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繼續高位運行,并呈現出增速平穩、結構改善、約束減緩和投資消費比例失調減緩良好態勢;但同時存在粗放型特征突出、政府及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進型投資過大、政府宏觀調控主體和投資者主體界定不清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展望2006年,機遇和挑戰并存,總體上是機遇大于挑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增長,預計增長20%左右,比2005年回落5.3個百分點。為保持投資經濟平穩、健康增長,改善投資運行環境,促進社會福利總水平的提高,建議下一步投資政策主要著力在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界定和健全政府投資與宏觀調控職能、促進社會發展、規范房地產市場等方面。
一、投資經濟運行在高增長中突現四大改善
(一)增速平穩
2005年投資增長延續了上年快速增長的勢頭,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061億元,同比增長26.1%,比上年同期僅低1.6個百分點。但與上年“前高后低”不同是,2005年投資增長比較平穩,并未出現有人預計的“硬著陸”,9月比增長最慢的2月份僅高出3.1個百分點,增速較快而且平穩對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表明國家“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政策效應正在顯現。
(二)結構改善
2005年投資在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的同時,投資結構也在不斷改善。從產業結構看,農業投資得到加強,工業投資增速放緩,第三產業投資增速基本保持穩定: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在上年高增長的基礎上又增長18.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比去年同期下降6.9個百分點。從行業結構看,煤、電、油、運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投資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投資增速明顯回落:1—9月份煤炭開采及洗選業在去年同期增長63.7%的基礎上同比又增長76.8%,增速提高13.1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投資629億元,增長41.1%,增速提高39個百分點。黑色金屬采選和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1733億元,增長2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1個百分點。
(三)能源約束減緩
從供需兩方面來看,能源約束矛盾趨于緩解。受經濟高位調整,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生產增速回落,對能源的需求增速也開始回落;與此同時,投資增加和價格上漲,刺激了能源行業供給的增長。以煤炭需求為例,上半年除鋼鐵行業保持較快增長外,火電、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業增速均有所回落,受此影響,煤炭需求也在回落;受煤炭出口退稅政策的影響,煤炭出口也在減少,進口在增加。由于需求回落和凈出口減少,煤炭緊張狀況總體呈緩解態勢,庫存水平明顯上升,從3月份開始回升,8月末達到1.33億噸,比年初增長28.5%。同樣,由于價格上漲和電力供應增加等原因,石油產品需求也出現明顯回落。
(四)投資消費比例從失調趨向均衡
投資消費嚴重失衡成為影響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但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增幅提高等原因,今年消費需求也出現了強烈反彈。1—9月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3%,實際增幅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盡管目前不能準確測算消費率的最終變化,但通過分析,我們預計今年消費率和投資率之差會有所縮小,二者之間的非均衡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
盡管今年投資從總體上運行狀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粗放型特征進一步強化;經濟增進型項目比重過大,社會發展型項目不足;政府投資調控者與投資者主體雙重角色的錯位突出。可以說,這兩年投資“壓”不“下”的重要根源在于這種雙重角色關系模糊和定位不清,從而使得相當政策執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2006年投資增長的環境分析與趨勢預測
(一)有利因素
一是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工作大局,為投資保持一定的增長打下了良好基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可以預見,明年國家將繼續實行“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政策,既加強對環境污染大、技術水平低、市場供過于求產業的調控,又要保護地方和行業在政策范圍內發展的積極性,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宏觀經濟景氣周期處在高位調整期。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上升期,一般來講,經濟增長的短周期(基欽周期)為3—5年,雖然本輪經濟周期的擴張期的峰頂已經越過,但現在還未出現也不大可能出現快速回落,經濟處在峰頂之后的高位調整期。從今年經濟運行的實際狀況來看,由于今年投資、消費和外貿三個方面需求都保持了較高且穩定的增長,因此GDP增長將處在比較高的水平,初步預計全年增長率在9.4%左右。從目前國際國內環境和宏觀調控政策取向來看,我國經濟高增長與低物價相伴隨的態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由于經濟增長與投資相關度很高,因此,經濟增長有助于投資的較快增長。
三是各地換屆效應促進政府主導性投資增加。明年是十七大召開的前一年,也是各地的換屆年。根據歷史經驗,每到換屆年,由于各地新任領導都希望多出政績,在干部政績考核惟GDP是論制度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多出政績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加大投資。因此,政府換屆效應(政治周期)將對明年投資產生促進作用。
四是消費需求有望實現較快增長。由于投資和出口的波動性較大,所以在三大需求中,消費是穩定經濟增長的基礎,只有消費拉動型的經濟才是可持續的。近兩年以來,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農業稅減免,有力地促進了消費需求較快增長。穩定的經濟增長使人們對經濟前景、收入預期充滿信心,消費信心逐月提高、以及即將出臺的個人所得稅和職工住房改革新舉措等利好因素將繼續推動明年消費需求的擴大。盡管消費需求較投資后起是經濟周期由上升期轉向穩定期的重要特征,但是消費高增長對提高投資者信心,提高投資者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五是資金充裕、利率走低,有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由于今年經濟高增長并未導致物價同時跟進,從而使明年加息預期大大減弱;同業拆借市場上,銀行間市場利率比上年同期低0.79個百分點;從金融機構存貸差來看,今年前三季度為8.4萬億元人民幣,高于上年同期2.7萬億元人民幣。市場資金供給充裕,利率將走低,有利于企業降低籌資成本,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和投資意愿。
(二)不利因素
