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華 張軍果
2003年7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特別提出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回答的十四個重大問題。為此,國防大學組織有關專家對這十四個重大問題逐一進行了研究,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黨和國家關注的十四個重大課題》一書。該書緊緊圍繞發展這個主題,從經濟、政治、文化、黨建等多個角度對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十四個重大課題逐一進行分析。全書共十四章,約三十五萬字,是一部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大型理論專著。
一、使命感和時代感的有機統一
作為社科理論工作者,通過對社會發展不同時期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尋根問底,以探覓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從而為社會發展指明方向,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此乃社科理論工作者所承載的歷史使命。但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既有共性的矛盾,也有各自所特有的矛盾。一般來講,在某一時期社會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通常是該時期所急需解決的主要矛盾。作為社科理論工作者要想很好地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就不能不密切關注這些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尋覓破解之策,為社會發展出謀支招,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因此,社科理論工作者在研究問題的選題定位上,要帶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把準時代脈搏,在社會所急需回答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上,力求有所突破。換言之,在選題上充分體現使命感和時代感的有機統一,是社會對社科理論工作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社科理論工作者的使命感決定了他們在選題上應有的時代感,而他們在選題上的時代感正是其使命感的具體體現。
《黨和國家關注的十四個重大課題》一書,能夠緊扣時代最強音,回答或試圖回答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較好地體現了使命感與時代感的統一。建國五十多年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迄今,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民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達到了總體上的小康。這是了不起的成績。但在快速進步的同時,我國的發展已進入一個特殊的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階段,是社會矛盾累積與多發階段。在這個時期,如果能夠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各種矛盾會轉化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動力,社會就能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否則,任其矛盾累積和爆發,社會將面臨巨大動蕩,處理不好,發展不僅會止步不前,甚至還會出現急劇的倒退。就國內而言,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并超過1000美元,到2020年我們將力爭達到人均GDP3000~4000美元,因而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正處于大變動的特殊時期。從目前我國的發展態勢看,盡管總體狀況良好,但經濟社會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不容忽視。諸如,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差距正逐步拉大;產業結構不協調的矛盾依然明顯;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困難,經濟與社會、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突出;腐敗問題久治不愈,黨的建設面臨挑戰。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下,為什么發展、發展什么、怎樣發展的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十四個重大問題,正是黨中央高瞻遠矚,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向全黨提出的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時代性課題。
二、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該書在本質上是理論性專著,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思想性和嚴肅性。但理論性專著在寫作方法上,必須緊密聯系實際。只有做到了“二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有廣泛的閱讀群體和廣大的傳播市場。因此,能否妥善處理理論性與實踐性之間的關系,決定著理論性著作的社會生命力。作為社科領域的理論性專著,理當緊密聯系社會實際,緊扣時代脈搏,去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在學術界有種要么熱衷于抽象地從理論到理論的空談,要么熱衷于用種種玄妙的數學模型使簡單問題復雜化的傾向。結果,簡單的道理變得深奧莫測,本應簡單結論,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法看懂。這樣的專著,當然不可能有廣泛的閱讀群體而只能孤芳自賞,這樣“玄妙”的理論,事實上也不可能對實踐產生什么實際的指導意義。因此,理論性專著在寫作風格上,應該盡可能做到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事實上,理論分析只有與實踐分析相結合,才能避免抽象空洞,使理論分析變得更為徹底,理論的科學性才能得到更好的求證和校正;同樣,實踐分析也只有與理論分析相結合,才能使其避免落入低層次的就事論事,從而以提升到理論的層面,得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結論,實現實踐分析的升華。
該書在寫作風格上,較好地體現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比如:在談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中華民族的必然選擇時,作者引用了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歷史一再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即逝。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把握住了機遇,落后的國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弄潮兒;而喪失了機遇,原本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也會不進則退,成為時代發展的落伍者。”這一論斷表明,能否抓住戰略機遇期,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為證明這一點,作者例舉了17世紀以來英國、美國、前蘇聯和中國近代的興衰成敗史。從中可以看出,英國的崛起是因為他們抓住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美國則因很好地把握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帶給它的發展機遇;而前蘇聯的崛起,起因于抓住了以軍事技術為先導的科技革命所帶給它的機遇,相反,其衰落乃至在西方和平演變中轟然倒下,則起因于對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所帶來的機遇的漠視和僵化;同樣,曾經幾度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但自以封建王朝“天朝大國”自居,對世界歷史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漠視和固步自封,僅一百多年的時間,就急劇地墜入落后挨打的境地,從而被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爾后,作者又通過對本世紀頭二十年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分析,進一步說明了我們牢牢把握機遇、加快發展的迫切性。這樣的分析,就使人對機遇重要性的認識更為清醒。因此,聯系歷史和現實說明問題,比單純的理論說教更易使人信服,更易使人覺醒。類似的分析,幾乎在每章的行文中均能看到。比如,作者們用大量的數據和事實材料,說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迫切必要性,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以及依法治國任務的艱巨等。通過數據和事例分析問題,使得
