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璇
隨著經濟新聞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涉足面越來越廣,其對經濟行為的輿論監督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在事關國計民生的經濟新聞報道中,一方面,經濟新聞就最新的經濟動向,向廣大受眾做出信息傳達、消費指導等;另一方面,經濟新聞尤其是批評性報道,由于未把握好正確的經濟輿論導向,導致企業破產、市場低迷、消費者利益受損的嚴重后果。去年10月以來,媒體關于“豫花”牌面粉的報道,就是對經濟新聞報道失范的又一次警告。
事件回放
2004年10月10日,湖北省黃石市某報以《拉網式圍剿有毒特精粉》的醒目標題,刊載了“豫花”牌面粉慘遭“圍剿”的報道。文中說:“10月1日,知情者向工商部門舉報;4日,這名知情者干脆花110元錢,買了兩袋“豫花”牌特精粉,然后花170元檢測費委托衛生部門檢測。”
同日,湖北一份很有影響的報紙在第十三版上以《大批“毒面粉”流入黃石》為題,報道“豫花”牌“毒面粉”流入市場,工商部門全面清查的情況。報道說,“黃石市疾控中心抽檢化驗,昨日作出檢測報告表明,這種面粉過氧化苯甲酰(俗稱“增白劑”)每公斤含0.089克,而國家標準含量每公斤不能超過0.006克,(實際應為0.06克,編者注)超標14倍。”同時相關報道指出,“過氧化苯甲酰人一旦食用后會損害肝臟、脾臟,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10月11日,該報紙又以新聞追蹤的形式發表了《黃石徹查“豫花”面粉》一文,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寫道:“國家規定的面粉食品中過氧化苯甲酰每公斤不得超過0.06克,前日引用數據誤為0.006克,根據抽檢結果,該面粉實際超出國家標準0.4倍,系不合格產品。”然而,在該報頭版顯著位置,卻仍然刊登了《60噸可疑面粉流入武漢》的大標題,報道中仍稱“超標14倍”。
短短兩天,“豫花”面粉生產廠家河南省大程面粉實業有限公司猝不及防,一方面派有關人員趕赴武漢協調,另一方面,湖北省質量檢測部門也在當地對公司的產品進行了抽樣檢驗,結果全部合格。正當公司以為事情即將過去的時候,10月15日,央視《東方時空》以記者連線的形式報道了查處“毒面粉”的新聞。從而,“毒面粉”舉國皆知。一時間,在黃石市、湖北省乃至更大的范圍內,人們談“豫花”而色變,很多人連面食也不敢吃了。
由此帶來的后果是,被定為“毒”面粉的“豫花”牌面粉生產廠家河南大程面粉實業有限公司被停產檢查,“豫花”在湖北黃石、武漢、赤壁等地市的所有銷售門店都被查封,已售出的面粉也被有關部門勒令追回。該公司負責人說,“我們的這個品牌已經苦心經營了五年,被國家評為‘放心面,經過無形資產評估,有3000多萬元的品牌價值,公司有3.5億元人民幣的資產,怎么會在一夜之間成了‘毒面粉?”①
事實上,從10月10日“豫花”面粉遭受圍剿起,全國各地的質檢部門紛紛對“豫花”面粉質量進行檢驗檢測。10月11日,武漢市糧油食品中心檢驗站對“豫花”小麥粉的檢驗結果是過氧化苯甲酰每千克0.06克;10月14日,武漢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對“豫花”特精粉的檢驗結果是過氧化苯甲酰含量為每千克0.03克;10月20日,重慶萬州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的檢驗結果是每千克0.04克。過氧化苯甲酰的含量全部低于或等于國家標準規定的每千克0.06克。河南省駐馬店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上蔡縣質量技術監督局也迅速對“豫花”牌特精粉、精制粉、饅頭粉等作了抽檢,檢驗結果顯示,過氧化苯甲酰含量全部合格。②
經過23天的停產陣痛之后,國家糧油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判定“豫花”牌面粉“過氧化苯甲酰的含量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為“豫花”面粉徹底洗清不白之冤。11月4日,河南大程面粉(集團)實業有限公司所有的三條生產線已全面恢復運轉,“豫花”風波終于告一段落。
這次“毒”面粉風波給大程公司造成了數千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豫花”品牌遭受的無形損失卻難以估量。