一是國際油價居高不下。2005年以來,國際油價在大漲兩年的基礎上繼續狂漲,不斷刷新歷史紀錄。我國經濟近兩年石油消費增速超過10%,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不斷上升,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40%,因此石油價格連續沖高,必將給國民經濟各行業帶來沖擊,影響企業利潤從而削弱企業自主投資能力。
二是人民幣匯率調整和小幅上升,凈出口帶來的增長動力減弱。
三是企業效益水平下降。由于處于經濟周期的回調期,預計2006年我國企業效益水平將繼續下滑,這將減弱企業自主投資能力。
四是基數較高。在去年高增長的基礎上,今年前三季度投資增長26.1%,在建規模相當大。
(三)趨勢預測
2006年,如果政策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投資將呈現穩中趨降的增長態勢,既不會出現大起也不會出現大落的局面,預計全年全社會投資增長20%,比2005年回落5.3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低于上年同期5個百分點;在總量繼續保持較快增加的同時,由于政策穩定、基數較低、內在沖動大等原因,房地產投資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增速既不會大升也不會驟降,預計增長20.5%,比上年同期回落1個百分點。
三、政策建議
(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整個投資工作,把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作為投資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4年國家就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政策思路,但是10年來,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擺脫重速度、重數量;輕質量、輕效益的老路。投資模式粗放、投資質量和效益不高,使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等供求矛盾進一步加劇。為此,必須轉變現行的發展模式,堅持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方針落到投資的一切領域和環節。必須走以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加快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經濟,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發展。
(二)加快和完善政府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界定與理順政府作為投資調控者和投資者關系,嚴格限制政府對社會投資的直接干預
鑒于政府兼有投資活動調控者和參與者二重角色的矛盾,因此,一是應及時出臺界定政府投資領域的細則。建議下一步加快制定詳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府可投資行業目錄》,把政府投資嚴格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包括部分準公共物品)的范圍;二是借鑒國外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成功經驗,使越來越多的公共物品私人化、社會化,進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事實上,我國對公共物品市場化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還需進一步加快政策。
(三)繼續加大新增財政收入向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
多年來以提供公共物品為名,增加GDP和政績為實的經濟促進型項目,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異常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而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尤其是農村醫療)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有限的教育和醫療資源過分向少數人和少數地區集中,加劇社會不公平程度;各地GDP每年以兩位數增長,但對促進就業方面的教育、培訓的投入嚴重不足(“民工荒”與“高失業”并存即是例證),不一而足。因此,建議國家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人員培訓、文化、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縮小地區差距等方面的投資力度,進而促進“五個統籌”的順利實現。
(四)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資,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仍主要靠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土地占用和優惠政策贏得競爭優勢,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于低端位置。測算表明,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70%靠全要素生產率,30%靠能源、原材料、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我國的情況恰好相反,1978—2004年的26年中,我國經濟年平均增長9.4%中,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僅為32%,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投入貢獻為68%,而且近幾年來全要素生產率還存在不斷下降的趨勢。因此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已經嚴重掣肘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加快推進企業產權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發投入的體制性障礙;強化國家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工作;改革國有企業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增加自主創新方面的考核指標,以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和長遠發展;加強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規范(下轉第10頁)(上接第16頁)人才流動秩序;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
(五)堅持市場規范和結構改善并舉,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市場調控
建議在下一步完善房地產調控政策中:一是從改善供給結構入手,通過稅收、土地、信貸等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對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尤其是經濟適用房和政府廉租房的投資力度。二要健全整個產業鏈條上各環節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房地產成本的透明度,促進房地產成本回歸均衡水平;三要落實好“有保有壓”政策,保持房地產投資一定的增長,加強調控并非限制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從經濟增長、城市化、金融風險防范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等各方面都需要房地產業保持一定的增長。四要嚴格依法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維護各方面的合法利益。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