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焰
能不能破解貧困難題,讓結果接近預期甚至超越預期,這是決策者面對的重要課題。過去解決貧困的手段看重“輸血”、“造血”,那么在強調財政支付轉移、利用經濟杠桿之外,是否也可著力注視另一些領域?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歷史任務。堅持均衡發展,特別是讓農村加快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將成為未來5年的一項工作重點。
歷史的經驗昭示我們:一項正確方略,在執行中也常常會走調變味。“三農”問題是中央多年的“一號文件”著力解決的難題。國家傾力讓貧困地區脫貧,成果舉世矚目,但是部分地區往往又出現返貧現象。在新一輪的扶貧開發中,能不能規避上述怪圈,讓結果接近預期、甚至超越預期?這更是對各級政府執政理念與執政水平的一次嚴峻考驗。
實踐告誡我們:如果在破解貧困難題的執行過程中不注意配套推進,扶貧目標肯定難以達到。那么,新的政策取向及其在落實中,需要哪些“配套”呢?
考核配套:這是配套之“要”。一個行之有效的考核機制,可以讓有志于科學發展的地方政府更理直氣壯,也可以讓那些舉棋不定者重審思路、調整路徑。
理念配套:貧困絕不是簡單的經濟概念。以往解決貧困的手段看,可能更看重“輸血”、“造血”,強調財政支付轉移、利用經濟杠桿,這當然必要也非常重要,但似乎忽略了另一些領域,比如農村醫療、義務教育等方面,貧困人口享受到的成果太少。否則,即使農民增了收,也會因部分農村遺漏在公共醫療網絡覆蓋之外,因病再次致貧,或為難以負擔兒女高昂的大學費用而舉債返貧。
心態配套: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在考慮“均衡發展”時,普遍擔心時間不夠、壓力很大。為什么?在速度與穩定、效率與公平等矛盾體中尋求平衡,沒有三年五載甚至更長時間,難見其效;沒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難以實現新的平衡。因此,現在執政的官員需要耐心,認準了目標,就不要因一時效果不著而灰心;對下屆政府來說,是恒心,接力賽跑;輿論媒體則要靜心,不要速度略緩就驚呼“拐點”,產值略降就大叫“下滑”,該急的要急,但該理解的也要沉得住氣,使解決貧困的工作真正做到上下一心。
徹底破解貧困難題,不只是一個目標,一個概念,更需要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與配套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