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然
2004年的江蘇從挑戰和困難中走來,雖歷經“大考”,但豪氣滿懷。這豪氣來自中央對江蘇發展的囑托,來自省委常委會一班人的指揮若定,來自7400萬江淮兒女的智慧創造。而在剛剛閉幕的中共江蘇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上,這豪氣更以決議的形式升華為黨的執政能力、干部執行力和群眾創造力。未來令人期待,謀劃更在當前。聆聽新江蘇的腳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科學發展之路,率先發展之路,全面發展之路。
新江蘇:更高層次上繪就藍圖
站在新起點,放眼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江蘇人憑其卓越的膽識,接連跨越溫飽和基本小康兩個社會發展節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江蘇模式。歷經發展鄉鎮企業、振興國有企業、吸引外資企業、培育民營企業,高潮迭起,成就非凡。
2004年的江蘇不平靜也不平凡。僅在上半年就取得了一連串驕人的成績:外貿增量占全國1/5,到位外資超全國1/5,交給國家的稅收接近1/7。率先之路充滿荊棘,戰勝困難絕不妄自菲薄。
發展的魅力在于沒有盡頭。人均GDP已經突破2000美元的江蘇,對發展的思量絲毫不敢怠慢。謀劃全面小康之路,江蘇人又一次豪情滿懷地確定自己的坐標: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火車頭!
每一輪大發展,都是對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江蘇的發展到了一個令人羨慕的高度,而矛盾和問題也同樣是遇別人所未遇——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環境承載力脆弱、百姓富裕程度不高、結構調整不快、南北差距拉大。
創新的實踐往往以嶄新的理論為先導。正當江蘇執政者們尋求發展變局的當口,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打開了思考的“天窗”:江蘇之路必須是科學發展之路。新江蘇的藍圖在思辨中漸顯輪廓,而這經歷了全省“兩會”、以及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和十屆八次全會,執政者的理念升華為全省人民的意志和黨組織的共識。
謀劃新江蘇,貴在新思路、新視角、新方略。
——協調江蘇:以城市化為主要驅動力,帶動城鄉協調發展;以內生機制為主線,推動區域發展;以科教興省為戰略,促進社會事業發展;以保護環境為先導,打造可持續發展。
——富民江蘇:倡導自主創業,實業富民;轉移消化勞動力,就業安民;構筑保障防線,托底為民;健全解困機制,救濟幫民。
——法治江蘇:人民的權利得到全面實現和保障;公共權力在規范、約束中行使;科學決策以人大立法為前提;政府依法辦事。
——平安江蘇:創建最安全地區;構建一體化“大防控”格局;健全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建設高素質政法隊伍。
——文化江蘇:“創業創新創優”引領新江蘇精神之魂;文化精品培育“強省基因”;解放思想釋放人才潛能;素質教育鍛造未來精英。
——綠色江蘇:既要工業走廊又要清水走廊;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發展循環經濟為環境“減負”;生態安全與經濟安全并重。
建設新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在十屆八次全會上一語中的:必須把江蘇放在中國發展全局中定位,努力建設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江蘇。
“兩個率先”的實現之路
面對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精明的江蘇人率先排出了自己的發展坐標:2007年前,蘇南總體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12年前,蘇中總體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蘇南總體實現現代化;2017年前,蘇北先于全國總體上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蘇中部分地方基本實現現代化,蘇南進一步提高現代化水平。2020年,江蘇總體上基本實現現代化。
亮出時序,是勇氣,更是承諾。率先發展,不光是江蘇人的自覺,更承載著兩任總書記的重托——江蘇要全面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而這個重托已經成為江蘇新世紀初發展的總定位,奮斗前進的總目標,各項工作的總要求。
