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瑜
在國加入WTO并以不可阻擋之勢融入世界經濟大潮的今天,如何全方位與國際接軌,更快的建立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是擺在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面前的一個課題,在這不可逆轉時代大潮的呼喚和促進下,一系列國企改革舉措紛至踏來:強化基礎管理、夯實資產、執行統一的會計制度、主輔分離、加強內控制度的建設等等,而這些都離不開一項工作——清產核資。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主任李榮融于2003年9月簽發了國資委第一號令《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辦法》,為國有企業進行清產核資,“摸清企業家底”提供了法律保障。企業清產核資的準確定義是:通過進行賬務清理、資產清查、價值重估、損溢認定、資金核實和完善制度等活動,依法認定企業的各項資產損溢,從而真實反映企業的資產價值和重新核定企業國有資本金,為科學評價和規范考核企業經營績效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供依據。
一、企業需要進行清產核資的情況
(一)企業存在以下情況,國資監管機構可以要求企業進行清產核資
1.企業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超過所有者權益,或者企業會計信息嚴重失真、賬實嚴重不符的。
2.企業受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他重大、緊急情況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造成嚴重資產損失的。
3.企業賬務出現嚴重異常情況,或者國有資產出現重大流失的。
(二)企業發生以下事項,需要進行清產核資的,由企業提出申請,報同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批準
1.企業分立、合并、重組、改制、撤銷時,涉及資產或產權結構重大變動,如主輔分離進行的清產核資。
2.企業會計政策發生重大更改,涉及資產核算方法發生重要變化等情況,如為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所進行的清產核資。
3.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企業特定經濟行為必須開展清產核資工作的其他情況。
二、清產核資的具體步驟
企業開展清產核資,首先應確定基準日,然后以基準日的賬務和資產情況為基礎,按照賬務清理、資產清查、價值重估、損溢認定、資金核實及國有資本金數額核定等步驟進行,具體內容包括:
賬務清理:對企業的各種銀行賬戶、會計核算科目、各類庫存現金和有價證券等基本財務情況進行全面核對和清理,以及對企業的各項內部資金往來進行全面核對和清理,以保證企業賬賬相符,賬證相符,促進企業賬務的全面、準確和真實。
資產清查: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的清理、核對和查實,企業對清查出的各種資產盤盈和盤虧、報廢及壞賬等損失按照清產核資要求進行分類排隊,提出相關處理意見。
價值重估:對賬面價值和實際價值背離較大的資產(主要為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按照國家規定方法、標準進行重新估價。企業在以前清產核資中已經進行資產價值重估或者因特定經濟行為需要已經進行資產評估的,可以不再進行價值重估。
損溢認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依據國家清產核資政策和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對企業申報的各項資產損溢和資金掛賬進行認證。
資金核實: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根據企業上報的資產盤盈和資產損失、資金掛賬等清產核資工作結果,依據國家清產核資政策和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組織進行審核并批復準予賬務處理,重新核定企業實際占用的國有資本金數額,作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評價企業經營績效及考核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基數。
三、清產核資過程中的關注要點
企業開展清產核資的整個過程中,大量具體工作集中在賬務清理、資產清查和損益認定階段,把握好這三階段的工作要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賬務清理階段
為保證企業的賬賬相符、賬證相符,企業在清產核資工作中必須認真做好賬務清理工作,并著重關注以下內容:
1.以清產核資工作基準日為時點,采取倒軋賬的方式對各項賬務進行全面清理,對企業總公司及子公司的所有賬戶進行清理,以及總公司同各子公司之間的各項內部資金往來、存借款余額,庫存現金和有價證券等基本賬務情況進行全面核對和清理,以保證企業各項賬務往來關系清楚、資金關系明晰。
2.認真清查公司總部及所有子公司的各項賬外現金,對各類“小金庫”進行全面清理,認真予以糾正,及時納入企業賬內。
3.全面清理企業總部及所屬子公司的對內或者對外擔保、財產抵押和司法訴訟等或有負債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分類排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風險。
4.對清理出來的各種由于會計技術性差錯因素造成的錯賬,應當根據會計準則關于會計差錯調整的規定自行進行賬務調整。
(二)資產清查階段
在資產清查中把實物盤點同核實賬務結合起來,把清理資產同核查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結合起來,重點做好各類應收及預付賬款、各項對外投資、賬外資產的清理,以及做好企業有關抵押、擔保等事項的清理。具體應關注以下內容:
1.債權債務:清理各項債權、債務,并確認其與債權、債務單位的相關金額是否一致,著重關注應收款項的賬齡分析及回函確認的情況,判斷是否存在壞賬損失。
2.存貨:分別按企業既定的存貨類別分項目進行清查,核查實際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致,重點關注存放時間長、閑置、毀損和待報廢的存貨,以確定是否存在盤盈、盤虧、積壓和報廢損失。
3.長期投資:應重點關注企業的長期投資產權清晰狀況,與被投資單位的相關金額是否一致,被投資單位財務狀況如何,是否存在投資損失。
