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行業市場既包括現有的像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成熟市場,也包括像拉美、印度、中國以及其它亞太地區的一些發展中市場。根據不同市場特點,要求原料供應商提供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滿足這些市場的需求,以此鞏固和發展其在初級市場中的地位并同時保持其在成熟市場中的地位。
全球市場
全球三個最大的三大化妝品區域,即歐洲、美國和亞太地區,現有大大小小80多家原料公司向化妝品市場供貨。但在這些原料供應商中還沒有哪一家的市場份額占有絕對的優勢,大多數供應商的市場份額不到5%,前5家供應商的市場份額約為4%~13%。在亞洲,其中的許多供應商的份額不到1%。對于這些供應商而言,大多數企業產品品種單一,而大供應商則由于他們在行業技術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尚能保持其在個人護理品用品行業和相關行業中的技術影響力。小的供應商往往只能采取穩妥策略,如許多歐洲供應商專門從事專業活性添加劑的生產。
當今,亞太地區的專業添加劑市場小于歐洲和美國。由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及傳統文化變化的影響,可以預計亞太地區的增長率將高于西方國家,同時亞洲本地的供應商在未來也會在亞洲地區以外建立銷售網。根據KlineCompany 的報告(不包括拉美),預計2006年全球專業添加劑的銷售量在歐洲地區將占到38%,在亞太地區/日本將達到32%,美國將達到30%。

現有成熟的化妝品原料市場顯示出較低增長率,供應商需要進一步提升在諸如拉美、印度及整個亞洲這些發展中化妝品市場的地位。基于這個目的,供應商必須建立商業性銷售網絡,并運用銷售中心為當地市場需求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趨勢與機遇:滿足特殊需求
在市場拓展方面,供應商還需要考慮所在市場的文化習俗。在那些市場消費水平比較高的市場,如美國、西歐、南韓和日本等地區,抗衰老和防曬宣稱的產品所占市場份額比例較大。
在亞洲地區,皮膚美白產品市場一直處于高增長并備受青睞。雖然2002年中國的白領女性推動護膚產品增長了14%的,但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卻更多地傾向于選用諸如“保濕”和“潔膚”宣稱的產品。
在日本,消費者要求對不同批次的原料不應有任何氣味,同時也不應有任何輕微的改變。日本女性在護理皮膚時,會將各種露和霜涂抹多層。為了滿足這些特殊的需求,各大原料商都在日本設立研發中心。
成熟市場的產品琳瑯滿目,在產品開發中,生產商經常會借助于其它行業的技術,且這些技術細分化的產品也已遠遠超出了“保濕”和“潔膚”的范圍,這些生產商所確立的產品發展趨勢被世界其它地區如亞洲和拉美國家的一些公司所仿效,以適應本地區市場和發展的需要。

全球性生產
另一種現象是跨國公司在局部地區開發產品配方,例如寶潔公司在美國、英國、日本,歐萊雅在法國,而在全球范圍內的許多國家中生產終產品,其中一些國家雖然沒有研發設施,但可作為“世界工廠”生產大眾市場的產品。
在亞太地區,一些生產個人護理用品的跨國公司,在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常常會把他們的生產基地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例如寶潔公司從臺灣轉移到中國內地和泰國。中國內地和泰國受益于這種變化而臺灣則蒙受損失。
市場發展現狀:專業添加劑的預測
對產品而言,其價格與其數量在統計圖表上并無相關性,因為原料類型不同,其平均價格相差很大,比如專業表面活性劑的平均價格是3美元/kg,而活性添加劑的平均價格則是42美元/kg。
