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全黨正在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努力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科學的執政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在進一步明確其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任務的基礎上,如何更快、更好地落實到本職工作中,則是每位領導干部職責所系,責無旁貸。對此,分管“三農”工作的省委副書記張連珍結合中共江蘇省委十屆八次會議文件的宣講,應邀為江蘇省委黨校全體師生員工做了專題報告。
張連珍同志以科學發展觀、科學執政觀為指導,聯系江蘇省實際情況,對“三農”工作的現狀和加快“三農”發展的基本思路兩大問題,做出求實務真的闡釋,這對江蘇省“三農”工作的開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指導作用。本文摘要刊發,以饗讀者。
一、我省“三農”發展的基本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2004年,全省上下堅定不移地推進“兩個率先”,積極創新發展思路,努力破解發展難題,保持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好勢頭。
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近年來,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討論“三農”問題。李源潮書記、梁保華省長在農村稅費改革、綠色江蘇建設、農村勞務輸出、發展民營經濟、農村五件實事等重大問題上,親自抓部署安排、抓督促檢查。各地認真貫徹中央和省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農業、繁榮農村、致富農民,我省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許多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一是農業生產目標由單純追求數量向在保證一定數量基礎上追求品質、效益和安全轉變。適應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發展出現許多新亮點:①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壯大;②知識和科技加速向農業滲透;③“三資”開發農業勢頭強勁;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⑤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二是農村經濟結構由以農業為主導向以非農產業為主導轉變。鄉鎮企業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村經濟的主體力量,近年來在較高平臺上高速增長、高效運行。與此同時,各地堅持把發展鄉鎮企業與推進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大力吸引先富起來的農民進鎮投資興業,促進了農村的繁榮與發展。
三是農村所有制結構由單一的集體所有制向多種所有制并存轉變。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快改革創新步伐,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個體、私營和外資企業蓬勃發展,農村經濟所有制結構多元化、資本結構多元化、經營方式多樣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農民收入來源由主要依靠農業向主要依靠非農產業轉變。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主要來自非農產業;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并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
五是城鄉關系由二元結構、彼此分割向城鄉統籌、互補共進轉變。生產要素特別是資金、勞動力加速流動,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省委、省政府及時提出突破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傳統思路,依靠工業化來致富農民、依靠城市化來帶動農村、依靠產業化來提高農業,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打破,城鄉共同發展的局面逐步顯現。
2004年由于政策好、市場活、天幫忙、人努力,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五增”的良好局面。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勞務輸出繼續增加,鄉鎮企業快速增長,農民收入較快增長。
回顧這些年我省“三農”工作的實踐,我們也得到了一些非常寶貴的經驗:必須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必須充分發揮政策的推動作用,必須切實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和創造精神,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必須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穩定。
當前我省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十分繁重的任務,主要是五個方面:一是農民增收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果需要鞏固發展;三是糧食安全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四是基層組織正常運轉還存在不少困難;五是農民合法權益在一些地方還得不到有效保護。
二、加快江蘇“三農”發展的基本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科學執政,我們緊緊圍繞“兩個率先”目標,堅持一個中心,即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加快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長效機制;遵循一條思路,即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突出五大重點,即推進科教興農,深化農村改革,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勞務輸出;夯實一個基礎,即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一)關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重大的政治問題,也是科學執政的實效之一。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我們解決了農產品短缺問題,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任務;在新階段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使廣大農民達到全面小康,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歷史性任務。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把握四點:一是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農民增收的基本渠道。目前相當多的農民還要依靠發展和經營各類種養業來獲取或增加收入。對低收入戶、純農戶來說,農業收入仍是其家庭收入的基本保證。二是把發展非農產業,擴大農民就業創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形成持續穩定的農民收入增長機制,必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形成二三產業收入比重越來越高、資產性收入份額越來越大的收入結構。三是把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支持農田水利建設、農機裝備、農村生態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四是把提高低收入農戶收入水平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目標。平均數代表不了大多數,少數高收入戶掩蓋著不少低收入戶。提高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水平,對于提高全省農民收入的整體水平十分關鍵。必須繼續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使更多的低收入戶早日脫貧致富。
