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8月間,旌德地下黨先后動員了20多位進步知識青年到皖南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教導隊學習。到了軍部教導隊以后,我被分到第六隊。隊部發給我們每人一套軍裝、一副綁腿、一條薄薄的棉被、一支步槍和若干發子彈、一條米袋子和一雙自己編的草鞋。這樣,我們儼然就是一個革命軍人了。
新四軍教導總隊是一所“抗大”式的新型干部學校,專門訓練軍隊和地方黨的干部。教導隊為什么不采用“抗大”分校的名稱呢?這是由于當時軍部所在地——涇縣云嶺是處在國民黨統治區。國民黨不準我們辦“抗大”式的干部學校,不準我們發展抗日力量,故只能以教導總隊名義辦校。總隊長是軍部副參謀長周子昆兼任,教育長馮達飛,政治處主任余立金,訓練處處長薛暮橋,隊列處正副處長朱毅、張元壽。總隊共有兩個大隊,一大隊為軍事隊,二大隊為政治隊。一、二、三、四、五隊為一大隊,六、七、八、九隊為二大隊,八隊為女生隊,九隊是高干隊。每個隊隊部有隊長、政治指導員、通訊員、司號員等,并建立了黨支部。支部和黨員都不公開,支部書記不設專職,由政治指導員兼任。每個隊有三個排,每排有三個班,12人編為一班。排長以上干部都是紅軍干部,班長由學員擔任。五、六兩個隊都駐在中村董家祠堂,我在六隊學習。六隊隊長是張闖初,政治指導員是高歌,各個隊設有軍人俱樂部,六隊俱樂部主任是學員龐文熙(大學生),另設學習委員、文娛委員、墻報委員、宣傳委員、組織委員、生活委員,開展各種活動。
教導隊的學員,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從前線部隊中抽調來的紅軍戰士和少數干部;另一部分是從浙江、上海、江蘇、安徽等地來的青年學生,還有少數華僑進步青年,全總隊共有學員約一千二百多人。進了教導隊以后,我們一開始就過著軍事化、戰斗化的生活,要求很嚴格,紀律性很強。不管白天、黑夜,每個學員都要持槍輪流站崗、放哨(每晚總隊部都給各隊規定有口令),隊部派崗、換崗都以點香來計時。一根香點完了,換一班崗。我們睡的是地鋪,吃的是大鍋飯,可是每個學員革命熱情是很高的,精神上是愉快的。我們六隊學員中,還有兩名外國人,一名是泰國人,另一名是新加坡人。他們都會說中國話,只是不太流利,和我們同樣過著嚴格的軍事生活。
教導隊的校訓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教導隊教學方針、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延安“抗大”一樣。課程有六門:周子昆講“抗日游擊戰爭”,王淑明講“社會發展史”,薛暮橋講“政治經濟學”,張語寰講“統一戰線”,彭柏山講“民運工作”,還有哲學課,講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講得通俗易懂。專職教員還有夏征農、楊采衡、陶白等。軍事課除了在課堂聽課外,每天還要到大操場進行操練。軍事課,楊采衡講“班、排、連戰斗、戰術”,還要進行實地操練,如學打靶、刺殺、射擊、投彈和實彈演習等,有時還要進行軍事演習,夜間有時進行緊急集合。對于一名革命軍人來說,武器就是我們的生命,隊部規定我們每周要擦一次槍,我們學員都會擦、會拆、會裝、會使用。
軍事化的生活,鍛煉和培養了我們每個學員的堅強意志和實際作戰能力。敵機經常來云嶺軍部駐地空襲、騷擾,我們除在駐地挖了防空洞外,白天經常到附近山上、樹林里上課。行軍時為了使敵機發現不了我們,避免飛機掃射、轟炸,我們頭上戴著用柳枝扎的偽裝。上課沒有凳子,我們就用稻草編個草墊子席地而坐。教導隊學員的生活是艱苦的,學員每人每月發給三元津貼費作為零用,買點生活日用品。國民黨第三戰區有時扣發我們的軍餉,學員就領不到津貼費。學員每人每天的伙食費只有一角三分,由于管理排長善于安排,伙食不僅吃得不錯,有時每月還可以吃一次“伙食尾子”(即結余的伙食費分給每個學員)。盡管學習條件差,困難很多,我們都能堅持學習,勁頭很大,把學習、訓練當作一項革命任務來完成。
我們還經常到云嶺陳家祠堂(也是軍部大會堂),聽軍部首長作報告和參加聯歡晚會。每個星期六下午,軍部都要舉行一次聯歡晚會。在大會主席臺上站著的軍部首長有葉挺軍長、項英副軍長、張云逸參謀長、周子昆副參謀長、袁國平主任、鄧子恢副主任、馮達飛教育長,還有林植夫(敵工部長)、朱鏡我(宣教部長)等。軍部首長經常給我們作報告的有葉挺軍長、項英副軍長、袁國平主任等。支隊首長從前方來軍部開會時,也經常給我們作專題報告,如陳毅司令員、粟裕副司令員講前線抗戰形勢和我軍前線戰士與日偽軍作戰的英雄事跡,講得生動感人,使我們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至今還有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上午9時許,我們正在大操場上操,突然見到葉挺軍長和美國著名進步女記者艾·史沫特萊從遠處向我們走來。我們全體肅立,向葉挺軍長和艾·史沫特萊女士行了一個軍禮,表示熱烈歡迎!艾·史沫特萊對我們說:“新四軍教導隊是一支革命的部隊,我要把教導隊的活動寫一本書,告訴美國人民,使美國人民了解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說完,給我們全體學員照了相。
說起聯歡會,就想到音樂家、軍歌作曲者何士德手持指揮棒指揮我們唱《新四軍軍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在太行山上》、《延安頌》、《黃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的情景。還有任光和安娥演唱的諷刺滑稽劇《王老五賣梨膏糖》,不斷引起全場戰士們的哄堂大笑和熱烈鼓掌的情景。
學習期間,特別榮幸的是我們見到敬愛的周恩來副主席。周副主席于1939年2月來到皖南軍部視察。消息傳開后,全隊都沸騰起來。軍直各單位原來沒有掛孫中山像,周恩來副主席來到軍部以后,就指出要掛孫中山像。因為當時是處在國共合作時期,這就說明我們是擁護國民政府的,堅持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講統一戰線是真誠的,聯合抗日是堅決的。
1939年2月的一天,在軍部召開的聯歡晚會上,我們見到了周恩來副主席,他上身穿著淺藍色的軍裝,下身穿的是馬褲,腰間束著武裝帶,精神抖擻、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態度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表現出一副革命政治家的風度,他頻頻向大家揮手致意。會場上歌聲四起,啦啦隊非常活躍,氣氛十分熱烈。
經過6個月的學習,我們提高了階級覺悟和抗日熱情,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中國革命奮斗到底的決心。
自1938年至1941年1月,教導隊共舉辦了5期。先后培訓了軍隊和地方干部共有四五千人,為前方部隊和地方黨輸送了一大批各類干部,充實和加強了部隊和地方黨的骨干力量。這樣就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教導隊的訓練工作,在黨中央和東南局的領導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教導總隊成立至今已60周年,“皖南事變”中雖然教導隊的大批戰友英勇犧牲了,但突出敵人重圍的戰士們繼續堅持戰斗,新四軍又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建國以后,這些干部都成為我黨、我軍的高級干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以及改革、開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是當年新四軍教導總隊所作出的革命的歷史貢獻!
(責任編輯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