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建國以來一直面臨來自美韓直接的軍事威脅,雙方各種形式的武裝沖突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為抵御美韓的軍事威脅,維護自身的生存,朝鮮始終將加強軍事力量建設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經歷戰爭洗禮,捍衛祖國獨立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金日成的領導下,朝鮮人民開始了建軍準備工作。1945年11月,朝鮮建立了平壤學院,1946年7月建立了中央保安干部學校,1946年8月起,在各地陸續開辦了一些保安干部訓練所,與此同時,朝鮮還組織起航空協會和水上保安隊,培養了許多軍政干部,為朝鮮人民軍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礎。1948年,朝鮮人民軍正式宣布誕生,并立即擔負起“保衛朝鮮半島北半部的民主基地、保衛人民建設新生活”的任務。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朝鮮人民軍立即開始了爭取統一和獨立的“祖國解放戰爭”,并一度解放了朝鮮半島南部95%的土地和97%的人口,將敵人壓迫至釜山一隅。美軍在仁川登陸后,朝鮮人民軍被迫回撤,美軍一度將戰火燒到中朝邊境,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安全。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愿軍協同作戰,發動五次戰役,殲敵22萬余人,最終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并迫使美國于1953年同意停戰。1958年,隨著赴朝參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撤回國內,客觀上要求朝鮮必須加強自身武裝力量建設,增強獨立的軍事防御能力。以1959年朝鮮創建工農赤衛隊為標志,朝鮮開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主體軍事道路。
實施“四大軍事路線”,全面推進國防建設
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后,朝鮮和韓國在蘇聯和美國的直接干預下分別建國。長期以來朝鮮一直認為蘇聯是其強有力的后盾,認為蘇聯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不僅會對美國形成強大的戰略牽制,而且有事時會根據《朝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立即向自己提供全面的軍事支持。但是,1962年10月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的退縮使朝鮮認識到,蘇聯不可能成為自己堅強可靠的后盾。在此形勢下,朝鮮內部要求實行主體軍事路線的呼聲不斷高漲。此后,在1968年發生的朝鮮繳獲美國“普韋布洛”號間諜船事件中,蘇聯的軟弱表現再次堅定了朝鮮實行主體軍事路線的決心。這一時期,朝鮮在總結“祖國解放戰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以全民武裝化、全國要塞化、全軍干部化、全軍現代化為主要內容的四大軍事路線。這一時期,面對來自美韓不斷增大的軍事壓力,朝鮮在四大軍事路線的指引下,先后組建了工農赤衛隊、教導隊、紅色青年近衛隊等多種形式的準軍事部隊,并使這些準軍事部隊“戰斗兵力化”。構筑了大量的坑道化防御陣地,將主要工業設施和戰略物資儲備設施地下化,謀求有事時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戰爭的勝利。將干部培養工作作為全民武裝化的配套措施加以推進,以便戰時迅速將師擴編為軍、將團擴編為師、將營擴編為團,通過增強戰斗力和更充足的軍力贏得戰爭的最后勝利。在全軍實現了裝甲化、機械化和渡河裝備的現代化,并在炮兵火力自動化和火炮射程最大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發展戰略威懾性武器,應對美國的軍事威脅
冷戰結束后,朝鮮半島形勢發生了一系列不利于朝鮮的變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共運陷入低谷、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而成為全球惟一超級大國的宿敵美國此時卻加大了對朝鮮的打壓和圍堵力度,其在不斷強化在朝鮮半島軍事存在的同時,也加快了對朝鮮和平演變的步伐,謀求改變朝鮮政權。
新的形勢使朝鮮認識到,必須做好應對美國武力進攻的各項軍事準備,并認為在大力加強軍隊和國防建設的同時,必須發展自己的戰爭遏制力量,只有這樣才能懾止美國的戰爭企圖。因此,朝鮮在努力緩和南北關系、創造有利的周邊安全環境的同時,加大了對戰略威懾性武器的研發力度,并進一步強化了對軍隊的控制。朝鮮借鑒海灣戰爭經驗,積極探索在戰爭初期有效保存地面有生力量的措施與辦法,并謀求通過研發彈道導彈等戰略武器,強化戰爭遏制能力。繼1991年開始生產“勞動者”-1號導彈后,1993年又對“飛毛腿”導彈進行了實戰部署。同時,為確保軍事政策的延續性和對人民軍的統一領導,金日成開始有步驟地加快對軍隊接班人的培養。1991年12月金正日被任命為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1992年,朝鮮通過修改憲法,強調要進一步貫徹主體軍事路線,并任命金正日為國防委員會委員長。
推行“先軍政治”,強調軍人精神
1994年對朝鮮來說是異常嚴峻的一年。一是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于7月8日去世;二是因1993年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而導致朝美關系劍拔弩張,此次核危機一直持續到1994年10月雙方簽署《日內瓦核框架協議》。此后數年間朝鮮又因連續遭受自然災害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與糧食危機。美日韓等國則利用朝鮮的國內困境,進一步加快了對朝的經濟封鎖、外交孤立和政治上“和平演變”的步伐。面對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金正日提出了“先軍政治”理論,期望以“先軍政治”對內加強控制,對外加強威懾,引領國家逐步走出困境。
朝鮮的“先軍政治”理論強調軍事是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主要力量應首先投入到軍事及國防領域,經濟建設必須服從于軍事需要。認為軍隊是最有組織紀律性和戰斗力的革命力量,因此軍隊比勞動階級更為重要。強調革命的軍人精神比勞動階級的革命精神更重要。認為人民軍隊是領袖的軍隊,是領袖領導下的維護國家主體性和人民自主權的先鋒隊和生力軍。根據“先軍政治”理論,朝鮮將軍隊從工、農、知識分子階層中分離出來,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并將其置于工、農、知識分子等社會階層的前面。強調由領袖重點抓軍隊工作,并再向全社會推廣“先軍”管理方式,要求各級干部要像人民軍指揮員那樣指揮工作。強調即使國家財政再困難,也要優先保障國防費用的支出。并在全社會倡導軍人精神,強調要以軍人精神煥發國民的凝聚力和對領袖的忠誠。強調“先軍政治”理論在危急關頭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并開創了建設“強盛大國”的新局面。
朝鮮認為“先軍政治”使國力不斷增強,也使朝鮮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稱如果沒有“先軍政治”理論,朝鮮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根本不可能擺脫困難局面,同時也無法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進行國家的經濟重建。
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美國一直在朝鮮半島駐扎數萬軍隊,每年進行數次各種規模的針對朝鮮的戰爭演習,但是,美國“敵視政策”下的朝鮮人民軍卻不斷地發展壯大,應對美國軍事進攻的能力也不斷提高。據韓國方面公布的數字稱,目前朝鮮擁有正規軍約117萬,預備役兵力748萬人。有資料表明,朝鮮地面部隊的前方陣地與設施已全部實現地下化,??哲姂鸲放炌А鸲窓C也都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地下防護設施。另外,朝鮮在不斷推進常規武器現代化的同時,近年來在戰略武器的研發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1998年8月進行了“光明星”-1號發射試驗,西方媒體普遍認為此舉證明朝鮮已具備了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射能力。2005年2月10日,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宣布其已擁有了用于自衛的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