,因為邊際效用遞減非常快。因此企業就需要用無形的東西激勵他,比如文化,文化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文化在什么地步上,決定了將來企業發展在什么地位上。‘以產業報國為己任,這是長虹最先提出來的,現在所有企業都這樣說,這在中國企業說可以,但是你一旦走出去,到印度或者是美國辦公司就不行了,你憑什么讓印度人或者是美國人為你中華民族崛起而賣命?寶潔文化是‘讓世界變得更干凈,不是讓美國變得更干凈,不是讓廣州變得更干凈,每個員工愿意投身到這個運動里面就到他們那里去,生產全世界最好的洗滌用品,讓全世界變得更干凈。寶潔絕對不會做房地產,房地產再有錢也不會做,因為這不符合它的目標。”
其次,企業文化是一種潤滑劑。企業員工的關系靠企業文化來做,就像夫妻關系要靠愛來調節,不是靠金錢或合同來調節。
第三,企業文化是放大器。企業文化可以放大企業的價值。現在企業由于品牌不同,同樣的產品能賣出不同的價格,不是靠有形的東西,而是靠無形的東西,把無形的東西做到這種地步,勾起理性和文化反應,這樣的企業才是成功的。
第四,企業文化是指南針。企業可以制定很多有形的制度,但是這些制度終有它的邊界,而且這些制度經常是僵化的、保守的,所以企業特別需要一個指南針,在沒有路的情況下,員工知道怎么走,沒有紅頭文件的時候員工知道怎么做事。那靠什么東西?靠企業文化。制度是顯性的文化,文化是隱性的制度。制度是一個硬的東西,文化是軟的東西,但是一定要軟硬兼施。制度是有形的,文化是無形的,制度是有限的,而文化是無所不在。制度本來是物理的,而文化是精神的,但是兩者不一定對立。企業發展要有兩根支柱,一個就是治理結構,或者是叫做企業制度,看得見,另外一個是企業文化,無形的東西。
文化基因決定
企業健康狀態
在北京財貿管理干部學院教授王成榮看來,企業就像人一樣。人沒有健康,什么事也做不了,更談不上事業發展;企業沒有健康,生存都有問題,更不會形成競爭力,進而成長壯大。
“企業健康同人的健康一樣,它有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肌體健康,第二層面是心理健康或精神健康。企業的肌體健康主要是指企業要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如一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技術設備、良好的人力資源、豐富的客戶資源、有效的管理與控制體系等。企業的肌體處于健康狀態,或者說沒有大的毛病,才能使企業在較穩定的市場環境中生存,這是一個根基。但是,企業不能只為肌體健康而活著,它有更高的追求,要生活得更精彩;事實上,在充滿競爭、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的肌體也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健康也是難保的。因此,就要研究企業的心理健康問題,企業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復雜。比如說,心理健康的企業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清晰的目標,要有自己正確處理義利關系的思考,要有親和環境、親和社會、親和顧客的處世態度,要有與合作者、競爭者和諧相處的心態,要有事業上的開拓創新精神,還要有不怕困難和挫折、勇于推進事業發展的精神等等。企業心理健康實際上就是文化良好,企業心理健康的狀態從根本上講取決于企業的文化基因的優劣。有優秀文化基因的企業,才能與時俱進、適應環境變化,才能防微杜漸,預防危機,才能生活多彩、生命恒久。確保企業健康,肌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缺一不可;但在肌體健康水平一定的條件下,心理健康,即文化基因優秀對企業的成長更具決定意義。”
王成榮強調,只有肌體健康的企業才可能有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企業有關鍵技術,有科學管理,只是具備了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基礎要件,能否形成,還要看企業的文化是否優秀,即心理是否健康,沒有優秀的文化或健康的心理,關鍵技術和科學管理只能創造暫時的競爭力,而不能形成較為持久的核心競爭力。民營企業第二次創業問題也涉及到企業心理素質提升和文化基因再造問題。有不少民營企業在開始創業時,憑著一股激情、一股勇氣、一股干勁,窮則思變,大膽創新,家族成員協力合作,打出一片天下,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現在開始第二次創業,很多民營企業卻跨不過一道坎,這道坎不是資本問題、技術問題,也不是市場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文化問題。
