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艷艷
經濟發展帶動金融高速發展
《銀行家》:江蘇經濟這幾年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那么伴隨著高速發展的經濟,江蘇金融業呈現出了什么樣的狀況?
周忠明:應該說在2000年以前江蘇的金融業發展與江蘇經濟的表現并不相稱,主要表現在金融業總體發展水平并不高,不良貸款歷史包袱比較重。從2002年起,江蘇金融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輪經濟增長中江蘇的特色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企業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大規模的國有企業改革已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其次得益于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江蘇成為世界范圍內制造業轉移的重點地區,也成為內地外向型經濟比重最高的區域。再次,江蘇在這一輪經濟增長中形成了諸如住房、汽車、信息產品等新的消費熱點,這些新的消費熱點也拉動了江蘇經濟。在高速增長經濟的帶動下,江蘇金融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自2002年以來三年半的時間里江蘇地區銀行資產擴大的規模要高于過去50年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張量。除了數量上的增長外,江蘇地區的銀行資產結構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幾年來江蘇銀行業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是江蘇銀行業貸款結構發生了變化,一系列新板塊成為銀行貸款增長中的熱點,例如個人住房貸款、基礎設施貸款、教育和公共設施貸款以及外資企業貸款等等。其次是銀行不良貸款比重大幅下降。2000年,江蘇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平均在25%左右,到2005年上半年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已降至6.2%。再次就是江蘇銀行業整體的盈利水平大幅度提高,各家全國性銀行在江蘇的分支機構的盈利水平在本行系統內都是名列前茅。
風險與商機并存
《銀行家》:您剛才提到了隨著江蘇經濟這幾年的高速發展,銀行業也發展迅速,但是高速發展往往也伴隨著高風險。作為銀行監管者,您認為這一地區的銀行要保持這樣的發展勢頭在哪些方面要特別值得注意?
周忠明:和過去相比,江蘇銀行業在這幾年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新的發展必然帶來新的挑戰,而且未來江蘇銀行業面臨的挑戰將十分嚴峻,特別是以下三個因素將對銀行業未來的發展形成很大的影響。
一是中國這一輪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資拉動的,但是投資拉動型經濟具有明顯的短期效應,投資拉動的作用在二、三年內比較明顯,一旦投資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后其效用就迅速遞減,而新的生產能力形成后一旦消費沒有保持和投資同等的增幅就會造成產能過剩,進而會在某些投資過熱的行業出現風險集聚及暴露的情況。
二是在江蘇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受人民幣匯率體制逐步改革、國際形勢不斷變化、油價提高、國外對中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的影響,江蘇經濟首當其沖將受到比較大的沖擊,如化纖行業、紡織品行業目前就已經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三是江蘇原料、產品市場主要在外地,我們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兩頭在外”的經濟模式。就目前情況看,原材料價格上升較快,但產品市場價格上升卻不明顯,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江蘇制造業的盈利空間,企業效益下滑的勢頭比較明顯。
在上述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業產成品過剩、應收款增加、盈利水平下降的問題將會凸現,勢必對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造成威脅。
此外,銀行風險集中的情況也值得商業銀行提高警惕。江蘇銀行業這幾年來資產擴張的勢頭比較快,在部分行業造成資金較為集中,但是資金集中意味著風險的集中。在資金過度聚集的情況下,一些資金寬裕的企業往往將資金轉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當銀行信貸緊縮時,部分隱藏的風險就會暴露出來,江蘇的阪神事件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因此,如果資金的聚集超過了合理的度,這部分資金帶有的投機性的特征就會越來越明顯,給一個地區的金融系統帶來很大的不穩定性。
此外,我國銀行業正面臨著整個信貸市場的重大轉變。隨著企業短期融資券、資產證券化等其它工具的產生,銀行脫媒的趨勢將愈加明顯。如果銀行不能及時適應新形勢,僅僅在傳統的信貸市場上努力,不努力研究金融創新、實現多元化經營策略、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那么銀行業高速發展的勢頭將很快難以為繼。
《銀行家》:針對上述所提到的江蘇地區商業銀行未來所面臨的挑戰,您認為商業銀行目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以應對挑戰?
周忠明:首先,銀行要注意分析宏觀經濟走向,把握經濟態勢。銀行往往有親周期傾向:經濟擴張時銀行業務擴張得更快,經濟衰退時銀行部門業務收縮得也更迅速。這實際上使銀行在經濟變化和波動過程中處于一個比較被動的地位。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銀行需要分析和利用經濟走勢,把握自己的分寸,不要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我們的商業銀行通常善于分析單個企業的財務和生產狀況,卻容易忽視行業狀況以及一個企業在行業內的位置。因此商業銀行一定要加強在經濟波動中各行業、企業的動態分析,避免出現類似90年代那樣大量的不良貸款。
其次,銀行要加快轉型。要轉變以往靠擴大規模、增加貸款數量來維持盈利水平的盈利模式,要通過創新推出更多的金融工具。銀行要努力實現業務多元化、資產多元化,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拓展投資銀行業務。要改變以往的盈利模式,商業銀行還要提高產品的定價能力,目前銀行的定價能力很差,很難在定價方面對質量不一的企業加以區分。缺乏科學定價能力的商業銀行很難在市場上形成有效的競爭力。當前利率市場化逐步推進,金融產品價格放開程度日益擴大,這些都為銀行提高自身的定價能力提供了機遇。
《銀行家》:江蘇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中小企業或者民營經濟較為發達,但是長期以來中小企業在于求資金支持方面仍存在不少障礙。一方面銀行重大客戶、輕小企業仍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通過資本市場解決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也很有限;此外民間集資又存在法律障礙,在這多方的限制下,您怎樣看中小企業走出融資困境的問題?
