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103頁,有段文字讀來令我們岳西人特別深思與懷念。文曰:
殺人問題。如果亂殺人,一定要失敗。我們到大別山以后,部隊很苦,紀律不好,老百姓當時對我們提出兩個問題,一是你們可以搞得好些嗎?二是你們還肅不肅反?過去張國燾就犯了亂殺人的錯誤。這次,岳西有一個地主出身的工作員,在一個鄉殺了很多人,影響到附近幾個鄉的工作都垮了。有些被殺的所謂狗腿子,十有八九是窮人。殺人解決不了問題。有些群眾討論殺人問題時,一面舉著手,一面低著頭,散了會沒走到家就失悔。說明錯殺了人必定要脫離群眾。
總起來說,在土地會議以前,右的情況很嚴重。今天,從全國范圍來說,主要的傾向是“左”,也有右的傾向,但不是主要的。
鄧小平的這段文字的背景是:1947年夏秋,劉伯承、鄧小平遵照黨中央的指示,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后稱二野)一、二、三、六等四個縱隊共12萬大軍,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人民解放軍以風卷殘云、銳不可擋之勢,粉碎了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先后跨越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淮河等重重障礙,連克十幾座縣城,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終于在8月底先后進入大別山區。9月19日,劉鄧大軍三縱教導團、20團由縱隊副司令員鄭國仲率領,在原堅持岳西游擊斗爭的皖西支隊的配合下,由舒城出發,一舉攻克岳西縣城,解放岳西縣。
劉鄧大軍解放岳西縣城之后,三縱司令部和皖西區黨委進駐湯池畈,將隨軍工作團成員分配到地方,結合原堅持岳西游擊斗爭的干部,重新組建中共岳西縣委,成立岳西縣愛國民主政府和縣大隊。同時把岳西縣劃為衙前、五河、河圖、河口、主簿5個區,分別向每個區派出工作組,建立地方政權和武裝組織,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分浮財、分田地,在運動中成立農會。岳西縣委派往河圖區的工作組組長張殿鑾,河南人,地主家庭出身,原為劉鄧大軍隨軍工作團成員,帶領工作組進駐河圖區開展工作。張殿鑾由于出身不好,為了顯示自己立場堅定,工作中施行極“左”政策,動輒殺人。9月下旬,在店前下街一次殺害12人,并帶走12人到五河沙村槍殺。10月,在店前河東上角沙灣一次殺害7人。12月中旬,在河東河口關押51人,除程小初(時年16歲)、胡裕啟兩人被保出外,49人全部被殺害,其中胡柱三一家四人被殺。當時河圖區前后被殺害的就達200余人。大多數是農民、商人、學生,少數是地主、惡霸、狗腿子、地富子弟和曾任過國民黨鄉、保長人員。
工作組殺人最多的是河圖區,其次是主簿區,其它三個區也有亂殺人現象。當時亂殺人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工作組太“左”,大開殺戒;二是孬子掌權,點頭殺人;三是以公報私,亂殺無辜;四是主犯不在家,殺其家屬;五是說殺就殺,不論罪行,感情用事。
張殿鑾在河圖區施行極“左”政策亂殺人,當地人民惶恐不安,見到解放軍和工作組人員就逃,致使地方工作無法開展。事件很快涉及周邊地區,農會分田分地無人要;有些苦大仇深的農會會員也對共產黨喪失信心,被迫叛變,與地主相勾結,謀殺共產黨工作組成員。五河、河口、衙前、主簿等區的劉烈、肖丙毋、肖三庭、秦斌等20多位區級干部被謀殺,全縣鄉村干部被殺的達105人,還有大批群眾被殺害。
面對農會反水、工作組遭殃的事實,中共岳西縣委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為是由于警惕性不高,麻痹大意,眼不明,手不快,以致遭到了不必要的損失,只有“先下手為強”。于是全縣正反兩方面的殺人事件愈演愈烈,加之國民黨政府軍隊和還鄉團武裝反攻倒算,國共雙方在岳西進行了頻繁的拉鋸戰,岳西人民又處在腥風血雨的戰亂之中。
