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愛萍
會計職業道德,就是會計人員在會計事務中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即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應遵循的道德標準。“不做假賬”是會計從業人員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這也就是說,會計行業它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所有會計人員必須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正因為會計行業有它那誠信、真實、可靠的職業本質,才獲得社會的信賴與贊譽。當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管理工作也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會計信息越來越被廣大決策者、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重視,它成為了政府部門進行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但同時,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幾乎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其主要表現在:一是會計法制觀念淡薄,違法干預會計工作;二是授意、指使、強令篡改會計數據,假造憑證、賬表進行假審計、假評估;三是賬外設賬;四是轉移國有資產、偷逃稅收、粉飾業績;五是會計人員執法環境差,會計監督嚴重弱化,單位會計基礎工作和內部控制制度薄弱;六是違法違紀手段隱藏,做假技術不斷發展;七是會計工作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嚴重。會計領域的突出問題,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并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曾題詞、并多次強調“不做假賬”。
一、是什么原因導致做假賬
(一)屈從領導的壓力,被動做假
這主要是受單位負責人的不良道德影響。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很多單位的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在地位上屬從屬關系,也就是說單位負責人對他們的工作完全擁有領導權和管理權。有了這種天然的從屬關系,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在單位會計工作中,能否發揮作用,和發揮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從屬性。而這種從屬性又與所在單位的文化層次,及其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密切相關。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某種利益往往會向會計人員施壓,致使會計人員違背現有會計法規,在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
(二)政府管理部門觀念和管理上存在錯位和缺位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搞花架子,盲目地下達經濟增長指標,或者國有企業扭虧任務,或其他任務,逼著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而不得不編造虛假的會計報表。
(三)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
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社會不良風氣給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響。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時,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逐步抬頭,私欲不斷膨脹,削弱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部分會計人員不顧會計行業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規范。在個人利益的驅使下,不顧一切地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他們利用職務之便監守自盜,大肆貪污、挪用公款,最終以身試法,甚至走向斷頭臺。
(四)業務不精,法律意識不強
有的會計人員默守陳規,不求上進,缺乏鉆研業務、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他們業務知識貧乏或知識老化,專業技術水平低,無法按照新規定開展工作,同時,他們不學法,不懂法,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也知之甚少。他們既談不上遵紀守法,更不能依法辦事了。
(五)法律監督機制不完備,會計規范體系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造成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削弱了企業自我約束能力。當企業的財務行為與會計法規制度發生抵觸時,往往片面強調搞活經營,而放松了對違紀違規行為的監督。況且目前會計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監督標準又不統一,各部們在管理上各自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種監督不能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雖然有關部門每年都要進行稅收財務物價檢查,會計師事務所每年都要對會計報表審計驗證,但其經常性.規范性以及廣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給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而難以形成有效的再監督機制。
二、針對上述情況,應采取的制假對策
(一)以法治假,規范性防范
以法治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新《會計法》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在會計監督方面,新《會計法》明確規定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內容:(1)記賬人員與業務、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并相互分離、相互制約;(2)單位事項的決策和執行做到相互監督、相互制約;(3)明確財產清查的范圍、期限和組織程序;(4)明確內部審計的方法和程序。
2.追究造假單位負責人責任。新《會計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明確了單位負責人為會計信息真實性、完整性的第一責任人,加大了單位負責人的責任。所以明確單位負責人為會計責任主體,也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只有單位負責人認識到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自己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才能促使單位負責人重視會計工作,加強會計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做假賬。
3.承擔法律責任方面,新《會計法》在以下方面做了明確規定:(1)明確規定了對單位違法行為的處罰。(2)為了便于量刑處罰,新《會計法》明確規定了對會計核算管理中十項違法行為的處罰。其中對“未按照規定建立并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行為單獨作為一項,體現了新《會計法》對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視。(3)明確規定了具體處罰標準。新《會計法》不僅要求對違反《會計法》的單位領導人和會計人員進行行政處分、承擔刑事責任,增加了經濟處罰的內容,而且相應規定了違法行為的具體處罰標準,有利于根據違法情節予以量刑,使法律責任落到實處。
(二)抓原始憑證,從源頭上防止造假
原始憑證是經濟業務事項發生或完成時取得或填制的,用來證明經濟業務事項發生或完成情況的書面證明。在經濟活動中,非法取得或填制、偽造或變造原始憑證以騙取收入,會計人員依據不真實的原始憑證進行核算,結果導致一系列的會計信息失真。因此,治理造假,應從原始憑證這一源頭抓起。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做假賬。
(三)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體系是指各級管理部門在內部產生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基礎上,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進行規范化、標準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嚴密的控制體系。它的功
能有:1、及時發現、糾正可能出現的偏差,防范財務造假,避免把潛在的危機轉變為現實的損失;2、能使憑證有效、記錄完整、正確,稽核有力;能有效地堵塞漏洞、防止或減少損失,防止和查處貪污盜竊等違法亂紀行為。
內部控制系統是遏止做假的重要工具,是實施自動防錯、查錯和糾錯,實現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
(四)健全和完善會計管理制度
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是指各單位根據國家會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結合本單位經營管理的特點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規范單位內部會計管理活動的制度、措施和辦法。
加強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建設是完善會計管理制度體系的重要舉措,它能夠有效地維護會計管理制度體系的完整性和協調性,確保會計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是改善單位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策略。
(五)強化會計監督
會計監督是指對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監控和經常性的檢查,便于及時發現并糾正會計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錯誤,依法查處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確保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運行。強化會計監督,有效地發揮會計監督的職能,是對當前經濟領域中,出現的造假現象的有力挑戰,也是防止和發現會計造假的有力措施。同時,它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工作秩序,提高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水平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加強會計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1.提高會計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思想道德品質。會計職業的特性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道德素質。
2.在建立一套系統的職業道德規范的同時,特別要加大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處理力度,以此來約束和管制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
3.完善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制度,嚴格確定具備哪些條件才有資格從事財會工作,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擔任總會計師。
4.健全專業資格確認制度,在堅持目前專業資格“考評”結合制度的基礎上,應該相應提高資格考試的入門條件,重視學歷因素在“考評”中的作用。
5.加強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提倡會計人員終身教育的觀念,切實幫助他們提高素質,積累經驗,更新知識。嚴格履行法定責任,忠于職守,堅持原則,堅決不做假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