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又弟
企業要持續發展,保持長盛不衰,不但要有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的戰略目標,而且還要通過管理者的提倡、實踐、推動并形成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企業有無自己特有的先進文化,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持續發展并保持朝氣和生命力。陜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企業,意識到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著力培育自己的企業文化進而形成企業特有的核心競爭力是近十年來潛心建設的成果。
“以人為本”搞管理,構建凝聚力平臺
陜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在管理中引入人性化、親情化、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構建凝聚力平臺。充分尊重人,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挖掘人的潛力,培養人的能力。制定出平等、公平的勞動合同制度,以使得員工在崗位中能充分體現自身價值。建立有效的績效評估體系,做到評估與使用、評估與收入、評估與獎勵、評估與晉升掛鉤。公司對成績突出的員工專門設立獎勵項目,如董事長特別獎、優秀青年知識分子評選獎、有突出貢獻專家評選獎等。對一些優秀人才公司在工資、住房、晉升、出國培訓上予以政策傾斜。公司還針對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使得任何一位員工只要經過努力,達到上一級職位的要求,都有可能得到晉升。在分配制度上,建立起以崗位技能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薪酬制度。崗位技能工資由崗位工資、技能工資、年功工資三個單元組成,在此基礎上對科研人員實行項目工資,對營銷人員實行提成工資,對一線工人實行計件工資。這套分配制度既吸收了國內外薪酬制度的優點,又充分結合公司的實際,既體現了公平效率,又兼顧人文關懷,既使能者、優者、貢獻大者多得,又不導致收入差別懸殊。一線優秀工人工資高于一般管理人員,營銷能手有時收入甚至高于高層管理人員。年功工資體現了對公司資深員工忠誠于公司的尊重和認可。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激發了員工的潛力和熱情,增加了團隊的凝聚力。
為了公司長遠發展,積極創造條件吸收引進和留住優秀人才。公司規定對于新進公司的大中專畢業生,取消見習期,直接實行轉正定級工資。對優秀本科生一次性給予安家費5000元,并安置住入公司配套設施齊全、裝飾新穎的職工宿舍。
講求經營之道,達到“共贏”效果
近幾年,公司始終把用戶放在首位,“用戶第一,永遠第一”是我們始終不渝的信條。1995年公司總經理、現任董事長高峰明確提出“用戶,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工資獎金及一切福利待遇的提供者”,并制成標語豎立在公司廣場上。當時社會整體氛圍還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的桎梏和束縛,對這一提法,有些同志感到不適應。經過多年實踐,人們確實感到這種提法是超前的,正確的。現在這一理念已滲透到企業經營的每一個環節,真正成為陜建人的共同價值觀。
注重產品質量,樹立品牌效應,堅持以精品作為營銷工作的堅強后盾。以“五千”精神為支柱即“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千山萬水、千家萬戶、千絲萬縷”,以最新的技術,最好的質量,最合理的價格和最完備的服務來獲得用戶、取悅用戶。在售后服務上,積極推行了“一個結果,兩個快速,三個滿意,四個準確”的服務承諾。一個結果:一個圓滿的服務結果;兩個快速:快速趕到現場(24小時內有滿意的口頭答復,72小時內必須趕到現場。),快速解決問題;三個滿意:用戶對服務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過程、服務結果100%的滿意;四個準確:準確記錄用戶反映的問題,準確記錄產品出現的問題,準確處理發生的問題,準確反饋記錄的問題。通過主動服務、滿意服務、親情服務,真正把用戶放在第一位。
現代企業發展必須具有廣泛的合作關系,堅持誠實守信的原則,公司通過深入扎實的誠信教育,把合作、誠信共贏的企業經營理念:“用我們的真誠和勤奮與用戶和各方賢達合作共事,共筑未來。”滲透于員工的工作和思想中,貫穿于經營和管理中。公司1992年從德國ABG公司引進瀝青混凝土攤鋪機生產制造技術,至今已達十多年之久。高董事長儒商的處事態度和風格,使ABG總裁欽佩不已,兩人建立了良好的個人和工作關系。十年坦誠相處,贏得了對方的尊重與信任,ABG公司的新技術源源不斷無償地轉讓給公司,使公司產品始終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這相當于我們在國外不花錢建立一個產品開發研制中心。在處理與代理商的關系中,始終堅持誠信共贏的原則,在公司贏利時,使供應商、客戶、協作伙伴都有利可圖,只有這樣才能使合作長久,效益不斷提高。
共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凝聚力