周忠明:我們往往將中小企業貸款難、民營企業貸款難歸咎于銀行對他們的貸款條件過于苛刻,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銀行之所以對中小企業貸款條件被認為較為苛刻主要是因為銀行與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銀行缺乏有效的信息甄別手段,難以辨別中小企業所提供信息的真偽。作為一種簡便的方法,銀行往往以企業規模的大小作為貸款的標準之一。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也是因為缺乏相應的金融工具。由于中小企業是整個社會生產鏈條的一部分,有些中小企業實際上是為大企業服務的,因此通過生產和經營渠道大企業的信用可以向中小企業延伸,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工具,使得大企業和社會的信用無法向小企業延伸。舉個例子,為上海大眾提供零配件的小廠本身信用度不高,但是如果他持有上海大眾為其開具的銀行承兌匯票,就可以使上海大眾的信用通過產品交易延伸到了小廠。但類似這樣的信用延伸工具和渠道,目前還很缺乏。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
不應該靠上市,還應該靠民間資金的籌集,而民間資金籌集的問題在于法律規范、有效工具的選擇以及尋找合適的渠道,合理地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的籌集比一味依賴銀行貸款效果要好得多。
銀行監管要因勢而變
《銀行家》:根據經濟形勢變化以及商業銀行的轉變,監管機構在履行監管職能時應如何做相應的轉變來適應上述情況的變化?
周忠明:由前幾年經濟高漲時留下的風險隱患,隨著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風險將逐漸暴露出來。對于銀行風險,監管當局首先要加強分析和預警;其次對風險采取防范措施,盡早將問題在萌芽階段就處理好;三是一旦風險爆發,要正確應對,盡可能把損失降低到最小;四是增強銀行的風險消化能力,風險是始終存在的,只要銀行保持一定的資本充足率和盈利水平,那么銀行就具備一定的抵抗風險的能力。
銀行監管還要適應當前商業銀行資產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適應金融創新的需要,加強監管創新,引入先進的監管理念和方法使監管適應金融發展需要。江蘇地區由于金融發展較快,對監管創新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銀行家》:江蘇經濟發展不平衡,那么這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不同地區銀行業的發展勢必造成影響,作為銀行監管者是否會考慮針對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地區的銀行采取有差別的監管手段?
周忠明:我認為這種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不僅存在于江蘇,也在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對于江蘇來說,區域不平衡不是靠對加大對某一地區的貸款規模和放松對某一地區的金融監管要求來實現,而應靠完善市場機制,促進市場要素的流動,促進各種市場定價機制的完善,使落后地區的部分市場要素在進一步的市場組合過程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再發展,而不是靠行政手段調節生產要素,強制增加欠發達地區的信貸投放,這樣下去只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比如說,要解決農民出路的問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快城市化進程,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對村辦、鄉辦企業的信貸投放量。
《銀行家》:銀行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而作為國家一個職能部門的銀監會有時肩負著落實國家經濟政策的職責,當企業的經濟行為或經營目標和監管部門執行監管職責或國家經濟政策發生矛盾的時候,您認為這種矛盾是否能夠調和,或:者必須以一方犧牲某些利益作為最終的解決辦法?
周忠明:我認為,銀行的行為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應該是一致的,如果在實際中;有不一致的現象,那么我們就應該找出原因使雙方的要求趨于一致。之所以會出現雙方經濟行為的不一致狀況,大部分還是由于一些銀行的短視行為造成的,這個銀:行應該通過風險控制和宏觀分析發現這種風險。銀監會的監管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促進銀行業的合法、穩健運行,維護公眾對銀行業的信心,二是保護銀行業公平競爭,提高競爭能力,這兩點結合在一起與商業銀行的長期發展目標是吻合的。對于商業銀行的短期行為,監管部門不應依靠行政手段加以解決,而應靠資本約束和風險約束使銀行的行為與監管要求一致。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就是對銀行監管一個很大的進步,它使得以前的多目標的監管工作集中反映在監管部門對銀行一個指標的監管上,促使銀行通過資本管理和風險管理自主調整自己的經營行為。在監管方法上,目前我國現場監管的比重仍較大,而非現場監管最大的弱點是商業銀行信息披露還不充分,很多會計核算和統計跟不上非現場監管的要求,因此現場監管還是作為主要的監管方式。在非現場監管不能滿足審慎監管要求的情況下放松現場監管,將會造成監管失控。因此現在要做的就是,在完善非現場監管基礎工作的同時,逐步從現場監管為主向非現場監管為主過渡,江蘇銀監局也在為此做積極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