形成共識的“兩個率先”必然成為新江蘇建設的總方略。而“兩個率先”的道路要靠江蘇7400萬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來走。如何使江蘇的“兩個率先”之路走得既快又好?江蘇在審視自己,也在審視世界,而審視的視角當然是科學發展的理念。
究竟是融入到世界生產力進步的大潮中,還是被邊緣化,這從本質上決定著江蘇經濟的內在素質。省委書記李源潮鄭重提出,謀劃江蘇的“兩個率先”,必須融入經濟全球化下的世界生產供應鏈,搶占國際先進制造業生產和市場份額。
關注江蘇經濟發展的專家也認為,江蘇增長方式轉變,不搞產業結構調整是行不通的,而結構調整不借助國際資本和技術也是行不通的。其實,江蘇經濟的10年國際化之路,積累了財富,也積累了膽識,學會了在風險中游走世界,懂得在討價還價中利用國際資源。
走向國際,江蘇人還有一個樸素的判斷,就是江蘇的生產如果不到國際市場去找飯吃,勢必會大規模擠占中西部市場。強烈的大局意識,促使江蘇人義無返顧地選擇國際化生產的道路。
城市化,江蘇一直以來的驕傲。但在江蘇人看來,高于全國6個百分點的成績仍然不足于稱道。江蘇決策者們清醒地認識到,現代化是工業化、城市化的共同結果,而相對江蘇的工業化進程,江蘇的城市化進程有所滯后。
差距雖是率先的差距,但努力時不我待。江蘇的城市化戰略已經有了清晰的取向,即變過去以小城鎮為主的分散發展,向以大城市為主導的集聚發展轉變。南京、蘇州、徐州三大都市圈的構建,正式啟動了江蘇新一輪城市化的大潮,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實現區域共同發展是江蘇率先之路的突出挑戰,一直以來為蘇北“輸血”的戰略,雖解燃眉之急,但南北差距不斷拉大的現實不得不讓江蘇決策者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扶持政策。年初“兩會”上,李源潮書記關于增強蘇北發展“內生增長機制”的講話,至今記憶猶新。
據此,江蘇實施多年的蘇北戰略,發生了新的矯正。蘇北發展的內生力量支撐就是工業化。這既有蘇北5市的戰略選擇,也有全省工業布局調整的拉動。而實現目標的路徑在于創新,江蘇實施滬寧線、沿江、沿東隴海線的“三沿”工業發展布局就是體制性創新。
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內生力量在于新型工業化。江蘇正在朝著區域共同發展的方向邁進,我們有理由相信江蘇的努力必將成為全國的示范。這也是率先的題中之義。
“發展絕不等同于經濟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江蘇的“兩個率先”必將是以人為本的率先、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率先、區域協調發展的率先、可持續發展的率先。
鍛造一支善于治省理政的干部隊伍
為政之道,要在得人。實現
新江蘇藍圖,走好率先之路,關鍵要有一支善于謀發展、成大事、作風正的領導干部隊伍。這一點,江蘇的決策者們已經做出了胸有成竹的謀劃。剛剛閉幕的十屆八次全會,把建設人的問題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鍛造干部要從選拔方式改革開始。江蘇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與經濟改革一樣令人關注。率先實行任前公示制、率先大規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率先公推公選領導干部、率先試點公推直選鄉鎮黨委領導班子。
這一連串的率先動作,使得江蘇的干部建設出現了清風撲面的喜人景象。公推公選出來的22名省管干部已經上崗,更是被外電看成是中國干部制度改革的具有突破意義的信號。
把試點的經驗上升為制度,江蘇已在行動。提交八次全會的討論文件中,關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引發共鳴。文件鮮明地指出,和平建設時期,要靠民主的辦法、競爭的辦法、群眾公認的辦法來選擇人。而就在本次會議上,全委會票決無錫市委書記的做法,使民主選人的基層探索變成了省委高層用人的自覺實踐。
依靠人民群眾選人,選人民群眾信得過的人。一旦民意得到了尊重,民主的發展不可逆轉。江蘇的決策者們并沒有滿足于剛剛的破題,在繼續實行公開選人的同時,還要在干部競爭激勵機制和淘汰退出機制上有新的突破。對地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行民意調查,已經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省委書記李源潮反復強調。江蘇的大發展,急需一批胸襟寬、知識寬、眼界寬的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而實際情況的確不容樂觀。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干部隊伍的眼界、知識和能力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就在本次全會上,省委書記毫不留情地為“知識恐慌”“本領危機”型干部揭短。
