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現存的寺廟居全國其它城市之首,匯集了從晉代起歷朝歷代所建的寺廟,宛如一座巨大的古寺博物館,蜚聲中外。近代北京到底有多少寺廟,各種歷史文獻記載不同,中外學者的考訂依據也不同,仍有待專家學者的進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寺宇大部分都是清代和清代以前所建,盡管這些寺廟始建年代不同,它們能夠保存至今,清代的重建和維修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修建概況
清代乾隆中期對北京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和整修,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帝命清宮內務府普查了北京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四城區及城外十五里內附近要路的廟宇觀堂等近2000座,由清宮內廷撥款,內務府總理廟工處負責維修了百余座破損嚴重及年代久遠的寺院,一些頹敗的小廟宇被下令拆除,小修小補的工程責令寺廟自行維修。如乾隆二十年(1755年)經內務府查證西北城770座廟宇中664座完好,42座需要修繕,剩下的64座中凡靠近大路有礙觀瞻的殘破小廟觀等需拆除。經乾隆中期對寺廟堂觀等的維修和整頓,雖然總數減少,但使著名的古寺得到很好的保護。
《乾隆京城全圖》所繪1400余條胡同中標注有1300余座寺廟,幾乎每條胡同都有一座廟,但《乾隆京城全圖》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而乾隆帝大規模整頓修繕寺廟是從乾隆十九年(1754年)開始的。從乾隆朝中后期開始京城寺宇總數在不斷減少,至清末光緒帝下令將部分廟觀改建學校,北京寺廟總數降至低谷。
從現有資料統計,清末較具規模以上的釋、道、天主教等寺觀堂廟院約為551座,其中唐代及唐以前修建的寺觀等29座(道廟5座、佛寺24座),遼代修建的寺觀14座(道廟2座、佛寺10座、天主及清真寺等2座),金代修建的寺觀14座(道廟2座、佛寺12座),元代修建的寺廟36座(道廟5座、佛寺27座、天主及清真寺等4座),明代修建的寺廟327座(道廟96座、佛寺223座、天主及清真寺8座),清代修建的寺廟131座(道廟50座、佛寺62座、天主及清真寺等19座)。
551座廟宇觀堂中,佛教寺院358座,占總數的65%;道教廟觀160座,占總數的29%;天主教堂及清真寺等33座,占總數的6%。從明代起北京修建佛教寺院的比重明顯下降,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民間神靈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清代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的數量迅速增加,反映出社會對宗教文化多樣性的需求。以上僅是從寺廟的名稱上判斷得出的統計數字。
碧霞元君是道教系統的子孫娘娘,京城最著名的妙峰山碧霞元君廟明代時由道士主持,香火不旺??滴跄觊g改由僧侶主持,香火逐漸興盛。清代到底有多少碧霞元君廟屬佛教系統很難統計。清代興建的寺院數量不是很多,但前朝歷代沿襲下來的寺觀數量卻相當可觀,清代用于重建和修繕歷代留下古寺的負擔繁重,開銷巨大。如據清宮內務府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內務府總理廟工處奏報:“修理元寧寺等四十一處,拆毀觀音廟十四處,共需物料工價銀十四萬八千五百余兩”。經過清代多次修繕的名剎古寺香火不斷,繼續傳遞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成為今天北京古都風貌的有機組成部分。千年古代文明的各式寺廟,體現出北京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必將提高北京歷史文化的含金量。
二歷史價值
據文獻記載,周滅商以后,召公被分封到燕地,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燕國,燕國的都城名為薊,薊城的位置就在今天北京城外的西北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劃全國為三十六郡,薊是廣陽郡的行政中心。以后歷經漢、魏、晉、十六國、隋、唐等王朝,盡管數易其城名如涿州、幽州等,歷經紛繁復雜的變化,它的城市基址從戰國到遼代的一千多年中始終沒有大的變動,但是它的地位卻越來越重要,成為北方的軍事重鎮,是聯絡中原漢族與東北游牧部族經濟文化交往的樞紐。
遼代以前,北京地區的名勝主要是一些規模宏大或歷史悠久的廟宇,這些名寺古剎經過清代的修擴建,已成為京城各區縣的名勝和標志性建筑。位于太行山余脈門頭溝寶珠峰南麓的潭柘寺建于晉代(265—420年),是北京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寺廟,所以北京流傳著“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民諺。潭柘寺歷代都有重修和擴建,清代修繕的規模遠遠超過前代??滴跞荒辏?692年)清廷曾對潭柘寺進行大規模擴建,成為北京地區最大的廟宇,香火鼎盛時期“有名和尚三百,無名和尚無數”,清代帝后常來此進香施舍,是當時著名的皇家敕建寺院。潭柘寺依山而建,規模宏偉,占地6.8公頃,分東中西三路建筑,蔚然壯觀,現存建筑多是明清兩代的遺物。
火德真君廟建于唐貞觀六年(632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俗稱火神廟?;鹕駨R地處后門橋,是元大都設計的起點,北京鬧市區的最早形成地。據考證“先有火神廟,后有北京城”,火神廟坐北朝南的主體建筑和東向的大門,是北京城市中心由蓮花池向東北方向轉移的歷史見證。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下令建造的憫忠寺(今為法淵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唐以后歷代都在其原址上加以維修,清康熙時增建藏經閣,雍正十一年(1723年)對全寺重加整修,并改名為法淵寺,其寺址至今未曾變動,成為歷代北京城址變遷的標志性建筑。法淵寺內保存下來的碑刻銘文,真實地為我們提供了唐朝幽州城址古跡等相關資料。
金代海陵王遷都燕京,改稱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之東北郊建立新國都,稱為大都,使北京由隋唐時期的北方軍事重鎮、遼代的陪都、金朝的中都,終于升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位于阜成門內大街的大圣萬安寺(今為妙應寺、俗稱白塔寺),是元代以來北京城內重要的喇嘛寺院,寺內白塔是我國現存最早而又最大的藏式佛塔,也是元大都保留下來的顯著標志。元代以喇嘛教為國教,元世祖親自選定在遼代白塔舊基上重建新塔,元至元八年(1271年)動工,耗時八年才告竣工。全寺依塔而建,規?;趾辏揎椇廊A,元皇室經常在此舉行佛事活動。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宣統元年(1909年)多次對寺和塔進行修葺,現在妙應寺基本上保持著清代修繕后的格局。
