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發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馬達開啟并提速,亞洲作為一個整體加入其中雛型初具。但現實告訴我們,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并不平坦、順利。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亞洲經濟一體化存在著各國間經濟發展多樣化,發展模式多元化,發展程度參差不齊。由此看來,亞洲各國發展階段的落差,注定了一體化進程的加倍坎坷,但總體形勢好于“愿景”。
解析《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
2005年4月22日,博鰲亞洲論壇推出其首個年度經濟報告。這篇題為《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報告指出,亞洲經濟和貿易正加速融入世界、所占世界經濟和貿易總量的比重越來越高,而市場的力量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因素。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分析認為:“一體化機制的進程是不斷發展的,但它與歐洲或者美洲相比也許速度要慢,這恰恰是由于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多樣化的本質,這一地區不僅地理上相距遙遠,而且在文化、經濟發展等很多事情上都是如此;在另一方面,通過亞太經濟的一體化,帶動亞洲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共同體,或者不如說是一個亞洲大家庭?!?/p>
《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一個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一定要完全依靠政府間的區域貿易安排,像自由貿易區、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樣一些區域性貿易的政府間體制安排。因為過去亞洲區域貿易的迅速增長,并不是由于亞洲區域內已有的政府間區域貿易安排。到目前為止,所有的亞洲區域貿易安排都在談判當中,還沒有最后達成協議??墒莵喼迏^域內的貿易增長速度非???,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場力量的推動,主要是亞洲的內部需求的推動。所以,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應該更多地依靠市場力量,依靠亞洲區域內的內部需求的推動?!?/p>
報告顯示,大多數亞洲國家經濟增長速度要快于世界經濟總量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幅度,按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亞洲國家GDP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從1990年的15%升至23.8%。按目前的速度發展,亞洲經濟有希望占據世界經濟半壁江山。
在國際貿易方面,亞洲與世界一體化的步伐也在加快,1990年至2003年間亞洲經濟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從23.8%上升到29.4%。報告也指出,亞洲國家對此的貢獻度不盡相同,“主要得益于中國和東盟國家國際貿易的發展?!?/p>
同時報告還強調,區域貿易是亞洲貿易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市場的力量在促進區域貿易一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皷|盟以及亞洲地區其他的自由貿易安排對于區域內貿易推動作用有限?!倍袌鲎园l的推動力量則效果顯著,多邊貿易框架比雙邊貿易安排在推動貿易增長方面更有效。
報告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貿易和投資幾乎是同時產生的?!?/p>
報告也談到亞洲國家參與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失衡的問題。它指出,在過去的25年中,東亞國家在大量外商直接投資的推動下參與了國際生產活動分工,雖然主要的資金來源和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都在區域之外,但主要的東亞經濟體都參與其中。
但與此同時,“中亞、西亞和南亞國家卻在這一分工體系之外徘徊。”
針對那些欠發達國家,報告建議,必須在短期內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吸引更多FDI以促進貿易發展,否則在缺少強大國際援助的情況下,這些國家將可能會被進一步邊緣化。
關于中國與亞洲經濟的相互作用,報告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帶動效應,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對亞洲的崛起起到推動作用,如果中國經濟減速,亞洲經濟將深受影響。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在東亞區域內出口的比重已經從1985年的24.7%增加到2001年的30.6%,中國也是亞洲地區一個重要的市場。
報告還建議政府之間加強政策協調,以避免不必要的貿易摩擦,因為“深入的經濟和政治合作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亞洲國家間雙邊和多邊貿易關系?!?/p>
該報告由博鰲亞洲論壇和世界銀行聯合推出。今后博鰲論壇將每年發布一個亞洲一體化報告。
東盟進行時
無數微小的變量正在“潤物細無聲”地改變亞洲,盡管置身其中的很多人并無察覺。東盟的10個成員國,當初恐怕也無法預料自己會成為重構亞洲甚至世界經濟秩序的微妙力量。