經濟新聞與經濟輿論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經濟新聞的主要報道對象之一。企業輿論和消費輿論是經濟輿論的主體,在經濟新聞中產生。
第一,經濟新聞產生企業輿論。企業輿論,是企業活動過程中有意和無意形成的公眾輿論。在現代社會,企業經濟活動是一種面對消費者的社會活動,它需要根據消費者的要求、意見和需求決定自己經濟活動的方向、政策和手段。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說,企業總是與消費者相對應、對立,甚至相沖突地存在著。企業的產品需要消費者購買,消費者覺得它的產品好就會買,不好完全可以選購別的,“顧客即上帝”也一直是諸多成功企業生產銷售所遵循的金牌理念。經濟新聞報道尤其是批評性報道將視線轉向企業,一方面可以督促企業檢點自身行為,另一方面也提醒消費者注意保護自身權益。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法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勢必擔心失去一部分消費者而使自己的利潤受損。因此,企業要想贏得消費者,贏得市場,就必須以高層次的產品質量和服務來武裝自己。
第二,經濟新聞產生消費輿論。所謂消費輿論,指的是由于公眾之間的消費互感而形成的一種消費“風氣”。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時,需要借助或遵循一定的消費引導,而其所見、所聞、所感知的一切信息和氣象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心理都會形成一種消費輿論,成為其消費引導。這些信息和氣象可以來自媒體的經濟報道(包括批評報道),也可以來自消費者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但后者其實也主要來自媒體的經濟報道。因此,可以說,媒體的經濟報道是形成消費輿論的主要渠道,它對消費者的行為會產生極大影響。
在“豫花”面粉事件中,由于媒體報道的錯位,同質媒體在報道中一擁而上,其他媒體迅速轉載,以及相關部門解決不力,在公眾中立刻形成了該面粉有毒的輿論,致使這個形成已五年之久的品牌被無情地摧毀。
正確引導經濟輿論的主要措施
經濟新聞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它與人們的吃穿住行關系越來越密切,經濟新聞充當著人們經濟生活的向導,需要正確引導經濟輿論。對經濟輿論的正確引導,筆者以為要把握以下兩點:
第一,提高經濟新聞記者的素質,報道遵循經濟規律。在采寫經濟新聞時,記者只有充分認識市場經濟的不確定性,在不確定中做好深入調查研究,在尊重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對經濟新聞信息進行分析、加工,才可能寫準、寫好經濟新聞,尤其對事件重大、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新聞內容,更要準確再準確;只有時刻關注市場動向,并用豐富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專業知識充實自己,才能在經濟輿論的引導中掌好“舵”;此外,經濟新聞記者要有廣闊的思維和眼界,能立足本地市場,放眼全國乃至全世界,尤其是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的進一步深入,國外競爭者擁入國門,競爭更加激烈,更要求經濟新聞記者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二,報道要遵循行業規律。首先,新聞行業要充分認識到經濟新聞對經濟行為的監督與其他社會監督機制(如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等)相比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更好的效果,但如果把握失當則會出現極大的“殺傷力”;其次,要認識到經濟生活中各行業均有自己不同的行業目標和需求,比如食品加工行業對食品內在“質”的要求就大于對其“量”或外在服務的要求,而服務性行業則更注重其外在形象、服務質量等,只有掌握不同行業的生存、發展規律,經濟新聞報道才能“事事報到點子上”;最后,遵循新聞報道的微觀規律,事前做好新聞策劃,把握新聞報道的發展進程,防止出現無法控制的局面。
注釋:
①②《流淚的豫花面粉:河南有毒面粉真相調查》:http://www.hexinstock.com/2004/10-26/92114.html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