(二)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想。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改變“城鄉分治”的觀念和做法,通過體制創新和政策調整,把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農民和市民作為一個整體,同等對待,通盤考慮,統籌規劃,協調推進,最終實現城鄉全面發展。當前要從以
下幾方面積極推進:一是統籌城鄉規劃體系。以城市現代化為主要驅動力,大力推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設,積極合理發展中小城市,擇優培育重點中心鎮,引導和推動農村新社區建設。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重點是打破城鄉分割局面,引導城市的人才、資金、技術進入農村,加快城鄉產業的融合,增強城鄉產業的關聯度,促進城鄉產業共同發展。三是統籌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分配結構,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讓公共財政的雨露滋潤農業,讓公共財政的春風溫暖農民。四是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爭取通過幾年努力,在全省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新型合作醫療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五是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將農村交通、環保、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列人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六是統籌區域發展。增加扶貧開發投入,推進產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四項轉移”,加大對蘇北地區的幫扶力度。在提升沿滬寧線高新技術產業帶的同時,加快建設沿江基礎產業帶和沿東隴海線加工工業帶,帶動蘇北、蘇中工業化和沿海開發。
(三)關于五大重點工作
五大重點工作,是近期我省“三農”工作的重點。
第一個重點,科教興“三農”。實現“兩個率先”,對“三農”工作來說,就是要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一是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以實施“農業三項工程”為重點,大力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二是圍繞建設現代農村,以加快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為重點,大力提高農村文明程度;三是圍繞培育現代農民,以實施現代農民教育工程為重點,大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第二個重點,深化農村改革。著力推進“五項改革”:一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引導集體參股比例較高的鄉鎮企業優化資本結構。深化林業、農林場圃、農機、小型農田水利等領域的產權制度改革。二是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業,形成開放、多元、競爭、有序的流通格局。三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開展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試點并逐步推開。四是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使之成為服務農村社區的地方性金融企業。鼓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五是農村稅費改革。免征農業稅能快則快,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縣鄉財政體制。
第三個重點,調整農業結構。以建設現代農業為目標,堅定不移、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一是特色化農業。做大做強區域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二是產業化農業。省里著重抓好28家國家級和18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鼓勵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三是高科技農業。組織實施品種、技術和知識更新“三項工程”。四是開放型農業。堅持吸引外來資本、引進外來技術、開拓國外市場、利用國外資源“四外并舉”。五是多功能農業。農業既要“養胃”,解決吃飯問題;又要“清肺”,美化、凈化環境;還要“提神”,休閑、觀光、旅游。
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從國際、國內、省內三個市場和產、銷、儲三個方面,采取綜合措施,切實擔負起省級糧食安全的責任。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上。
第四個重點,發展農村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是百姓經濟、活力經濟、實惠經濟,是繁榮農村、致富農民的希望所在。要繼續采取措施,促進農村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一是激發自主創業熱情。學習創業者的精神,吃常人不肯吃的苦,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賺別人看不上眼的錢。二是打造發展載體。引導開發區規范發展,引導民營企業由分散走向集中,促進集聚、集群、集約發展。三是加快改革創新。鼓勵加快“二次創業”步伐,推行要素股份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四是優化發展環境。落實好省里的政策措施,讓民營企業真正享有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同等的待遇。
第五個重點,加快農村勞務輸出。把增加勞務輸出作為當前最大的農民致富工程來抓,確保每年新增勞務輸出50萬人以上,力爭達到70萬人,到2010年實現500萬農民由農到工、由鄉到城的大轉移。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十六個字:城鄉統籌、南北掛鉤、面向全國、拓展海外。具體工作上:一是加強分類指導。蘇南地區把新增就業人數作為各級目標考核的重要指標,統籌城鄉就業,促進城鄉勞動者公平就業。蘇中地區堅持“內轉外輸”并舉,大力發展本地非農產業,實行就地轉移,同時根據蘇中地區勞務輸出特長,促進異地轉移。蘇北地區則要緊緊抓住加快輸出不放,把新增輸出人數作為重要考核目標,鞏固和擴大勞務輸出的成果。二是加強技能培訓。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使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都能掌握一、兩門專業技能,造就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素質、較好文明素養、較強專業技能并掌握基本法律常識的新型農民。三是加強權益維護。抓勞動力市場監管,抓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的解決,抓就業政策環境改善。
(四)關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聯系,要靠基層組織去體現;黨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要靠基層組織去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要靠基層組織帶領群眾去實現。要用3至5年的時間,努力使全省大多數村黨組織和鄉鎮黨委達到“五個好”的目標,三分之一左右的縣(市、區)達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市、區)標準。
農村基層干部工作在農民中間,處在各種矛盾的前沿。他們處理的事務比較繁雜,而責任又很重;解決問題的難度比較大,而要求又很高;工作的條件比較艱苦,而待遇又較差。要認真落實胡錦濤總書記2004年國慶期間在同北京市基層干部座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關心幫助基層干部,最基本的要確保兩條:“經常受教育、正常有收入”。既要調動好、發揮好、保護好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也要調動好、發揮好、保護好廣大基層干部的積極性。只有把這兩方面的積極性調動、發揮、保護好了,加強農業、繁榮農村、致富農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責任編輯: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