1948年1月,中共皖西區委了解此情后,立即給一地委(下轄岳西、太湖、宿松、潛山、懷寧等縣)發出指示信,指出岳西亂殺人的錯誤,并告誡不可重復歷史上過“左”過右的錯誤。同年3月,中共皖西區黨委針對當時被動形勢,發出“賠償中農”、“賠償工商業”、“賠償敵區被搞錯的對象”、“改善軍民關系”、“爭取地富和俘虜”等五項糾正“左”傾政策的指示。遵照區黨委的指示,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盧仁燦親自處理岳西亂殺人事件。地委在河圖區南莊召開工作會議,決定制止鎮反擴大化,槍斃張殿鑾,以平民憤。會后書寫張殿鑾的罪狀,四處張貼,將張殿鑾捆綁游鄉示眾,后在店前六邑中學召開公判大會,宣布張的犯罪事實,爾后當眾槍斃。張殿鑾臨死時才恢復了人性,向組織承認自己該殺,唯一的要求是請組織上撫養他河南家中的老母親。
處決張殿鑾,大快人心事,從而消除了岳西人民的恐慌心理,密切了軍民關系。事件雖然發生在岳西,而及時糾正極“左”事態發展的決策者卻是置身于大別山前方指揮所、領導大別山的內線堅持游擊戰爭的鄧小平。當時中共皖西區黨委給一地委指示信處理張殿鑾事件,是根據鄧小平的糾左思想作出決策的。
據時間推測,處理張殿鑾事件,鄧小平、李先念正在金(寨)麻(城)邊境檢查工作。在檢查工作中他們發現當地在土改時陸續出現了一些偏差:在打擊地、富過程中,侵犯了中農利益,有的地區把一部分中農作“土豪”來打,分地、富浮財時,不少中農的財物也被分掉。各地分財物,一般只有少數積極分子敢要,而多數基本群眾則不敢要,或只敢要弱小地、富的財產。有的白天勉強接受,夜晚又返還地、富。有的明的分田,背后卻同地、富保持租佃關系。一些地痞流氓利用外來干部不了解當地情況冒充“積極分子”,霸占斗爭果實,群眾敢怒而不敢言。此外,有些地方還發生了破壞城鎮工商業和亂捉人、亂殺人問題。結果,使黨在政治上蒙受損失,給工作造成極大困難。
鄧小平實事求是地指出:“這是政策上發生了“左”的偏差,必須糾正。”鄧小平、李先念當即將此情況進行通報,并指示“各區嚴重注意”。
1948年1月30日,鄧小平向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寫了題為《關于大別山的階級情況與幾個策略問題》的綜合報告,2月8日又向中央寫了題為《關于新區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并建議:在新區我們沒有牢固地站住腳以前,不宜搞土改,應采取適合新區實際情況的穩妥政策,具體措施就是在新區實行“清匪反霸,減租退押”的政策。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對上述兩個報告給予充分肯定,毛主席在報告上作出批示:
報告非常之好,立轉各地仿辦。希望你對你處能聯絡的同志或騎馬能送信的同志或當面接洽的同志,將你所提的那些策略觀點、政策觀點普遍通知他們。只要有機就不失時機地指導他們,并要他們向你處反映結果。
3月,中原局在宋集召開工作會議,鄧小平作報告,再次總結了經驗教訓,并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政策是黨的生命,我們應該做執行黨的政策的模范?!?/p>
宋集會議后,大別山兩個新解放區堅持貫徹黨中央和中原局關于新區工作的指導方針、政策與策略,相繼開展了糾正“左”的錯誤工作,停止了土改,糾正了亂分、亂打(殺)、亂沒收的做法。
4月25日,中原局在河南魯山召開會議,會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的報告。在貫徹中央提出的五個問題時,就以岳西出現的亂殺人事件為例告誡中原的干部(即文章的開頭那段文字),報告中“岳西有一個地主出身的工作員”即張殿鑾,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鄧小平對岳西亂殺人事件的高度重視。正是從這個事件中,鄧小平引發對全國政策主要傾向是“左”的認識。這一認識不僅對當時解放區糾正農村極“左”政策,建立新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30年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時,鄧小平的“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一貫思想在中國發展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蕭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