理論分析更為生動活潑和富有說服力。
該書在體現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方面,除了上述借用歷史中或現實中的大量例證、數據來支持既有理論外,還表現在以既有理論為指導,探究解決現實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比如,在談到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問題時,作者運用系統科學中的整體優化原理,提出要以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健康運轉為導向,從優化市場經濟運行主體、優化市場經濟運行平臺、優化市場經濟運行結果等三大方面,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還分別運用系統整體優化原理、系統開放性原理和系統差異協同原理,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從體制改革角度對市場經濟運行主體、平臺和結果進行優化的對策,從而視野開闊、思路獨特,為進一步解決我國體制改革的難題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意見和建議。
三、求實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有機統一
理論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就在于通過研究理論、發展理論,去探尋真理、發展規律。在此過程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的有機統一。求實,意味著對既有理論的研究、分析和評價要客觀公正,對現實的分析要全面、系統、深刻,而不能簡單、片面,或膚淺、武斷。這是對理論進行創新和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因此,理論工作者對待前人的理論,既不能妄自尊大,否定一切,把別人的理論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能把前人的理論視為“圣經”,機械照搬,不敢有絲毫改進。否定一切,理論發展就失去了前進的基礎;照搬一切,理論發展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有客觀辯證地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精華,剔除其中的不當與謬誤,后人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得更遠。創新,則意味著要敢為人先,敢于打破常規,使理論伴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只有勇于創新,才能不斷發展和完善理論,才能使既有的理論在不斷更新改造中適應新時代、新條件變化的需要,這樣的理論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在求實和創新二者的關系上,求實是創新的前提,而創新是求實的升華。理論研究,只有堅持求實與創新的有機統一,才能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進步。
任何一個科學的理論都是開放的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永葆生機和活力,起因于它的開放性和發展性。我們黨在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既有因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機械照搬而吃盡苦頭,更有近些時期少部分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和懷疑,使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能否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而面臨挑戰。因此,在新的時期,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的理論工作者,更應該時刻牢記求實與創新間的統一。也只有能夠正確處理求實與創新間關系的研究成果,才既能弘揚正確的輿論導向,又能給人以如沐春風之感。
《黨和國家關注的十四個重大課題》一書,在思想內容上,就比較好地體現了求實精神與創新精神的有機統一。它能夠比較客觀、全面、辯證地介紹和評析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有關發展理論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作者獨到的見解。比如:關于如何進一步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問題上,首先介紹了目前人們在該問題上的諸多困惑及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并提出作者的獨到見解。諸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質的規定性問題;公有制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公有制的內涵及其理論依據問題;公有制與私有制的關系以及如何實現二者間的有機統一和共同發展問題,等等。其中,作者在介紹社會流行的各種觀點基礎上,大膽地提出,必須牢固確立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決定因素的觀念。并提出,應把馬克思所設想的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產生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的高級形態;而把處于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稱作社會主義的低級形態。如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一個具有自身內在規定性的相當長的社會歷史階段。這樣一個階段,是落后國家在特定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必然經歷的一個獨立的社會階段。也正因落后國家建立起的社會主義,其生產力還比較落后,與此相應只能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另外,在該書中,還有作者針對黨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和“一個統一于”,明確指出“第一個毫不動搖”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第二個毫不動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要求,二者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所不可或缺和需要優勢互補的獨到見解。凡此種種,在該書的每一章節都不乏一些閃光的思想。盡管還不能說這些思想或觀點都百分百的正確,無可挑剔,但作者們那種建立在嚴謹、求實和追求科學基礎上的探索創新精神,值得稱道。
總之,統攬全書,正是由于其在選題定位、寫作風格和思想內容上,實現了使命感和時代感的有機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求實精神與創新精神的有機統一,因而才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共鳴。可以說,該書的出版既表明了社會對該書作者們的辛勤耕耘所給予的充分肯定,也表明了社會對我國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今后的理論研究所提出的新的期望,從而對我國未來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