李源潮特別指出,一些干部滿足現有知識,滿足已有經驗,重交往應酬,少學習研究,在知識和本領上逐漸處于弱化狀態。基于這樣的判斷,江蘇已經把建設學習型干部隊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學習是建設人的需要,也是事業的需要。讓干部走進課堂、走進書房,甚至走出國門,為的是培養能夠擔當“兩個率先”重任的骨干力量。
形勢逼人。江蘇第一次為領導干部學習做出了硬約束:縣處以上黨政領導每年必須更新五門專業知識,必須接受一次脫產培訓,必須達到規定的學分;對其他各種類型干部也有具體的學習要求。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文件規定今后凡是學習、培訓不達標的干部,一律不予提拔重用。
在發展實踐中提升執政能力
推進“兩個率先”,建設新江蘇,是江蘇黨組織現階段最大的執政使命和執政實踐。崇高的使命、創新的實踐,要求黨組織必須盡快自覺運用科學發展觀,不斷增強執政意識,更新執政觀念,提升執政理念,在生動的發展實踐中顯著提升執政能力。
執政理念引導執政行為。帶領7400萬江蘇人民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江蘇黨組織,再一次審視自己的執政觀。江蘇的決策者們認為,必須樹立符合時代和人民要求的執政觀,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理念,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理念。
作風好壞直接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好的作風就是重要的執政資源。江蘇2004年初的“開門整風”,成效顯著,但辦法不是一勞永逸。省八次全會再次把作風建設擺上日程。
把心操在基層,把勁使在基層,這不僅是江蘇28萬各級領導干部的執政取向,更是崇尚好作風的政治宣言。因為他們深知,作為共產黨的干部,群眾是“天”,群眾的利益就是“天大的事”。
從基層和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江蘇整頓作風的矛頭再次指向機關,不允許盲目決策、錯誤決策,不允許變法治為人治,不允許亂作為、不作為,不允許奢侈揮霍、貪圖享受。衡量的標尺就是人民的評判。“萬人評機關”,已經成為作風建設的重要方向標。
偉大的事業必然依托偉大的工程。人民群眾評判黨的執政能力強弱,往往是從身邊的黨員和組織看起。江蘇黨組織毫不掩飾自身建設的三個不適應:即統籌發展的能力與“兩個率先”的新任務不相適應;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與推進三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不相適應;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工作機制與改革發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
黨的工作越到基層,越有人格化。“強基工程”的關鍵是班子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著眼于江蘇加快發展實際,18萬個基層黨組織和近390萬名黨員正在成為群眾的帶頭人和貼心人。
陽光用權,意在防腐。省委書記李源潮在全會上告誡各級領導干部,不受監督的公共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作為領導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而事實上,今年以來江蘇接連出現的重大腐敗案件再次警示:權力運行急需“陽光工程”。
反腐需要全黨的智慧。本次全會不僅接受了省委常委會廉潔從政的報告,還為全省各級黨員領導干部正確行使公共權力“把脈”,辦法就是把權力攤在陽光下。
越是權力集中的地方越需要透明和監督。循著這樣的思路,江蘇構建的是多數人監督少數人的嚴密監督網絡,著力加強的是對權力運行的重點部位、掌握重權的領導干部的監督,防止暗箱操作,防止非正常干預,防止公權私用。
縱觀歷史方位,執政能力建設就是一場“大考”。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歷來富有創造精神的江蘇人一定能在新的發展征程上交出滿意的答卷。
[責任編輯: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