根據地區和產品種類的不同,產品平均價格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取決于地域的不同,另外也與貨幣的浮動以及勞動力成本有關。年增長率隨國家和產品品種不同而變化。除了化妝品活性添加劑的年增長率預計在5%以外,在美國和歐洲的添加劑的年增長率可能是2~3%,日本在該領域的年增長率可能是1.7~3%,其中,在表面活性劑、調理添加劑和抗微生物制劑方面的年增長率預計最低;而在紫外防曬(UVfilter)和潤膚添加劑方面的增長預計最快。
亞太地區被認為將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其中以中國的增長速度最為明顯。現有的一份亞太地區的消費統計資料顯示,不包括日本在內,中國的消費量在總的份額中的已接近60%。人們預測,2006年中國將可能達到70%,其中,在紫外防曬和調理添加劑方面,可能增幅最大,將可能由現在的6%年增長率迅速增長到20%。

適應新挑戰的供應商
全球化
化妝品行業的生產加工致力于發展全球化,這一發展依賴于原料公司提供的全球原料分銷網絡平臺,以保證生產商能及時地為世界各地提供產品,且這些產品不僅品質較好,還符合產地標準法規]。因此原料供應商需要在產品開發和銷售階段建立自己全球范圍的區域性物流配送保障系統。全球化趨勢也涉及原料銷售商,各國原料銷售商之間應建立聯盟以便形成一個更好的全球銷售網絡。
原料銷售過程中,供應商常常采取兼并和收購其它公司產品的方法以便為化妝品生產企業提供更多品種的產品,然而,這樣做法仍然難以滿足化妝品生產企業的日益發展的需要。專業化學添加劑供應商除了保持以往良好的技術和應用方面的聲譽外,但最近幾家原料大公司通過重組和兼并,已經具備了為化妝品行業提供范圍更廣的產品的能力。
消費者的喜好/媒體的影響:
在天然產品的需求方面消費者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發展勢頭,因而,向化妝品生產企業提供更多的“天然成分”原料以代替“合成”原料的供應商數量較以往明顯增多。
借鑒食品和飲料行業的概念— 如綠茶、蕃茄、葡萄,或者借鑒其它地區的概念,如亞洲和亞馬遜地區,一些產品獲得了成功。 許多國家都對“天然”成分這一理念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如巴西、英國、德國和印度;然而,日本則在該方面未能表現出其濃厚的興趣。
消費者常常受消費者雜志的影響,通常這些雜志由非政府組織主辦,其報道具有對消費者影響這一明顯特征,如德國的“Okeo測試”雜志和法國的“6000萬消費者”雜志舉辦的對市售化妝品功效評估的測試。 無疑,這些調查結果會對產品銷售產生直接的影響,一篇報道就可能導致產品暢銷或者是可怕的銷售直線下降。所以,開發新產品時只是單純地使其產品應符合相關政策法規是遠遠不夠的,原料供應商必須要時刻警惕產品上市后可能出現的 “消費者認知差”。這也就是為什么在美國的一些市售產品中會出現“無PABA(一種防腐劑,對氨基苯甲酸)”或“無油”產品宣稱的原因所在。

現在,感官益處的研究是新的添加劑開發階段的重點之一。合成化學家開發新產品時遇到的挑戰之一就是使新材料的設計和未來產品的感官益處建立某種關聯。在可接受的價位內,供應商提供的原料一定是要符合當地消費者對各種感官益處此類的產品概念的需求。
供應商的選擇—— 后選名單
在專業化學添加劑方面,配方師是關鍵的決策者,他們把市場需求轉化為對原料供應商提出的要求。新原料在大眾市場中能否被廣泛應用,除了需要考慮成本因素外,選用一個新的原料還受以下因素制約:支持產品功能宣稱所帶來的預期效益、供應商的信譽、積極主動的服務以及全球范圍內便捷的供貨通路。一些供應商通過采取低價位、技術支持較少以及產品創新少的策略而為自己留有余地,然而,現在的原料市場價格上已經趨于理性,通常化妝品生產商會以合理的價格購買相應的原材料。根據自身生產的需要,許多化妝品生產商和買方喜歡采用集中購買的方式獲得原材料,而現在原料供應商是通過從內部后選名單中挑選的方式向對方供貨。目前,化妝品生產商和買方對新原料的要求不斷提高,特別是快速增長的皮膚護理類產品所用原料。
產品策略
成本:
