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內外資所得稅、農業稅及出口退稅四稅改革是涉及廣大企業和農民利益的大事。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聯合舉辦系列形勢報告會上,特邀——
將生產型增值稅調整為消費型增值稅
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指出,生產型增值稅相當于對投資還要征一道稅。1994年進行稅制改革時,我國處于通貨膨脹的狀態之中,這樣設計符合當時經濟和財政發展實際,有利于控制投資。但對治理通貨緊縮而言就是逆向調節了,會影響企業投資和技術改造的積極性,不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同時,這種稅制也不符合國際潮流。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印尼兩個國家還在實行生產型增值稅。為了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拉動內需,提高經濟自主增長能力,必須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將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當然,現在有些人對將生產型增值稅改成消費型增值稅有兩點擔心。
一是擔心財政能不能承受減收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就是給企業減稅,按照現在的規模,財政一年要少收1500億元左右。但我認為,從發展經濟大局角度來考慮,財政可以也應該承受。實施消費型增值稅后,必然會增強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積極性和能力。同時,也等于給了企業1500億元資金,正好與現在的國債規模相當。這1500億元對經濟發展和企業競爭力提高等的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雖然財政現在可能少收1500億元,但三五年后企業交給國家的絕不是1500億元,可能是3000億元、5000億元。
二是擔心影響宏觀調控,不利于控制投資。我認為不會。一方面,我們采取了投資過熱行業暫不納入試點范圍和實行增量抵扣等辦法;另一方面,企業投資是要進行成本收益核算的,也就是說,會很慎重,會考慮風險。從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的增值稅轉型試點情況看,效果已初步顯現。我們希望通過試點后加以完善,盡快地把這項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開。
推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
現在我國對內、外資企業分別實行不同的所得稅制,雖然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名義稅率相同,但由于外資企業比內資企業享受更多的稅收優惠,外資企業比內資企業實際稅負低10個百分點左右。也就是說,內資企業實際上享受的是不公平待遇,是捆著膀子與外資企業競爭。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樣做雖有失公允,但有利于吸引外資和擴大開放,是必要的。目前,我國改革開放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市場更加開放,內資企業稅收負擔比外資企業高,既不利于平等競爭,也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要求,必須盡快完善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草案,把兩套企業所得稅制合并起來,在適當調整稅率的同時,實行統一的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在此基礎上,依法加強稅收征管,使名義稅率和實際稅負盡量接近,以利于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公平競爭。我們相信,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不會影響外資企業到中國投資的積極性。
繼續推進農業稅改革
本屆政府宣布5年內取消農業稅,2004年已經走了一大步。今年將在全國大范圍大幅度減免農業稅: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一律實行免征農業稅;2004年農業稅稅率降低1個百分點的省份再降低4個百分點,2004年農業稅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的省份再降低2個百分點;在全國范圍內免征牧業稅。到目前為止,已經明確免征農業稅的省份新增加19個,加上去年已經免征和基本免征農業稅的8個省份,2005年可提前實現免征農業稅的省份將達到27個,涉及農業人口約7億人。其余的河北、山東、廣西、云南4省(區)2005年有217個縣也將免征農業稅。2006年起全國將全部取消農業稅,并由中央財政按規定給予轉移支付補助。這樣一來,5年的目標3年就完成了。在推進農業稅改革的同時,要積極研究推進配套改革,鞏固和發展取消農業稅的成果,主要包括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否則,取消的農業稅就可能又會以別的什么形式重新出現,“黃宗羲定律”就很難突破。如果鄉鎮機構改革不能取得進展,特別是財政供養人員不能減少或者不能控制住,農民負擔可能馬上就會反彈。如果不能確保農村義務教育正常經費需要,農村義務教育很可能又成為亂收費的口子。
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機制改革
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政策實施一年多來,運行平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同時也存在出口產品征稅與退稅不匹配等問題,口岸城市及部分東部地區的財政壓力較大。我們將根據2005年一季度出口退稅執行情況,在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既有利于東部地區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又合理調節地區之間財力分配,促進協調發展;既保證出口退稅具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又解決出口退稅負擔不均衡問題;既適當集中財力,又有利于外貿與經濟正常發展的總體思路,在保持分稅制財政體制基本穩定的情況下,于上半年內制訂并報批出臺完善出口退稅負擔機制的辦法和措施,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配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