為使職工團結奮進,在公司的大旗下保持和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就一定要注重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企業要做到長盛不衰,不僅需要好的產品、技術和人才,還需要蘊底深厚的優秀文化為依托。為此,公司決策層經過系統思考,以“鍥而不舍,創造卓越”的企業精神為理念,在切實抓好專業技術、經營管理、業務知識學習培訓的基礎上,著重加強了企業文化建設。首先,組織管理人員深入學習借鑒先進企業的經驗,精心培育公司特有的優秀企業文化。大力推行5S為主的現場管理,促進提高產品質量;樹立優秀的企業形象;開展“愛廠敬業”活動,增強企業凝聚力;進行誠信教育,維護企業信譽。并將公司已提煉出來的企業精神(鍥而不舍,創造卓越)、經營理念(用我們的真誠和勤奮與廣大用戶及各方賢達合作共事,同筑未來)、職業道德和企業作風(令行禁止,務期必克,疾劣如仇,視慢為恥)等企業文化,利用企業報、公司簡訊、閉路電視等多種宣傳形式貫徹執行,使之真正成為每個職工的自覺行動。在公司開展“落實企業精神從我做起”的教育活動,發動廣大職工自覺按照“企業精神”規范自己的言行,創造企業的輝煌,實現自身的價值。其次,以車間、處室為團隊,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愛廠敬業教育活動,廣大職工積極投入,形成了千人參與討論,百人上臺演講的熱烈場面。通過學習討論對比,增強廣大職工愛廠敬業、奮發向上、團結協作的凝聚力,增強職工的競爭意識,憂患意識,使職工明白只有企業的大愿景達到目標,才能使自己的小愿景實現。三是以情感人,增強企業凝聚力。從1990年初開始公司每年八月十五都要舉辦單身職工聚餐會,董事長高峰無論多忙都要參加,為單身職工敬酒致意,感謝他們為企業做出的貢獻,為他們在外地的親人祝福。開展“五必治”(本人病傷、家中婚喪、夫妻矛盾、鄰里糾紛、崗位變動)是基層領導的“必修課”,使每位員工都能感受到作為企業這個大家庭一員的溫暖。公司還設列“職工子女育才獎”,凡是職工子女考上大中專院校的一律在公司門前紅榜表彰。考上大學獎500元、大專400元、中專300元、研究生600元。至今這項制度已堅持十幾年,為此企業拿出了幾十萬元,數百位職工受到獎勵。連已經退休的老職工也沒有忘記,逢年過節上門慰問,生病住院前去探望,去世后前往吊唁、送行。企業心中有職工,職工心中更有企業。有一年公司在資金上暫時遇到困難,職工聞訊紛紛把自己的錢拿出來,連許多離退休老同志都把“養老錢”取出來送到公司。短短3天職工集資600余萬元,緩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另外,以生產單位和共同愿景愛好為基礎,建有88個小“團隊”,如職工小家、釣魚協會、集郵協會、書法、繪畫、棋類、社區共建及中老年健美體操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從多方面多層次推進了企業文化建設,極大地增強了企業凝聚力。
塑造企業形象,發揮文化輻射作用
產品質量是關乎企業形象的最重要環節。公司1997年7月通過了ISO9002一1994質量體系認證;在2002年11月又根據ISO9000—2000建立質量體系并在2003年5月通過了體系認證。根據體系要求,加大考核管理力度,確保質量零缺陷。投巨資改善產品外觀形象。公司在取得贏利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積極主動做好社區工作,向貧困、受災地區及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并和一些貧困鄉鎮結為扶貧對子。多次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進單位。良好的企業形象為公司創造了和諧的經營環境,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美譽度。
企業形象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作為一個經濟實體,企業要時刻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對客戶。首先必須塑造人的形象。如:勞模人物宣傳、優秀黨員宣傳及好人好事的宣傳來充分體現企業精神,廣泛開展“月評十件好事”活動,使先進人物報紙上有名,電視中有影,廣播上有聲。其次實施CI策劃,公司把CI策劃列入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經過多年努力,2002年確定了企業標志,成功注冊了八個商標,實施了“公司視覺識別系統手冊”,包括基本要素(企業名稱、企業標志、品牌標志、企業標準字、企業標準色、象征圖案、專用印刷書體)和應用要素(事物用品、室內裝潢、建筑外觀、標牌旗幟、產品外形、員工制服、交通工具等),如:辦公用品、名片、信紙、信封、說明書等,拆除了不規范的標語,統一了車間設備的顏色,特別是公司多次參加國際展覽會,其獨具一格的企業文化形象,給客戶留下了深刻印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第三,在重點工程重大活動中塑造企業形象,在公司開發新產品中,企業文化處做好公司小報和新聞節目,同時又與《中國工業報》等報刊記者共同策劃了“名牌攤鋪機在中國”欄目的宣傳,先后刊登一系列文章,在行業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第四,將企業文化融入各種活動中,2004年是公司成立50周年華誕,為此公司開展了一系列慶祝活動,舉辦了“風雨鑄輝煌”文藝晚會,50周年回顧展,開展了征文,電視人物專訪等活動。通過廣大職工的參與,體現了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發揮了企業文化的輻射作用。
公司多年來以文化促經濟效益,以經濟效益保障文化建設,逐步形成良性循環。10年來工業總產值取得了年均遞增39?郾6%的高速增長;產值利稅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企業的生產能力較十年前增長了近20倍;員工收入增長近5倍。并躋身于“中國機械500強。通過精心培育潛心塑造,使企業文化逐漸形成并滲透到陜建機股份員工的血液中,并轉化成全體員工的共同價值觀,引導企業向目標邁進;轉化為約束力,規范員工的行為;轉化為鼓動力,激勵員工創造高效率;轉化為調節力,創造企業溫馨而高尚的氛圍,從而產生巨大的創造力,引領陜建機股份公司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作者單位:陜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