化妝品生產商成本意識已經明顯提高。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快速增長的私有企業正在把自己的產品研發目標鎖定在大流通市場,尤其是護發和盥洗用品方面,因而導致市場上呈現出對原材料供應商的需求增加一倍的趨勢。新產品開發期間,對產品的定位和對生產成本的研究成為主要的考慮因素。供應商也提出了降低生產成本的解決辦法,例如采用冷配原料。在墨西哥用冷處理法生產乳化產品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而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現這種趨勢,仍普遍采用熱處理方法生產原成品。
安全性檢測:
化妝品行業處于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消費者不希望用動物進行所有安全性試驗;可另一方面,目前行業中尚缺乏既符合法規要求又能完成所有安全性檢測的替代方法,同時為保護消費者利益,行業立法部門又要求化妝品生產者提供更多的安全性試驗數據,進而使化妝品生產企業轉而要求原料供應商提供更多的毒理和安全性方面的數據支持。有時供應商需要提供添加劑相關的證明文件,文件中應包括“未經動物試驗”這樣的說明。對供應商來說,提供這樣的證明意味著他們難以滿足法規方面的要求;這是一個需要原材料供應商解決的極具挑戰性的課題。
創新
在對后選供應商的選取方面,是否具有創新常常會對選取標準產生重要的影響。化妝品行業需要新觀念的不斷涌現。現今的原料供應商已經認識到,通向成功之路的方略之一就是推出新理念和新產品,并根據新產品特性,確立內部戰略目標,貫徹實施恰如其分的文化理念體系,以及為達到預期目標需要配置的相應組織和資源。
外購:
行業快速發展和內部資源削減的結果,導致一種新的現象出現,即現在各類大、中、小化妝品公司紛紛通過外購的方式獲得某些配方。而且通過越來越復雜的儀器設備,努力開展一些體內和體外的分析檢測工作。雖然化妝品生產商和原料供應商在檢測方法建立和檢測設備方面已經有所投入,但他們仍然需要外部一些公司提供外購服務。然而這種操作模式帶來的問題則是檢測方法的不同和最終數據的各異,因而最終結果常常不一致。目前,該領域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化妝品生產商在接受各種方法方面已經顯示出較大的靈活性,同時也為我們在該領域中發揮創新思維提供了空間。
法規方面:
一方面,原料供應商在投資方面一直以來受相關法規的影響比較大,并在今后一段時間這種局面還將持續下去。顯然,應優先考慮對消費者保護這一點大家已有共識,為實現這一目標,在產品問世之前,必須加大財政投入用于產品毒理學試驗和生產等方面研究工作。加大研制新產品的財政投入必定會縮短產品創新過程。
另一方面,新法規很可能是新的研究方向的驅動力,例如,研究開發不含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的水基系統新產品(water-based systems)即可滿足限制VOC水平的要求。
專利:
原料供應商需要專利保護用于防范競爭者和使用者。原料供應商也需要對原材料的成分及其廣泛應用進行專利注冊,以給獲得應用專利使用權的化妝品生產商提供利潤空間,這樣原料供應商在通過向最大的市場提供自己產品的同時也為自身生存提供有力的保護。
結論
在整個行業市場中,雖然產品容量有時看起來不大,但其新產品開發的投資卻非常大,化妝品市場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市場之一。盡管目前對產品成本方面的控制要比以往任何時侯都要更受重視,但是,如果一個產品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差異化的利益,那么,專業原材料成本就居于次要地位,因此,這為原料供應商提供了創新的空間和機會。
成功的原料供應商是化妝品行業的創新的源泉,通過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高質量的分析數據、毒理學和功效方面的檢測結果,以及適時地迎合消費者需求方面為化妝品市場提供各種資源。化妝品原材料行業是個發展中的行業,是科學與創造兩者間平衡的典型代表。供應商依靠認識和了解所服務的市場來支持和幫助化妝品生產商,同時,他們也面臨著這個市場的挑戰。
轉載自《CT china》 呂洛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