1967年8月8日,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和印尼5國在曼谷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立。這是一個結構松散的區域性國際組織,成員國都是中小發展中國家,進行的是“南南型”的合作,各國都是獨立地執行自己的政策,依靠外交進行協調。盡管新加坡后來成為一個比較發達的經濟體,但它只是一個袖珍的城市型國家;再加上其后加入的文萊(1984)、越南(1995)、緬甸(1997)、老撾(1997)、柬埔寨(1999)和現在的觀察員國巴布亞新幾內亞,這個組織的“發展中”性質不但沒有改變,反而還在加強。
二戰后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比較高漲,伴隨而來的是一些區域構想,但最終都沒有取得成功。所以盡管東盟很“小”,但他在區域合作方面是一個先行者,亞太地區的任何事務,如果沒有東盟的參與都是辦不成的,它的影響力在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一度達到頂峰。
金融危機促使東盟反思:沒有一個更大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是不能夠對抗世界性金融風暴沖擊的。他們開始改變一向奉行的與周邊各大國“等距離外交”的政策。6年前的宏大構想再度浮出水面。1997年12月15日,東盟、中、日、韓領導人(當時是“9+3”)非正式會議在吉隆坡舉行,此后年年開會。
東盟的“四兩撥千斤”在2001年取得突破。11月6日,在文萊舉行的第五次東盟——中國領導人會議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指出,中國與東盟應明確新世紀初的重點合作領域并確定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目標。一年后,《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金邊達成,CAFTA建設進程正式啟動。
這將是一個純“發展中”的FTA,目前GDP將近2.2萬億美元(中國約1.4萬億美元),對外貿易額1.7萬億美元,按人口(18億)則是世界上最大的FTA。
中國與東盟的搶先對接大大刺激了別的經濟體。日本很快與新加坡單獨達成了雙邊自由貿易協議。
而東盟的杠桿作用還在放大。除了原有的“10+3”,另一個亞洲大國印度也表示了同東盟建立FTA的意向。這個信息意義重大,由此“東亞一體化”的框架便有了向“泛亞”拓展的想象空間。2004年9月4日,東盟分別與中、日、韓、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舉行了經濟部長會議。連大洋洲的遠鄰也被撬動,東盟的杠桿可謂神奇。
但杠桿再精妙,究竟需要實體的支撐,中日韓三板塊能否拼接,始終是亞洲一體化的關鍵。
中國將成為領導者
2004年5月初,中國經濟是否過熱受到國際關注?!都~約時報》大牌記者弗里德曼在文中劈頭就說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歐盟、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等世界各經濟體領袖,每晚上床之前都應該為中國領導人和中國經濟的健康祈禱,因為中國經濟如果出現麻煩,整個世界都會隨著倒霉。
更明確地說,整個東亞在向兩千年來的傳統模式回歸,或者按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的說法,“中國正在迅速地回到亞洲中心演員的傳統角色”,亞洲經濟一體化是歷史的必然,而且將以中國為核心。
2003年,亞洲地區外貿總額的一半以上屬于中國,亞洲各國的出口總額的一半是對中國。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一發展的速度:1990年,亞洲各國對中國的出口還不到它們出口總額的7%;可是到了去年,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甚至澳大利亞的出口增長幾乎全部來自對中國的貿易。日本去年擺脫了十年經濟停滯而首次出現增長,國際公認全靠對中國出口的增加,或者按照《華盛頓郵報》的說法,是因為“日本2003年出口增長的近80%歸于中國”。日本從中國的進口,也已經超過了從美國的進口。韓國去年對華貿易首次超過對美貿易,更是東亞現當代史上的劃時代事件。
由于中國巨大的對美出口,美國至今還是亞洲的最大出口市場??墒前凑杖A爾街最大金融公司之一UBS的估計,再過十年中美兩國就將平分秋色。據《紐約時報》預計,中國經濟規模在6年之內將達到德國的兩倍,到2020年便將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按照這些統計數字和演變速度,亞洲經濟將以中國為核心而發展,是十分自然的結論。
日本似乎是亞洲經濟的傳統“領導者”,在亞洲一體化的過程中也勢必有所作為。但這并不能改變中國成為核心力量的趨勢。
日本是亞洲最早現代化的經濟大國,可是其“經濟起飛”完全以日美貿易為中心。盡管東京不斷從事“日元外交”,日本經濟實力對亞洲經濟的帶動卻微乎其微。舉例來說,在日本經濟早已大幅度起飛的1976年,按照美國中情局統計,與日本一水相隔的“反共盟國”韓國的國民平均所得尚不及實行計劃經濟的朝鮮,實在看不到日本當時的經濟高速發展給鄰國帶來的好處。而中韓建交剛十年出頭,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額便超過美國。
在經濟泡沫破裂之前的最強勢時代,日本才吸收了亞洲地區出口總額的20%(目前跌落到僅10%),而GDP目前尚遠在日本之后的中國,2003年已經吸收了亞洲出口總額(含中國向美國出口)的31%,成為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各國以及澳大利亞去年出口增長的最大因素。換言之,中國目前對亞洲經濟的帶動作用已經遠超最盛期的日本。
亞洲經濟另一個重要議題是印度,以印度之大,自然會成為亞洲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前不久結束的北京財富論壇上,歐美輿論界認為印度將是中國的主要對手。然而美國密歇根大學國際經濟及國際政治教授李侃如卻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表示,中國的崛起很可能帶來地區經濟更大的一體化,印度的經濟力量可以到東亞或東南亞。中印經濟關系也必然出現巨大的增長,當務之急是增進兩大歷史文明的政治和解,共同促進亞洲經濟的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