4固定資產: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運輸工具等各項固定資產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致,重新審視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折舊方法是否恰當,使用狀況如何,是否存在盤盈、盤虧、待報廢和毀損等情況。
5.在建工程: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致,主要項目和工程的結算情況,是否存在報廢、毀損等情況,如屬停緩建、停建后拆除等情況,應著重關注停建和待報廢工程的主要原因等。
6.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及無形資產:重點關注是否存在潛虧掛賬的項目。
7.各類盤盈資產和負債潛盈:重點關注盤盈或潛盈的原因和作價依據。
8.各類盤虧資產:重點關注資產盤虧的原因、責任及金額。
(三)損溢認定階段
企業在進行賬務清理、資產清查的基礎上,對各項清理出來的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依據《國有企業資產損失認定工作規則》的有關規定取得相關合法證據后,由進行清產核資專項財務審計的社會中介機構進行核實和認定。合法證據包括:
1.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
2.社會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
3.特定經濟行為的企業內部證據。
“合法證據”對于整個清產核資結果的
認定和處理至關重要,應著重關注,可以考慮以下兩方面。
一是清產核資結果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核權益或核損溢,即稅后核銷減少企業未分配利潤或稅前核銷減少企業本期利潤。選擇不同的方式核銷,所需提供的證據也不盡相同。如壞賬損失的認定規則中,對于逾期不能收回的應收款項,有敗訴的法院判決書、裁定書或者勝訴卻無法執行的或債務人無償債能力被法院裁定終(中)止執行的,依據相關法律文書,認定為損失,可申報核減權益;如果企業申報稅前核銷,則只有法院的終止執行書有效,中止執行書是無效的。因此,企業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經營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的處理方式,從而提供相應的“合法證據”。
二是對于股份制企業清產核資清查出的資產損失,若申請以核減權益方式處理的,原則上應由董事會決議通過,所有股東按股權比例共同承擔,董事會的核批文件是必備證據;但若企業董事會或股東會不同意按股權比例核減各自的權益,則清查出的資產損失由企業在當期損益中自行消化。
四、清產核資的涉稅問題
清產核資中清查出的資產盤盈是否存在補繳企業所得稅的問題?這是很多企業的擔心和疑問。為促進企業真實反映情況,如實暴露問題,真正解決國有企業資產狀況不清、管理混亂、資產閑置浪費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國務院國資委在國資評價函[2003]94號文中明確指出:
(一)對清產核資中清查出的資產盤盈,首先沖減有關資產損失和潛虧掛賬,對于資產盤盈沖減資產損失后數額較大的,報財政部、國資委批準后可相應增加國家資本金,不再補繳稅款。
(二)企業資產損失大于資產盤盈的部分,經同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批后,對于企業自行申請列損益處理部分,報同級稅務部門審核后,允許企業五年內自行消化。
五、清產核資的組織技巧
清產核資是一項集財務管理、實物管理、價值管理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政策性和專業性很強,如何順利開展并圓滿完成各階段的工作,必須精心組織、統籌安排、加強溝通協調,注重分工協作。
(一)宣傳清產核資文件精神,學習損失認定規則。
(二)打消經營者的顧慮,正確認識清產核資工作。
(三)加強各相關部門協作和溝通。
(四)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在清產核資中的作用。
六、清產核資的后續工作:加強制度建設,持續完善內部控制
企業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要針對清產核資工作中暴露出來的資產及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對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等形成原因進行認真分析,分清管理責任,提出相關整改措施,下大力氣鞏固清產核資結果,防止前清后亂。
(一)按照國家現行的財務、會計及資產管理制度,并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各項資產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在建工程等管理制度。
(二)進一步加強會計核算,完善各項內控機制,完善內部資產財務管理辦法,加強對內部各級次企業的財務監督。
(三)建立資產損失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和子公司負責人任期審計制度,并認真研究建立各項風險控制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強對外擔保及委托資金等高風險項目的管理和控制。
(四)積極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行政務公開,將本企業投資、經營、財務以及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重大事項,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及時向出資人、董事會、股東和廣大職工披露。
(五)各企業要在鞏固這次清產核資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財務決算工作,加強對財務決算的審核,確保財務決算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實力和經營業績。
國務院關于清產核資的指導精神是“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一個懂得理財的家庭,必然經常清點家當,計算收支;一個善于經營的企業,必然注重盤活資產,創造效益;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必須確保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積極開展清產核資,充分暴露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問題,是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國有企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