三藝術價值
寺廟觀堂的建筑、雕塑的造型、裝鎏、乃至彩塑、壁畫、經書、供器等等都對中國古代藝術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其文物和古跡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北魏延興年間(471—476年)拓跋宏創建的光林寺(今為天寧寺)位于西城廣安門外,隋文帝時(581—604年)在寺后建古塔藏舍利,即今遼塔的前身,是當時幽州城內北部最高建筑,也是北京地區一千多年來的人工最高建筑。隋塔不知毀于何時,遼代在寺后又建了一座舍利塔,即今之天寧寺塔,遼塔雖經多次修繕,至清代乾隆初年也已殘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政府兩次投入巨資重修。天寧寺塔十三層,總高57.8米,為磚筑實心密檐八角塔,是典型的遼代建筑代表作,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磚塔,受到史學界、考古學界、建筑學界甚至雕塑藝術界的重視。
始建于隋大業年間(605—618年)的房山云居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藏經最多的石經寶庫,歷經千余年的鑿刻,刻經百余部,經板萬余塊。清朝多次對云居寺進行修繕,至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保存有當年測繪的輿圖及修繕云居寺經過情況的奏折。云居寺石經是我國歷史上的文化奇跡,對研究我國古代佛學、雕刻書法藝術、古代北京地區的歷史文化都有重要價值。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位于海淀香山東麓,寺依山而建,環境優美,別具一格。原稱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年)擴建為寺。碧云寺有很多精美動人的雕塑,寺內近5米高的泥質彩塑哼哈二將、銅質大肚彌勒佛等皆為明代藝術珍品。清代乾隆年間重修了該寺,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按西僧貢奉的圖樣新建了寺后的金剛寶座塔,塔身布滿浮雕,用工精細,雕刻生動,代表了乾隆時期高超的建造技術和雕刻藝術水平,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建于此塔內。在寺的左右分別修建了行宮院和羅漢堂,成為現在人們到碧云寺首選游覽之處。
以壁畫聞名的法海寺坐落在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大雄寶殿內精美動人的壁畫風貌各異,畫師以傳神之筆將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加上光影色彩的“疊暈烘染”,以及瀝粉貼金等技法和朱砂、石青、石黃等熏色,更增加了壁畫的藝術魅力。壁畫由宛福清等八位皇家畫師而作,無論是用料、設計、繪畫技巧都是當時最高水平,是明代壁畫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最好的壁畫之一,在我國壁畫史上占有極高的地位。
雍和宮是清代北京最大的喇嘛廟,原是雍正帝為皇子時的“潛龍府邸”。雍正繼位后,將王府一半改作黃教上院,一半改作行宮,后行宮被焚,就將剩余的一半改名雍和宮。乾隆九年(1744年)正式將雍和宮定為喇嘛教寺院,成為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以其雄偉的建筑,精美的佛像,豐富的收藏享譽中外。雍和宮萬福閣內高達二十六米的彌勒巨佛,是采選一株完整的白檀古樹雕制而成,雕工精細傳神,是雍和宮的三絕之一。聞名于世的四方碑亭造型獨特壯觀,亭內石碑四面分別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乾隆帝御制《喇嘛說》,碑文是研究清代宗教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史料,其闡述的金奔巴(瓶)掣簽活佛轉世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古寺名剎鮮明的時代特征、奇絕的建筑、精美的文物、獨特的景觀以及像智化寺音樂等都極具藝術和科學價值。
四社會價值
北京寺院形成的廟會文化大大豐富了老百姓的娛樂活動,老北京人沒有出過城的大有人在,沒有逛過廟會的卻很少,每逢年節逛廟會是大眾最普遍的選擇和出游場所。位于朝陽門外的東岳廟,始建于元延佑年間(1314—1320年),清代經順治、康熙、乾隆、道光朝的四次大規模修繕和擴建,使得東岳廟氣勢恢宏,布局整齊,規制嚴謹,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的第一大道觀。每年東岳廟會不光是京城百姓,連天津、河北、山東等地的香客都會趕來參加,廟會形成吃穿用玩無所不包的集市,對商品流通起過積極作用。廟會還有各類名目繁多的花會表演,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也為民俗文化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白云觀位于西城濱河路,是明代以來道教全真派的第一大叢林。始建唐代開元十年(722年),初名天長觀,明正統年間改名白云觀。清代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行了大范圍的改擴建,現在白云觀的整體布局和主要殿閣規制基本上是清代形成的。白云觀廟會享譽京城,每年春節廟會香火極盛,門庭若市,熱鬧非凡。
此外,還有報國寺、護國寺、隆福寺、妙峰山碧霞元君廟等廟會都是京城著名的大廟會,逛廟會是老北京市民的一件大事,也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是為人類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化系統,釋、道及其各種宗教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的載體,它是人們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民眾了解傳統文化、增長社會知識的地方。
(作者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