趨勢完善
“4C+T”企業文化
正如王成榮指出,我國目前的企業,其文化基因有不少缺陷,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其中健康和很健康的企業只是一部分,多數企業處于亞健康狀態,還有一部分企業已經生病。因此需要通過再造文化基因,全面提高企業的健康水平。
眾所周知,每個企業都會有自己的規章制度,但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有積極向上的獨特企業文化。事實上,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的重要推動力,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久立于不敗之地并得到發展。
可以說,企業文化是一種管理理念,是企業的生命源泉。正是因為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日前,作為網絡防病毒與互聯網內容安全軟件與服務領域的領導者趨勢科技公司董事會宣布,任命陳怡蓁(Jenny Chang)為趨勢科技首位首席文化官(CCO,Chief Culture Officer)。據悉,作為首席文化官,陳怡蓁將繼續提升趨勢科技的核心價值,建設更具特色的企業文化,讓每一個趨勢人的創造力都有無限的發揮空間。
1988年,陳怡蓁與張明正共同創辦了趨勢科技公司。同年,陳怡蓁成為趨勢科技在美國的首位營銷總監;1993年,她幫助張明正建立了趨勢科技日本公司。在她的領導下,公司進行的市場推廣活動使得Virus Buster(PC-cillin,趨勢科技個人版防毒產品)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桌面級防病毒產品;1997年,陳怡蓁再赴臺灣,并在當地成立趨勢科技全球營銷團隊,投身趨勢科技品牌知名度的建設工作。
據趨勢科技有關人士介紹,企業文化在趨勢科技的成長發展中起到了有目共睹的作用,而陳怡蓁就是公司企業文化的締造者。
在趨勢科技的員工心目中,陳怡蓁是“4C+T”的創立者,是“追求真善美” 路上的引路人,是“好玩、找樂子”的發起者,更是趨勢科技企業文化的積極推廣者。
所謂“4C+T”即Change(改變)、Creative(創造)、Communication(溝通)和Customer(客戶導向)和Trustworthy(可信賴)。這是每個趨勢人都能倒背如流、最具趨勢特色的企業文化。有人說:“這表示趨勢人勇于創新,不怕改變,善于團隊溝通合作,客戶導向,并以提供客戶值得信賴的服務為自豪。”據陳怡蓁介紹,其中的Change(改變)是趨勢科技文化中最鮮明、最深入人心的一項,大至公司的經營方向、產品策略、人事組織,小到個人的會議行程、調換駐地、工作優先順序,只要有利于公司的健康發展,無可不變,時時在變。
如今,“樂在工作”與“找些樂子”已經成為趨勢人工作的原動力。趨勢科技鼓勵員工上班穿牛仔褲、拖鞋,喝可樂,以此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這也成為趨勢科技吸引人才的獨特法寶。
此外,趨勢科技舉辦的純公益性質、以“培育優秀的軟件人才”為目的、在廣大高校形成熱潮的百萬程序大賽以及對于重塑企業文化至關重要的趨勢科技全球內部文化活動——Paramount也均源自Jenny的創意。
“在‘求變的文化中,公司不免欠缺條條有理的制度,但這是我們必須要有的取舍。” 陳怡蓁認為,“既然追求自由開放,就不能要求循規蹈矩;既然要改變,就要容許混亂。一定要能在混亂中找到做事的宗旨,在改變中求得不變的真理,同時不斷溝通尋求全球共識,勇于創新,不斷開創新局面。”
在陳怡蓁的多年努力下,趨勢科技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以“4C+T”精神為核心,以追求“真善美”為目標,以“好玩、找樂子”為實行手段,不斷學習、積極培訓,這是趨勢科技最引以為榮的企業文化資產。
趨勢科技在業內率先設立首席文化官一職,彰顯出趨勢科技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決心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