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四龍
一、會計年度類型與設定標準
15世紀的威尼斯商人以擅長簿記技術著稱,他們在佛羅倫薩式簿記和熱那亞式簿記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立了威尼斯式簿記;這一時期,他們初步建立了運用“會計年度”的概念(成圣樹,1995)。歷史上對會計年度的運用,與該國(或地區)政治、歷史、地理、氣候、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由于上述因素的差異,各國會計年度的劃分也不盡相同。
目前,世界各國會計年度劃分主要有以下類型:(1)歷年制,如德國、法國、俄羅斯、中國等。(2)十月制,如美國(1976年后)、墨西哥、古巴、泰國等。(3)七月制。即以每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止為一個會計年度,如澳大利亞、瑞典、瑞士、巴基斯坦等。(4)四月制,如英國、加拿大、日本、印度等。(5)三月制,如土耳其、以色列、敘利亞、卡塔爾等。另外,還有個別國家采用十一月制(如阿根廷)和五月制(如盧森堡),除此之外,一些國家還采用特殊的時間區間為會計年度,如伊朗以公歷3月21日起至次年3月20日止為一個會計年度,尼泊爾以公歷每年7月16日起至次年7月15日止為一個會計年度等。
會計年度是基于會計分期假設的人為劃分,無論其起止時間如何界定,會計年度的期間長度必須相等。對會計年度的劃分,主要有公歷年度、預算年度、營業年度等標準。目前采用歷年制為會計年度的國家(或地區)最多,可能是沿襲歷史習慣的緣故;采用預算年度為會計年度,預算年度與會計年度一致,便于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采用營業年度為會計年度,一般應以每年中企業活動的最低點作為年度終的起訖點,以避免企業經營高峰期,有利于提高會計核算效率和信息質量。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還允許企業根據自身需要,確定會計年度的起止日期,也有些國家設立多個會計年度供企業選擇使用。
二、我國企業會計年度改革的緣由與契機
我國《會計法》第11條規定:“會計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我國會計年度采用歷年制,是為了與財政、稅務、計劃、統計等年度保持一致,從而便于國家宏觀經濟管理。
(一)我國企業會計年度改革的緣由。我國現行會計年度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是與計劃經濟管理相適應的。然而,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現行會計年度已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欠缺;尤其是我國外向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其弊端更為凸現。采用統一的歷年制會計年度,可能給信息呈報者、注冊會計師、債權人、投資者、政府監管等諸多方面帶來不利影響。
1、對于信息呈報者而言,統一的歷年制會計年度使企業年底工作任務過于繁重,會計工作分配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會計核算效率和信息質量;統一的歷年制會計年度可能會割裂企業會計核算工作與其生產經營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對于季節性生產企業),人為地增加了會計核算工作的復雜性;由于春節和審計的原因,可能導致結賬日至呈報日的周期延長,從而降低會計信息的及時性。
2、對于注冊會計師而言,統一的歷年制會計年度導致年報審計過于集中,可能會帶來人員安排的困難,或導致事務所降低質量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審計質量;年報集中審計使審計業務不均衡,可能導致審計資源的浪費和影響事務所的業務拓展。
3、對于債權人、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而言,統一的歷年制會計年度導致年報集中于年初披露,不利于債權人、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從容提取和分析財務信息,降低了財務報告的有用性。
4、對于政府監管而言,統一的歷年制會計年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弱政府監管的力度,淡化監管效果。
還有人認為,國際上許多國家允許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會計年度;因而,當國內子公司的會計年度與國外母公司不一致時,會增加跨國公司會計處理和經營管理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國吸引外資的能力。
可以說,雖然現行會計年度對于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欠缺。因而,對現行企業會計年度進行改革已十分必要。
(二)我國企業會計年度改革的契機。對我國企業會計年度進行改革,宏觀層面主要面臨法律保障、整體協調等方面的制約。或者說,要對企業會計年度改革,在宏觀上至少需做到:(1)對《會計法》等法規制度的相關規定進行修改;(2)會計年度改革需要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統計局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密切配合,要注意各部門的整體協調,以保證因改變企業會計年度而不至于造成宏觀管理使用會計信息的不便。
改革現行企業會計年度,近年來在我國得到了一定的關注。可以說,改革并不缺乏現實的需求,關鍵在于條件成熟與否。目前,我國正在修訂1992年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財政部于2005年6月發布了《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我國的基本準則實質上起到“準則的準則,或具體準則的基礎”的作用,如果借此契機改革企業會計年度,有利于以后會計準則體系的邏輯一致,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而,筆者認為,從基本準則入手改革企業會計年度,應是最佳契機。如果基本準則的相關規定進行了修改,那么作為基本準則制定依據的《會計法》也應修訂,基本準則須遵循《會計法》;當然,其他相關法規制度也應一并修訂,如《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等。同時,會計準則的制定由財政部負責;由財政部統籌安排,更有利于各相關部門間的整體協調,從而更好地保證因改變企業會計年度而不至于造成宏觀管理使用會計信息的不便。
三、我國企業會計年度改革的建議
目前,我國理論界對于企業會計年度改革不太關注,相關文獻寥寥無幾。在現有研究中,對企業會計年度改革的探討,主要定位于企業和注冊會計師的(微觀)需求方面,研究視角較為單一;在國有經濟占主體的國情下,研究視角過于微觀可能意義不大。
筆者認為,在國有經濟占主體地位的國情下,企業會計年度改革首先應定位于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其次才能考慮其他有關方面的需求。在我國,會計信息的用戶首先是政府(張為國,2003),其他利益各方則處于相對的次要地位,這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所秉承的會計信息“為資本市場服務,為投資者、債權人決策服務”理念有本質的區別。政府作為經濟的宏觀調控者需要的是較籠統的統計數據,企業會計年度改革首先應滿足政府統計數據的要求,以服務于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基于此,筆者大膽提出我國企業會計年度改革的建議:應選擇設立兩個會計年度供企業選擇使用的方案,即在現有歷年制的基礎上增加每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止的會計年度。
在上述建議中,首先考慮的是作為經濟宏觀調控者的政府統計數據的要求;增加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的會計年度,如果加強半年度財務報表的審計監督,應不會對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造成太大的沖擊,還兼有轉軌成本較低的優點。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兼顧了其他有關利益各方的需求。如:(1)對于信息呈報者而言,增加一個會計年度以供其選擇,可使會計工作分配相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會計核算效率和會計信息質量;特別是對于季節性生產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有望錯開經營高峰期以增強企業會計核算工作與其生產經營的內在聯系。(2)對于注冊會計師而言,年報于年初、7月初兩個時段出具,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年報集中審計的壓力;且審計業務相對分散,更有利于人員安排、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事務所的業務拓展;(3)對于債權人、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而言,年報于兩個時段披露,更有利于其從容提取和分析財務信息,可增強財務報告的有用性。(4)對于政府監管而言,增加一個會計年度,使監管任務相對分散,有利于提高監管效率,增加監管力度,強化監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